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学》第一章
十、“情感消费”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人的“情感消费”。
“情感消费”,是作者首次“发明”的、显得有点儿一个生僻的词组。这种由名词与动词组合而成的词汇,在通常的意义上都是“实话实说”的。而在心理学的范畴内,它所表述的是一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和这种状态的具体过程。
“消费”就是使用。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在“使用”的过程中和使用的结果上。
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我更加倾向于这样来解释“情感消费”:一种直觉的、主观的、有针对性的个人情感的存在状态和使用过程。
在第一章、第九节中,我曾指出:“在女性,‘单相思’大多会变成一种‘计划外’的情感消费”。
“计划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原本没有安排或设计的、不期而至的事物——在此,“事物”自然是指男女之间因爱慕而形成的一种思恋和依恋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当事人原本“不曾想到”的。所以,我们把它定义为“计划外”。由此,紧接着就出现了一个与“计划外”相对的“计划内”的字眼儿。
读者可能会问:情感也能“计划”吗?
人在男女之间的情感的形成上,不外乎分为两大类:自觉型的和不自觉型的。或者说是主动型的和被动型的。
显然,上一节所提到的“暗恋”,就是属于主动型的。事实上,大多数爱情的萌发,都是主动型的。至于它最终是否能达成,也就是说是否能与爱慕对象的情感“相对”和“同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情感消费”。
前面谈到:“消费”就是使用。作者非常惊愕的发现: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对于“情感消费”,简直就没有最基本的感觉和认识。作者非常希望通过本文,能唤醒大家对“情感消费”的“感觉”和意识。
我们知道:感情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尽管它很可能被我们因这样那样的琐事分心而短暂地遗忘,但它事实上存在着。
比如您暗恋着a君,那么,a君在您记忆中的形象、气质、音容笑貌,以及a君的所有言谈举止以及有关他(她)的所有的相关信息,都无可置疑地是您最感兴趣和极度关注的。而当您在思恋a君,或者想象a君此时此刻在哪里、在干什么时,您实际上就是在使用您对a君的情感了。
上文还谈到:“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在“使用”的过程中和使用的结果上。”而在这里,“使用”的方式,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一位女士曾坦率地告诉我说:“我当然时常情不自禁地想到他。但更多的时候,是刻意地想他。尽管我知道,那是毫无意义的。”
我问:“你所说的‘想’,是记忆、回忆,还是揣测?或者还有一些个幻想的成分?”
“都有”。她爽快地回答。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实际上,幻想的成分居多……”。
不言而喻,她对自己情感的“使用”方式,已经上升到“消费”的层次了。
而所有的消费,起码来说,都是拥有着愉悦成分、并且是以这种愉悦为基础和前提的。尽管“暗恋”这种情感消费,往往附带着诸多酸涩和隐隐的遗憾与忧伤。但“消费者”自己乐意。而这“乐意”又是他们身不由己的和怎么也“绕不开”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暗恋”现象会普遍存在。
此外,我们还知道:情感,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一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意识形态。它是不可能被剥夺的。除非它的主人想遗弃它。而事实上,遗弃它的主人历来就勘称凤毛麟角。而且,它也是很难自行消亡的。唯一的例外是:主人的移情别恋。
作者之所以要作“情感消费”的解析,是因为在《情人学》今后的探讨中,将会不断地涉及诸如此类的问题。而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基础理论”以后,下一步的研究才会顺理成章地进行。
下面,我们将进入的《情人学》第二章。
月光书屋文稿 社科丛书
马贵毅
2010.01.18
在 都江堰 月光书屋
-全文完-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