我是烟雨人 ▷

从唐朝古文运动谈文风褦襶子

发表于-2010年01月24日 晚上7:29评论-12条

文字乃语言的延伸,是人类用来交流信息,表达观点的工具。所以天下初始之文简洁明了。后来人们在表达方式上有了更高的要求,文字交流信息的职能得以升华,行文产生了不同的风格,文风由此产生。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带来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文化高峰。其影响至少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述前还是比较明显的。从秦汉的文章来看仍见古朴之风尚存。先秦两汉散文的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可伴随着封建文明的发展,南北朝以来,文坛上开始盛行骈文,讲究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这是一种格律化的散文体式。由于骈文的内容受形式限制,在其演变发展中又越来越走向僵化和凝固,导致最后逐步走向形式化,为文而文,背离了文字的原始职能。

随唐以后,随着中国古代又一个文化高峰与科举制度的出现,南北朝以来华丽的文风再次盛行,文章成了文人墨客角逐的工具。行文上的条条框框,成了拉开文章等级的标准。尤其是唐代封建文明的高速发展,促使文学思想不断丰富多彩,古文运动便应运而生。虽然古文运动产生有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可在文风上主要还是影响了对于丰富的文学思想的表达。于是当时的文坛领袖,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柳宗元发起了主张“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以道贯文”的古文运动。他们强调“古文”与“古道”的一致性,反映在文章风格上就是反对华丽不实的文风,注重文章表达现实的功能。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以南朝齐梁时期杰出的思想家刘勰的《文心雕龙?原道》作为理念依据,主张文章以表现现实为宗旨,抑制空洞的词藻堆积的文风。

他们认为,“原道”的道是指反映现实的自然美,是客观规律的体现。文章的核心就是道,是对道的反映与阐释。好的文章应该洞彻人生,是纯清而壮美的生命脉动,具有道法天然的篇章构架,含英吐华般的精词炼句,令人生命为之荡动的优雅韵律。

《文心雕龙?原道》篇中说:“文之为德也大矣……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可见,此处的的“德”是指意义,“道”是指“自然之道”。用现在的一句网络时髦语言就是写心情文字,反映真实感想。《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是说语言乃世事之原动力,文辞(表达的观点)之所以能够让天下人接受,就因为它是符合自然之道的原故。

唐宋以后,华而不实的文风一度受到抑制。可是到了明代,骈体八股文盛行,仕子们为了应科举,沉浸于“填文”的游戏中。此文风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时至今日还能从国人的文风中感受到八股的阴影。上网后,发现网络真是个好地方,过去许多文人墨客努力终生都难以发表几个字的时代终结,网民们基本可以任意发表自己的文字。可是在给众多网站的投稿中发现,网络媒体的文风参差不齐,对于文章风格的认识也莫衷一是。

其实这也怪不得网民们,他们所受的教育,很少向他们传授朴实的文风。从小学开始,老师在教作文时,就要求学生们注意使用词,使用华丽的词越多,文章越是受到老师的欣赏与肯定。而不是要孩子们注重对于所表达的意思的准确性。到了中学,作文课一直是语文课的一部分,每学期孩子们能够写上三两篇文章就是不错了。而且由于中国教育追求利益与形式导致的大班额,老师根本没有时间对于学生的作文进行详批详解。能够用个别同学的文章作范文讲评讲评的就是很不错的作文教学了。相当多的学校甚至只给学生一个分数,学生究竟哪里需要改进,就只有学生自己体会了。

有些捞偏门的语文老师,专门搞起作文教学。但多数也是附和形式,以华丽文风为取向。因为孩子的作文要是不用几个华丽词藻,就得不到高分。这类老师的教学也就不被肯定。家长们要是不在孩子文章中看到几个时髦的词,就认为孩子的文章写得不好,老师没有水平。中国社会专门为“道”而教学生写文章的老师渐渐被淘汰。统一的高考与中考在追求最大公平的同时,也成了阻碍健康文风形成的因素。

由于学校作文教学淡化,致使一些作文班、语言班应运而生。而作文班,为了迎合家长们的胃口,也多从华丽词藻的堆积入手,因为作文的能力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形成的。而家长们多不懂这个道理,孩子一周学一次作文班,一个月四次,而且还不能每次都自己写文章,多为老师来讲。如果哪个作文班要是老师讲得少,而多让学生自己作文,或者几个月不见孩子写出“象样”的文章,家长就认为这样的老师没有水平,立即弃选。所以社会上作文班老师也就急功近利,找出大量华丽的词藻让学生背,然后归类,让学生拼凑用来作文。整个过程就是一个大拼盘,除了词藻的华丽外,孩子们甚至不知自己的文章要说些什么。至于语言班就更是“新生事物”,几千年来,没有听说说母语还要专门学习的。学习的结果也多让孩子们丢掉思考,说话总是想用哪些学过的话来表达。

