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不知为不知”与“三季人”shutonghongying

发表于-2010年01月23日 中午1:26评论-2条

“不知为不知”与“三季人”真有关系吗?

台湾的曾仕强教授作客《百家讲坛》讲授易学,其中穿插了诸子百家的许多思想内容,可谓是深入浅出,一听就懂。在下非常感佩曾教授的渊博学识,但在听了对《论语》某章节的一番解释后,弄得是一头雾水,满怀疑惑;因而不揣浅陋,撰写博文,顺便就正于诸方家博友。

曾教授说的是《论语》第二章的十七节,原文是:“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曾教授给他作了两种解释并否定了其中的一种。其一是人们常用的最浅的解释,就是“孔老先生教导我们:‘子路,我教导你明白了吗?知道了就说知道,不知道就说不知道,这样就获得真知识了。’”是啊,我完全赞同曾教授对这种浅显解释的否定。因为我们要明白,这句话是出自“圣人”之口,况且,当时收录孔子“语录”的编辑们态度应是十分严谨的,绝不亚于文革时期人们汇编《毛主[xi]语录》。假如连这样人人会说人人知道其中道理的一句话都收进“孔子语录”,那么《论语》就不可能成为经典,孔子也不可能被奉为“圣人”,至多能算作“凡人”。我们且用原文套用一下:“老大妈说:‘孩子们,我说你们听到了吗?吃饱了就说吃饱了,没吃饱就说没吃饱,这样你们就算有知识了。’”说这话的老大妈没被奉为“圣人”,真不公平!

于是,曾教授找到了第二种答案。曾教授是这样解释的:知道的就按知道的处理,不知道也就随它去,糊弄一下,不和他争执,这样就算获得学问了。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和讲解得生动,曾教授还说了个非常风趣的故事。曾教授说,一次,孔子的学生们正在复习功课,突然来了个身穿绿衣的不速之客。来人进门就问:“喂,你们说一年几季?”“四季!”学生们竞相回答。来人说:“不对,是三季。不信?找你们老师,我们打赌。”孔老师来了,学生们满有把握地问:“一年几季?”老师翘起三个指头,大声说:“三季!”学生输了,客人走了,孔老师开始说实话了:“你们没看到客人身穿一身绿衣吗?他是蚱蜢变的。蚱蜢春生秋死,没经历过第四季冬天,所以说四季他也不懂。这就叫‘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来这样!曾教授为了更进一步阐述孔子“圣人”的一面和处世的哲学,还说了些“方”和“圆”的道理,唯“圆”才能“滑”。在下是越听越糊涂,确实,《周易》有时也讲“圆滑”,比如“比之匪人”就有点正邪不分,就很圆滑。问题是,这是不是孔子力所倡导的儒家精神?假如不是,那曾教授自以为找到正确答案的这种解释是否就大打折扣?在下以为,这种解释非常勉强,这样的老师也绝不是“孔圣人”,至多能叫做“孔滑头”。

孔子似乎并不怎么滑头,没在“人在茅檐下,不得不弯腰”的哪家朝廷顺溜拍马,赖着不走,混个养老送终;一大把年纪了,还要颠沛流离周游列国,打着“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的巨幅广告,忍饿受渴,到处招生,宣传他的思想,寻找他的继承人。中国的传统文化也似乎更强调“方”,所以才有那么多的忠臣烈士节妇烈女抛头洒血保家卫国,所以才有自强不息生生不已的奋斗精神,所以才有“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

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的最大贡献应是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三季人”想必也在孔子教育对象的“无类”之内,关键孔子能“因其材”而施以教育,只要从基础抓起,让“三季人”慢慢体验四季生活,榆木疙瘩最终也会有灵性的。这样看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应作如下解释:“子路,我教导你的话听明白了吗?明白了我就从明白的地方接着讲,不明白我就从不明白的地方再将几遍。这样你就能获得新的知识了。”这正是孔子的高明之处。孔子啊,真是一位教学有方诲人不倦的好老师!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shutonghongying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尘世祥人点评:

作者敢于向名家挑战,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圣人“语录”,且分析得条理清晰,论证有说服力,这种治学态度值得提倡!

文章评论共[2]个
龙萍儿-评论

有时最简单的东西也是最复杂的,儒家思想统治了中国数千年,我们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即可。做人方面,圆滑而不[已过滤**]诈,诚实而不呆板就行,实事求是还是要讲究的。at:2010年01月23日 下午3:54

作子-评论

我认为是拜师才是孔子的高明。他的师傅是谁,当时最有名气的[**]。比如今天的小沈阳。会挣钱留名一世,写一首好诗留名千古。我想知道当今有没有一首大家都认同的诗。at:2010年01月24日 中午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