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只有香如故风动蔷薇

发表于-2010年01月22日 晚上9:10评论-1条

于中国历史而言,扬州可算是一个标本式的存在:自吴王开挖邗沟以来,扬州建城已近2500多年,盛与衰、荣与辱,繁华与破落、鲜亮与幽暗,如影随形,扬州一直穿行在这样明灭相间的历史隧道里,如同一处缩微版的中国通史。而史公祠则是扬州这座城市的一个奇异所在,它赋予了这座古城的历史以重量和质地,它让人们知道,这座城市优美的风景和温雅的世俗生活之外,还有一种刚硬的精神和操守存在。

史公祠位于扬州城西北的广储门外,梅花岭畔。从盐阜路上拾阶而下,穿过护城河上的小石桥,桥的对面就是史公祠。门额上题有“史公墓”三个大字,门右挂着朱德元帅亲笔所题“史可法纪念馆”楠木馆牌,字体英武遒劲,与周边氛围颇为融合。走进史公祠,迎面可见的是院子里两株挺拔的银杏树,枝条上举,似伸向天空的五指,枝叶纷繁浓荫蔽日,显得古雅肃穆。

沿着石阶路前行,院中飨堂前檐柱上挂着两副对联,一副是:“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为朱武章所撰;另一副是:“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为清人张尔荩撰句。进入飨堂,迎面高悬“气壮山河”横匾,两边的抱柱上是郭沫若题写的对联:“骑鹤楼头难忘十日,梅花岭畔共仰千秋”。抬头望去,飨堂中间安放着史可法的干漆夹纻坐像,史公头戴乌纱,身着明朝官领,正襟危坐,神情淡定。塑像后衬着云纹形落地梅花罩槅,枝干苍劲,梅花满树。 

飨堂四周的平橱内陈列着明代扬州城池图和从史可法衣冠冢里挖掘出的当年史公用过的玉带片等物,历史的现实感一下子浓厚起来,参观者和历史之间只有一窗之隔。堂内还陈列着史公的画像和墨迹,史公头戴乌纱,身披红袍,一身英烈之气,令人肃然起敬。有一副史可法的草书对联:“自学古贤临静节,唯应野鹤识高情。”“斗酒纵观廿一史,炉香静对十三经。”运笔纵横大气,气韵生动。

从飨堂后门步出,便见到一砖砌牌坊上嵌有“史忠正公墓”石额,这里便是史公衣冠冢,衣冠冢两旁是矮墙,墓台下的两株银杏之间,竖着青石墓碑,上镌“明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公可法之墓”。墓地右侧有一月门,门上嵌着“梅花岭”绿字石额,相传这里就是古梅花岭,为史可法抗清泣血誓师处。岭南有一池,临池平台上有半亭“梅观”,亭柱上有楹联一副,上书:“千朵梅花满池水,一弯明月半亭风”。沿池旁曲廊走去,来到岭东的梅花仙馆,馆前立有一太湖石,窍穴千百,亭亭玉立,名曰:南国遗石。岭中假山曲河。梅花馆后有一碑亭,陈列着一块“三绝碑”,上面刻着吴道子的画、李白的诗赞、颜真卿的书法。碑亭之西是晴雪轩,又称遗墨亭,正中墙壁上嵌着三块史公手迹石刻,一块是史公临难家书,另两块是史公复清摄政王多尔衮书。厅前一株200余年的古腊梅,梅开清芬,象征英烈的铁骨忠心。

祠堂在飨堂之西,祠堂正南门楼、正门装着梅花形铁环的四扇黑漆大门。祠分三楹,中间一楹高于两厢。堂正中砌砖台基上木雕神龛,龛内供着史公肖像,红袍乌纱,凛然端坐。龛上方挂杜平将军手书“亮节孤忠”横匾。东壁挂史公生平年表,西壁为清代全祖望所撰名篇《梅花岭记》,其下橱中是《史忠正文集》、《史可法集》、《扬州十日记》等。

“明月梅花,拜祁连高冢;疾风劲草,识板荡忠臣。”晚清著名学者、朴学大师俞樾写的这副楹联,可当做是史可法高风亮节的绝好概括。瞻仰史公祠墓,“明月梅花”的意境浓郁而深厚,走在史公祠内,整个人似乎都被一个精神“气场”所统摄,心中感觉沉甸甸的,胸口则好像被什么东西所梗阻,呼吸不得顺畅。