那种词藻堆积的作文,即便有些老师,为孩子们确定了文章的中心,孩子们也只会对号入座去组合。小学、初中的孩子逻辑能力比较低,没有学过基本的逻辑学知识,组合的好的拼凑的痕迹可能不会很明显,但难免有牵强附会的地方。更重要的是由于孩子们行文的方式是找相关的材料拼凑,因此大大影响了孩子们关于文章表达主旨的思考。然而,家长们一看到孩子的拼盘作文,却甚是高兴,以为孩子们会用那么些词就是会写文章了。作文是一个熟练过程,经过多年的此种方式学习,中考、高考时写出一篇拼凑痕迹不十分明显的作文也不是什么难事。由于迎合了批卷老师的胃口,得个高分,自然此文风也就成了人们行文所追求的方向。缘此,家长们以华丽词藻作为鉴别文章好坏的印象就更深了,更加到处为自己的孩子寻找如此教授作文的老师。恶性循环就这样形成了。

文化是不能完全割裂的,此乃南北朝时期的那种“华丽规范”文风在现实中的遗迹,并非是今人的创造。受此文风影响,历史上这类的名篇也不少,例如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一篇典型的用典名篇,几乎一句一典。此文不可谓没有名,写得也是气势磅礴,可是后人知道的甚少。而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却几乎家喻户晓。因为白居易的诗就是力求通俗,常常写完诗读给不识字的老婆婆听,力求通俗。也许文天祥当时在狱中,没有时间详细叙述,以这种方式表达他的个人气节,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这种文风却多被后世否定。文章就是表达自己观点给人看的,当然要以让更多的读者能够读得懂为行文宗旨,而众多的典故即使是读书人也并非是大多数都能看得懂的。

散文中的引经据典,要有度。适当的几处引用,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起到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效果。它不同于论说文,论说文的论据引用得越多,对于论点的佐证力度就越大。可散文如果引用过多,就象花坛中都被花朵覆盖了,一片红给人的感觉并不一定舒服。缺少了绿的衬托,并非是一种美。有作者朋友书读得很多,行文时文思如泉涌,我是自愧不如。可就是你的引用都比较贴切,也起不到论说文论据多的效果。论说文是要逻辑严谨,散文与小说是提倡情节起伏跌宕,具有明确的思想主题。

笔者曾经写过一篇《海浪?螃蟹?沙滩?贝壳》的散文,从感受大自然对于生活的启迪,到海滨沙滩上的一只被捉住的螃蟹断前螯逃生,阐释生命的美好。此文中笔者由于生活的局限,步入青壮年才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在与大自然的切身接触中,认识到自身的渺小,体会到“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则。一个被捉的螃蟹断螯逃生把文章的主题升入高[chao],表达出笔者对于从前幼稚的忏悔与迎接新的坎坷生活的信心,渗透出青春奋斗的朝气。其实笔者写此文正值多愁善感的青春年华,同现在的大多数的年轻人一样,整天沉浸在无病呻吟的诗章中,会为几句名诗句而感动得泫然涕零。但是笔者通篇都没有引用一句诗。因为笔者那时认为,诗句与整篇感受生活启迪的格调不相适应。

到了高中阶段,孩子们要写论说文了。而论说文的论据是根据文章的论点来选择剪辑的。可孩子们的思维已经被定位在依据华丽词汇来选择文章所须材料的取向上,极大地影响了孩子们根据论说文论点的思辨来选取论据的能力,不能对选取的论据材料进行必要的逻辑剪辑,常常导致论证过程中的逻辑关系一塌糊涂。

理解能力的低下,让孩子们成了有嘴倒不出来的水壶。网上这类现象就不少,你说论据的引用如果必要可以全篇引用,甚至可以标点符号都不用改(例如:信件等),就有许多网民把论说文理解为就此一个论据,以“坚持真理”的“执着”说反对论说文一个作者自己的字没有的。任何论说文的论据都是要用作者自己的文字,进行符合逻辑的剪辑的。其论证的论点也是要作者自己的文字来阐明的。即便是暗题,也需要作者写出引导性的文字,不然就成了谜语了,起不到行文效果。怎么可能会没有一个作者自己的文字呢!这就象你对小学生讲“哥德巴赫猜想”的“1+2”的成果一样,无论你怎么讲,小学水平的人永远都不会理解“1+2”是世界难题。

