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读《三国》的人,无人不知道杨修。杨修字德祖,今陕西华阴人,世出名门,“好学,有俊才”。有一次,曹操与杨修一同路过曹娥碑,见碑背上刻有“黄绢幼妇 外孙齑臼”八个字,曹操不解,问杨修明白不明白是什么意思,杨修说明白,曹操说:“卿未可言,待我思之”。走了三十里后曹操说:“吾已得”。分别把答案写出来一对照,结果一样。“黄绢,色丝也,合而为绝字;幼妇,少女也,合而为妙字;外孙为女之子合而为好字;齑臼乃受五辛之器(蒜罐子之类),合而为辤(辞)字”。曹操不禁惊叹:“你的才智超过我三十里啊!”。就是这位让曹操都 自愧不如的才华横溢的杨修,后来竟让曹操给杀了。对这件事,很多人都说是曹操不对,说曹操是嫉贤妒能,杨修死的不值,死的冤!我说杨修死的的确可惜,可一点也不冤。说曹操嫉贤妒能,倒是有些冤枉了曹操。
曹操是素以爱才而闻名于史的,他唯才是举,英雄不问出处,只要有才能,在他那里就都能得到任用。就算是敌方阵营里的人也是一样,他的五大谋臣之一的贾诩,五虎上将之一的张辽无不如是。那只“喂不熟的鸟”关羽在曹营里的故事更是尽人皆知,还有赵云,正是曹操动了爱才之心,才成就了赵云长坂坡单骑救主的千古传奇,使其一战而名天下,否则他和他怀里的阿斗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最值得一提的还有袁绍手下的陈琳,他是有名的“建安七子”之一。一篇《讨曹檄文》骂得曹操狗血喷头,骂遍了曹操的祖宗十八代,可曹操打败了袁绍后“爱其才而不咎”,不但没有杀他,还委以官职。
遍观古今中外历史,但凡成就大事业的人,无不是“识才、爱才、惜才、容才”,因为他们比谁都明白,自己本事再大,凭一个的力量也难成气候,只有广聚人才为我所用,并能人尽其才,才能成就伟业。在这点上曹操做的很好。可他为什么偏偏就容不得一个才智过人的杨修呢?坏就坏在杨修的那张嘴上。“聪明反被聪明误”和“祸从口出”这两句成语就好像是为杨修先生量身定制的一般。
杨修的脑袋很灵光,不但能够玩儿“猜谜解闷儿”的小把戏,他还有能揣度人心机的本事。如果他仅仅是破解了曹操布下的诸如“阔门事件”、“一盒酥”等等的文字游戏,曹操也只是心里不痛快而已,可当他口无遮拦的当众揭穿曹操的“梦中杀人”后,曹操就有些愤怒了。他最不该的就是卷入了曹丕曹植的“夺嗣之争”,他算准了曹操会传位于曹植,便下了“政治赌注”,上了曹植这条船。为曹植出谋划策,作“答教”与曹植以应付曹操,这就让曹操怒不可遏了。当曹操决定传位与曹丕后,也就决定了杨修的命运。为了日后曹丕“政治道路”的平顺,曹操终于在他自己死前百日的时候,以“鸡肋”为借口杀了杨修。
杨修虽死,可“杨修一门”却世代香火鼎盛,生生不息。看看我们身边那些恃才傲物的人,看看我们身边那些自命不凡的人,看看我们身边那些哗众取宠的人,看看我们身边那些自作聪明的人。他们或许有些才干,也或者很有才干,可就是得不到领导的重用,或者干脆就被领导弃之不用。试想有哪位领导乐意身边有一位把自己心里的那点事儿都琢磨的明明白白的“杨修”,时不时的把领导心里那些不愿示人的东西给抖露出来的“杨修”。甚至是在自己身边搞些阴谋的“杨修”。当一个人才只能给上司带来难堪和麻烦的时候,他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了。
努力的把自身的价值发挥到最大化,这几乎是每个人的追求,但这其实是需要技巧的。有时候表演聪明容易,装傻却难。其实每一位职场上的成功人士都是绝顶聪明的人,也都是把“傻”装的很好的人。
-全文完-
▷ 进入海里的淡水鱼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