史公祠一片肃穆,距离360多年前“扬州十日”那些充溢着血影刀光的日子已经久远,但历史的记忆却无法淡去。公元1645年(清顺治二年)4月,清兵在许定国的率领下,狂飙南进,如入无人之境,一路攻占淮安、泗洲,向扬州猛扑过来。时任南明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的史可法督师扬州,一面下令官兵加固城防,一面以血书请兵求援,檄召将领火速带兵前来固守。但南京方面没有回应,只有刘肇基带领4000将士前来增援。4月21日,甘肃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竟欲胁持史可法降清。史可法义正词严地说:“此吾死所也,公欲何为?若求富贵,请各自便。”两人慑于史公的威望,连夜逃离。

此时的扬州城已是“孤悬落日”,危在旦夕,清兵派信使劝降,许以高位厚禄。史可法将劝降书投入火中,将来人扔进护城河。24日,清兵以大炮轰击城墙,史可法率众亲自镇守西北角。次日,清兵攻势愈烈,清兵蜂拥而入。史可法见大势已去,拔出随身的佩刀自刎,众人拥着史可法,行至小东门时,见士兵和民众还在拼死杀敌,史可法对着清兵大呼:“我,史可法也!”清兵一拥而上,将史可法掳至城楼去见清军统领豫王多铎,豫王多铎恭敬地说:“此前多次书至先生,先生不应,今先生已全了忠义,恭请先生为我收拾江南,当付以重任。”史可法断然回绝:“我岂能苟且偷生,做万古罪人!愿速死,从先帝于地下!”豫王多铎见劝说无效,说道:“既是忠臣,便成全你吧!”史可法说:“城亡与亡,我死无憾,请不要杀城内百姓。” 多铎不答,命左右将其杀害。

扬州是江南顽强抵抗清兵的第一座城,也是清兵入关以来首次遇到的军民一体的坚强抵抗。既是报复,也为了杀一儆百,多铎下令屠城,惨绝人寰的烧杀抢掠持续了整整10天。次年,史可法义子史德威葬史可法衣冠冢于扬州梅花岭下。乾隆四十一年(1776)正月追谥“忠正”,并亲书“褒慰忠魂”的匾额,以褒扬史可法的忠节。

人生自古谁无死,史可法是在一种大的历史嬗变情势下,以自己对民族对朝廷(也就是国家)的尽忠来完成他的生命历程的。以一己之力,是无法挽狂澜于既倒的,在这种特殊的历史情境下,他以卓然的人格力量从历史中出列,向世人证明了一种生命的活法,证明了一种气节的存在。无论历史怎样演进和变迁,这样的忠烈气节都将为人之群体所景仰、追慕和褒扬。正如当代诗人贺敬之言:“史可法人可法书可法,史可法今可法永可法。”300多年来,无数文人雅士、学者书家前来史公祠凭吊,并留下墨迹诗词。如今,走在史公祠内,随处可见这些联语词句,伴着梅香月影,虽默默无语,却字字句句惊心入

每年冬天和早春,梅花岭的梅花含苞怒放,整个梅花岭都被浓浓的梅香所浸染。在梅花与史可法之间,似乎有一种神秘的对应。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因在寒冬开花,耐严寒、傲霜雪,通常被当做坚贞、高洁的象征。清兵围城时,史可法严词拒绝并痛斥了总兵李栖凤、监军副使高歧凤的出降提议,连夜赶往梅花岭举行誓师大会,激励士气。后来他在托付临终大事时说:我死,当葬梅花岭上。没人能揣度出当时史公作此遗愿的用意,但有梅花常伴在史公左右,史公当不会寂寞,我们也不会寂寞。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公祠已经成为一种精神的象征,而梅花俨然已是一枚年年绽放的活着的图腾。

在扬州这个充满着象征和隐喻的城市里,梅花可能是唯一寓意明朗的存在了。近代作家郁达夫曾留下这样的诗句:“三百年来土一丘,史公遗爱满扬州;二分明月千行泪,并作梅花岭下秋。”梅花岭,已成为史可法精神的载体;而史公祠,已成为扬州人和中国人的精神圣殿。梅花,正如史可法精神的神圣高洁,零落成泥碾作土,只有香如故。年年岁岁,梅香永恒;岁岁年年,史公永恒。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风动蔷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因在寒冬开花,耐严寒、傲霜雪,通常被当作坚贞、高洁的象征。
史可法托付临终大事时说:我死,当葬梅花岭上。如今梅花常伴在史公左右。
这才是,年年岁岁,梅香永恒;岁岁年年,史公永恒。

静月清荷点评:

大手笔,大写意,欣赏并作推荐!

文章评论共[1]个
风动蔷薇-评论

谢谢静月的评价at:2010年01月23日 下午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