好的文章是以能否符合受众的认知水平来界定的。网络文学的对象同报刊杂志一样,主要是针对普通文化层次的大众。这就决定了报刊杂志与网络文学的文章应该以质朴通俗为主旋律。笔者最初在网上选定的几家网站,都是提倡质朴文风的。可是后来因为编辑队伍的更新,多又演变为崇尚华丽的文风。文章的内含是思想,感动人的应该是文章的主旨,而不是华丽的词藻。但是追求文风的进步,也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通俗不是大白话,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通俗,没有冷僻字词,又不失文采。这就是“自然之美的道”的体现。笔者的散文写得不是很好,但始终追求“道法自然”的境界。能够感动人的文章,多系能够在生活中找到原形且富有生活哲理的文字。笔者个见,好的散文小说除了在情节记叙上明晰、流畅、跌宕,还应该反应积极向上的思想观点。这就象一幅画,虽然记录的是视觉,可是一幅好的画仍然是应该有其明确的思想内涵的。

每个网站都有各自的主导风格,我们不能强求风格上的一致。如果文章都一个风格,岂不又成了新八股。上述观点只是笔者个见,笔者会在寻寻觅觅中坚持,找寻具备所喜欢的风格的交流平台。真正健康的文风,应该是各具特色的。但准确表达观点明确反映现实则是行文的健康取向。这就是“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以道贯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褦襶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龙萍儿精华:半斤
☆ 编辑点评 ☆
龙萍儿点评:

作者以古论今,就文风问题作了深刻的论述,说明了“文以载道”、“文以明道”,“以道贯文”的道理.文章内容翔实,论述精辟,观点明确.对人们如何作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文章评论共[12]个
龙萍儿-评论

写得很好,学习并问好朋友了.at:2010年01月24日 晚上9:45

褦襶子-回复感谢鼓励,晚安。 at:2010年01月24日 晚上9:46

焱姜-回复做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才是好文章。 at:2010年01月25日 下午6:04

褦襶子-回复好的文章不取决于自己的标准,不是孤芳自赏。看来我们的境界有别。本人的文字是带着使命的,为了这个使命别人如何评价我的文字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些普通的人能够看得懂我文中所表述的观点。你的这种境界也是我年轻时曾经的追求。所以我早期文风与现在迥异。尽一个读书人对社会的义务,是鄙人现在“码字”的唯一宗旨。 at:2010年01月25日 晚上9:04

焱姜-回复这么说,跟你比我是小儿科啦?胡适当年自认为自己有“指导青年的责任”,今天教育“普通人”的重任看来落到你肩上喽…… at:2010年01月25日 晚上9:53

褦襶子-回复虽然过去与阁下存在分歧,却仅仅是异见而已。不想肺腑之言竟然被阁下如此理解。这番话不仅让在下生“心腹”之感。你就把鄙人看作唐吉诃德般的笑料罢了,感谢光临! at:2010年01月26日 中午1:05

龙萍儿-回复二位朋友,本来不想说什么的,现在看来不说不行了。为了我们的友谊,我还是说几句吧。一篇文章是好是坏,确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文不在于长短,而在于它的主导思想是否积极,对人类有否作用,论述是否精辟,如果符合以上几点,我个人认为就是好文章。焱姜姐姐觉得然否?问好两位朋友,祝你们开心快乐! at:2010年01月26日 下午5:07

焱姜-回复就算真的是肺腑之言,也要看那肺腑是何等货色!得罪了。 at:2010年01月26日 晚上9:21

半斤-评论

精辟!很赞同朋友的观点,现代文坛比较流行思想内容空乏而外在华丽的文字,但再华丽的词藻也无法堆砌出真正有价值的文章。文章不能强求格调一致,创新精神必不可少。而行文中准确的表达比任何文采都重要。拜读了。at:2010年01月24日 晚上11:51

褦襶子-回复也只是一己之见,感谢朋友鼓励。晚安。 at:2010年01月25日 凌晨0:36

chenyinghao-评论

什么都说到我心里去了 现在学校里面的作文,华丽通篇的到处都是,可我真看不出他们有哪些丰富的东西。我也自我觉悟了 ,当然有些地方还是要保留文字精度的。现在主要练习自己的逻辑拉 一切自学 很困难很孤独 也很挑战 有很多时候不知道搞这些是为了什么 真的很迷茫at:2010年02月13日 晚上9:35

褦襶子-回复难的就是让学生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追求文以载道,并不排斥精炼文字。但精练文字必须是建立在“载道”的基础之上。感谢光临,新年好。 at:2010年02月14日 凌晨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