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清风写文疲惫,就在自己的说吧里闲逛,突然一个帖子的名字闯入眼帘,引起了我的兴趣。名字为:“冷香袭月”。香气本无所谓冷暖,“冷香”,就让人联想到,白雪寂寂溢清寒的冬天,梅花飘散的香气,或者是温暖骤降的夜晚,桂花、夜来香的香气扑面而来,幽香而清冷,别有一番滋味。同时,这里还可以理解为运用了同感的手法,清寂的香气,让人有了冷冷的感觉,从嗅觉到触觉的转化与共鸣。“袭”一字用得很好。如果理解为“袭击”的袭,恐怕有点霸气,破坏了优美的意境和感觉。《楚辞·九歌·少司命》里有:“芳菲菲兮袭予。”王逸注:“袭,及也。”这里的“袭”就作“触及”讲。清冷的冬天,或是清冷的夜晚,香气随风飘飞,乃至触及幽幽明月。单一题目,简单四个字,就是一个美妙的意境,一副动态的画卷。
打开此帖,发现是一首小诗:
像一种落寂的心情
罩着些许的羞涩 慢慢地
靠近我 靠近
一些树的沉默
唯有履声清脆
小街半含烟 往事曲折
往事曲折
爱恨成幻 走笔难写
就这样安静 就这样
等待 山顶擎出上弦月
等待群星出场 为铮亮的记忆 插上
玫红的扉页
前一段时间,俺不幸被一家网站邀去当评论员,滥竽充数的和几位朋友定期去为一些佳作点评。俺发现,很多人写评,都会很重视文章主观的情感和客观的事例是不是都围绕着作者的题目来写的,也就是说是不是紧扣主题。对于这点,俺不敢完全苟同。如果文章都是此般,那岂不是单看一眼题目,就知道了文章的全部,文章的内容再丰富再好,不过是对题目的扩展而已,看着还有什么劲儿。很多题目都很吸引人,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是一个引导,一个刺激,但是没有结果,所以你才顺着这个线去看。对于一字一金的诗歌而言,我甚至极端的认为,题目完全可以成为诗歌的一部分,而不是整篇诗歌的主题和中心。
我们且看这首诗歌的头一句:“像一种落寂的心情。”大家会发现,这是一个比喻句,但是并没有“本体”,而只有“喻体”——“像一种落寂的心情。”如果按照内容皆是题目(中心)的扩展和诠释的话,似乎有点莫名其妙。按照我的极端思维,我觉得完全可以顺着题目的意境,“冷香袭月”接着去理解。白雪溢清寒的冬夜,缕缕清香被晚风托起,悠悠升空,触及到了欲说还羞的月,“像一种落寂的心情,罩着些许的羞涩……”我觉得这样理解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
通读全诗,作者灵动自然的神来之笔,一唱三叹的感慨抒情,一幅幅美丽深幽的画卷,给人一种清香宜人,恬淡自得的享受,就连诗歌中散发出的淡淡的忧伤都是如此美丽迷人。
诗歌中一些动词运用的非常到位。如“罩着些许的羞涩”里的“罩”字,“罩”乃覆盖之意,笼罩。羞涩在里,落寂的心情在外,落寂中含着些许的羞涩,表面落寂,实则为羞涩。这种复杂的,里外分层次的感情,体会起来,很有意思,也很有滋味。如“小街半含烟”里的“含”字,含,意为在里,含而不露。古街清幽,人间烟火,或许尚未到饭时,所以炊烟未曾升起?又奈何“半含烟”,或是已到饭时,一些人家已炊烟袅袅……如“山顶擎出上弦月”里的“擎”字,“擎”为举,向上托起之意。上弦月从山体的掩盖中慢慢升起,好像被山顶用自己厚实有力的双手托起一般,此处用拟人的手法,生动的描绘出了一幅动态的画面。再如“等待群星出场/为铮亮的记忆/插上/玫红的扉页”里的“插”字,记忆本是一个抽象的东西,如若能“插上”,记忆似乎又是一个形象具体的东西。诚如李清照的词里:“载不动/许多愁”这里的“愁”可以用船载,就变成很形象具体,就变得可感了。这里的“插”和“载”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扉页”,书的第一页,按照常理来说,此处用“插”似乎不大合适,但是当我们把这一段整体来看时,就不一样了。山顶托起上弦月,群星出现在天幕中,这幅壮丽的画面给记忆插上“玫红的扉页”,就显得气势滂沱,情感至此算是达到了高[chao],全诗也至此为终,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诗歌中一些词语也很好。如“往事曲折”中的“曲折”。往事的复杂,情感的一言难尽,等等等等,一个“曲折”道尽。还如作者选择的一个意象“上弦月”。我们都知道,“上弦月”是月亮的一种形态,是上半夜出来,月面朝西。这里描述出了月亮的具体形态,就显得可感显得真实,如果用笼统的用一个月来代替,意蕴远远不如原句。
诗歌整体虽有现代诗的清新与自由,更是不失古体诗歌的韵律与节奏美。如“罩着些许的羞涩/慢慢地/靠近我/靠近/一些树的沉默”,“小街半含烟/往事曲折/往事曲折/爱恨成幻/走笔难写”,“就这样安静/就这样/等待/山顶擎出上弦月”。第二段结尾的“写”字和最后一段结尾的“页”字押韵。
朦胧诗的代表人物食指、舒婷等人的诗歌就比较重视押韵与节奏感,其他一些诗人虽然诗歌更自由,但是意象丰富,语言灵动新奇耐品,这些好诗都很值得我们去认真品读与学习。毕竟如今的诗坛,尤其是在网络,很多直白抒情变得露骨变得苍白,变成对语句的截肢,已经离诗歌相去甚远了。
-全文完-
▷ 进入一缕清风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