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靠打工生活的小老百姓,我一直中规中矩地按时乘地铁上班,然后下班,久而久之,已然成为一种习惯。
很多事物,当你只是偶尔接洽到,你总会不以为然,并从不会认真地去思考它,或者都不会去试着去认识,毕竟,这就是大多数人的天性。可是,接触一旦成为一种必然,行为也成为一种习惯,我们便不再会满足于对这个事物再仅仅停留在空无几物的表层,常常,我们会愿意分出一部分时间,一部分精力,去解读,去探索,熟悉的陌生,往往是人们不愿触及的感伤。
地铁,从97年开始疾驰在广州这个高速发展的城市以后,新生事物的称号早已粉碎在了铺天盖地的人流里,并已然死死地捆绑在了那些风尘仆仆的躯体之上,似乎再也挣脱不了。从这一角度来看,65年批示落定在广州开始地铁规划与实地考察的决策何等英明,那种高瞻远瞩的深意,不得不让地铁上坐着以及站着的我们再次高度崇敬。
如今贯穿150公里,坐拥88座车端的广州地铁,使每天大致有270万受众可以不用将很多不必要的时间消耗在未果的奔忙上,具体点,就是公车哄抢。我的一个同事便是这劳苦大众中的一员,普通的,于是更具代表性。其实她回家也只4,5个公交站,如果道路通畅,并且能正常上车,15分钟打一个盹,完全可以到达。可现实往往不如人意,7点等车,9点到家却不是一次两次的事,8点出门,9点半上班打卡仍会不时有晚到的状况,还好同事是个开朗的女孩,惊心动魄的经历每次都是当做笑话来言及的,让人听着,表面含笑,内心却是忧心与不忍的。记得一次听她说,她被包围在拥堵的人群里,车来了,她就那样双脚没着地就上去了。笑过之后,我看到了女孩眼里隐隐闪过的不安,那是一种无奈,夹带着对生活的惊恐。虽然我经历的公车拥堵不是很多,但拥堵的程度之剧烈却仍然想象得到,等车时不抢个好位置,也许来十趟你也还是上不了,上车时你不拿出百舸争流的架势估计也上不去,上车后更是手脚不能动弹,直到麻木,如果遇到紧急刹车,早连成一体的乘客们,顿时一片翻涌。还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就是带着大型物件的同志,还是老实点,打个车吧,不然圆的进去,估计得扁的出来,毕竟只有像人这种伸缩自如的活体,才具备如此高强度的柔韧性。
2009年12月31日下班回家,我的习惯,却有点让我惊诧。走出商务大厦,外面是缓缓移动的人群,好像整个城市的人全部都钻出来了似地,专为欣赏一下09年最后一天的夜景。好不容易挤到了地铁入口,那里早已水泄不通。地铁工作人员正严肃地实施人流管制,缓解压力。想想地铁都这么挤,估计公车肯定更是行不通,于是就无奈地跟着人堆,挤向不到一米的缺口。在人们的话语里,似乎听到所有的地铁口都实行了同样的人流管制,当时心里一惊: 一个小元旦,不会把公交,地铁统统给折腾哭了吧?
经过几十分钟的奋力争夺,我成功地踏上了归家之路。因为真的同样有管制,好不容易才出了地铁口,一眼望到的,尽是蠕动着的各式人头。我不免再次感叹: 原来汽车站,也是同样的气喘吁吁了。于是在2009年末,我有两个深深的感触,一个是地铁原来也如此疲惫,一个是13亿确实有点多了。
广州地铁规划是全长600公里,十条线左右,这相对当下的情状来看,当然不会是杯水车薪。自从地铁1号线开通以来,便自然而然担负起城市承载的大任。不过从整个都市的发展来看,却似乎是不够的。北站的建立,各种博览会,运动会,展销会的承办,早已把广州推向全国,推向全世界。所以,今日的广州,更加不再是广州自己的广州,或者广东的广州,而早已被推向世界的怀抱,成为一个全世界争相拥抱的孩子。所以,从这一个层面上来说,广州地铁,确是一刻也轻松不了了。
再来看看地铁的发展速度,从一号线的动工到运营,足足花了五年时间,现在我们的6,7,8号线都已在前期布施之中,我们如果就按照这个速度,等我们的十条线全线开通,算快一点,估计至少要到2020年。10年,一个城市的发展速度,一个国家的发展速度,一个星球的发展速度,都是无法估量的。我们一直提倡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发展是无限的,而我们的眼光,却似乎是有限的。所以,地铁的疲惫状态,会不会继续存在,从发展的角度来看,确是无法预知的,甚至还稍稍连带那么一点紧张的肯定。
不过从另外一个微妙的角度来看,似乎我们更应该放心。2009年12月28日,地铁5号线试运,然后我参看了前面几次地铁竣工抑或试运的日期,很巧,基本是在12月28日以及12月26日,也就是一个年尾,无不有意无意地起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非凡意义。这样一来,我们不难看出,相关部门对于地铁的建设,无一不是计划周密,煞费苦心的。因此,不难看出,一个试运尚且如此,那么,其他问题,譬如能否解决城市承载量,是否与城市发展相匹配,应该早已经不被列入到问题之列了吧。
当地铁已然成为大多数人的一种习惯,一种掐不息泼不灭的生活方式,那么,我认为我们应该做的,就是更深入地去认识它,了解它,习惯才会更加贴切自然。
-全文完-
▷ 进入曲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