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寄来一张照片……
见到这张照片心里一震……斑驳的窗板,屋脊上的蒿草,灰墙灰土布满岁月的影子……莫不是我家门前的那家副食店?
打记事起,家门口马路对面就有家副食店,那样子跟照片几乎一样。只是门楣高出的墙垛子凸起的几个水泥字——“八大人副食店”显鼻子显眼,尽管后来改了粮食店,那几个字还在,缺胳膊短腿的字体显示着岁月沧桑……
青砖漫地,白灰挂墙,一溜儿的大瓦缸,分别盛着酱油醋、食用油,炒菜的精盐,腌咸菜的大盐粒子,装上麻袋靠在墙根儿。一米来高的木头柜台上摆着几个玻璃罐子。里面装着小孩儿的最爱——铅笔糖、粽子糖、杏干儿、杂拌儿、玉米球,砂糖裹着的橘子瓣儿……迈进副食店的门槛儿,一股酱香味儿扑面而来……
副食店是家家的后厨,这话一点不过分,那时,住平房哪有厨房啊(后来有了煤气,要求不得在屋内使用,这才有了家家盖小厨房的“全民总动员”,这是后话),加之当时的经济状况,酱油醋都是随用随买,快做饭了,打发孩子“打酱油去……”
发小儿“虎子”最爱干这差事。
那时的酱油只有两种:一毛一斤的和一毛五一斤的。每次接过妈妈给的一毛五虎子就窃喜,提溜着酱油瓶子一溜小跑,直奔副食店……买一毛一斤的,五分钱买糖——直切三分之一,够狠的!
他妈鼻子尖,不用尝,闻就闻出来来了,虎子免不了挨一通臭揍……
虎子还爱干一件事,就是买芝麻酱,买回来舔一道儿,一斤芝麻酱能舔下半斤去……“胖姨儿”(副食店的售货员)总是叮嘱:“悠着点儿,别给舔干净了……”
“胖姨儿”胖,胖的走道儿都困难,慈眉善目的,她是看着我们长大的,虽不住在一条胡同,她可实实在在的是大家的老街坊了。她心里装着街坊四邻的柴米油盐、娶妻生子、红白喜事……
那时,买什么都凭本供应。对于孕产妇买红糖、鸡蛋,“胖姨儿”给的分量总是高高的……
副食店对面是个小大院,说是“院儿”,其实在街门外头,整条胡同有一站多地,从西到东就这么一块凹进去的地方,每到放学孩子们都到这儿玩,仍包、跳间、歘拐、跳皮筋……“胖姨儿”喜欢孩子,隔着窗户眼睛笑得眯成一条缝儿。
孩子们玩完了,“胖姨儿”把院子打扫的干干净净……
后来搬家离开了那条胡同,也告别了副食店……
2004年胡同拆迁,特意回去了一趟,看到“胖姨儿”蹲在副食店门口哇哇大哭,谁劝也不起来……
-全文完-
▷ 进入转日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