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在西城区阜成门大街宫门口二条19号。
在北京,先生曾住过的地方有四处,这是最后的一处。“兄弟失和”后,先生搬出了八道湾——那个令他伤感的地方,辗转来此。两年零三个月后,又再次迁出,离京南下。
当年,这里是贫民区,住的都是穷苦百姓,环境很差。风天一身土,雨天一脚泥,不风也不雨,谢天又谢地!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先生依然创作完成了著名的《野草》、《彷徨》、《朝花夕拾》等文集,流芳百世!令人仰慕。
不觉间,来北京已十余年了!还没有去瞻仰过先生的故居,实在惭愧!于是,与爱人搭车前往,了却心愿。
下了车,穿过一条小胡同,就来到了先生的门前。
可是,非常遗憾!看门的阿姨说:“正在装修,还没有开放,”
“需要多长时间?”爱人问道。
“大概三个月吧。”阿姨答道。
“什么?三个月!”我叫道,惊讶地。
“我们还是回去吧!三个月,不长!很快就能再来了。”爱人说道,安慰我。
看着我那失望的样子,阿姨有些心软了,说道:“好吧!那你们就进来吧,拍两张相片,留个纪念,等维修好了,你们再来!这样可以吧?”
于是,在先生的雕像前,我们合了影,是那位热心的阿姨帮助拍照的。
回去路上,我不住地转过头来,远远望去,依依不舍地!
先生的故居,是一座小小的四合院,青砖灰瓦,绿树成荫,与一些深宅大院相比,真是太小了!但是,周(恩来)总理曾经说过:“小——价值可不小!”
就是在这儿,先生写下了那句千古绝唱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据说,那两株枣树都已经死掉了。如今,在小院里,只有一株!还是移栽过来的;另外的那株,还没有补齐,一直没有寻找到合适的!真是令人惆怅!令人遗憾!
一本薄薄的《野草》,一篇短短的《秋夜》,就把那“两株枣树”种在了在多少人的记忆里,深深地!
-全文完-
▷ 进入一剑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