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岳父泊滨夫子

发表于-2010年01月07日 下午6:36评论-3条

岳父

我敬爱的岳父离开我们已经十周年。在这十年中,我们每每忆起,或是提起他老人家来,他那和蔼可亲的音容笑貌总是立显于我们的眼前;他那语重心长的谆谆教诲总是回旋于我们的耳畔;他那朴素真挚的处世作风总是牵引于我们的言行;他那谦虚仁爱的高尚品德总是滋润于我们的心田---而此时,我们也不由得心酸泪流!

在我的记忆中,岳父无论心中有事无事,亦或是不悦之时,他也总是那么面容和善、慈祥可亲;处理起任何事儿更是那样地干净利落。这就充分地体现了他的坎坷人生及其谨慎、沉着、镇静的正确处世品格。这也是我们最为敬仰和学习之处。

岳父出生于地主家庭,但他自年轻时---建国前在学生时代就加入了中国共[chan*]党,参加了革命,亲自干了改造土地的工作。建国后曾在县委宣传部工作多年,由于文革的到来,他受家庭出身的影响,遂举家下放于农村;他个人随之到人民公社任些偏职,全家人除了他个人外,由吃商品粮改为吃农村粮。所幸的是老人家有着谨慎、沉着、镇静的处世品格,言行举止均万分小心,遂不能升职,但也未遭大劫。后来,在老人的努力下---他政治第一,工作积极、认真,长期与广大人民群众打成一片,且业绩突出,终又调到县一国营企业任副厂长至离休。因此,老人家常告诫我们的一句话是:“你们处事要掌握好分寸。”不是吗?老人家一生就是掌握好了这分寸的呀,不然,怎乐得个离休老干部的结局呢!这也正是值得老人骄傲的一点。当然,对于老人自己来说,他从未因此而四处张扬,也从未因此而四处怨恨。只能是让老人那谨慎、沉着、镇静的处世品格愈加炉火纯青,处事的分寸掌握得愈加准确罢了!

我岳母本为公社卫生院医务工作者,也因文革时全家下放农村而失职;商品粮吃不成,自然我的妻舅们长大了也不能安排工作--那时凡是吃商品粮的都安排工作。后来平反时,他老人家虽然离休在家,但是,由于先前下放时的手续大都是老人家在县委工作时亲手办理的,许多人来找他写个证明,即可恢复工作,恢复吃商品粮,或是履行退休手续,乐个晚年幸福吧。可是,他无论如何也不为我岳母写那平反证明了,更不会给妻舅们吃商品粮的机会。有一次,我不解而带有怨气地问老人因何不写,你道他是如何解释的呢?“国家难那,都去找咋行?有我的离休工资就够了;至于孩子们干什么样的工作--也就是吃商品粮与不吃商品粮不都是一样的吗。”他老人家说这话的时候是那样的笑容满面、心平气和、轻松自如,我永远永远也忘不了。唉,老一辈的革命者们真是太伟大太伟大了!我们是无法比拟的。完全可以说,我对工作的热情及其专注与执着--我也曾被同事们称作工作狂,应该是受我敬爱的岳父和父辈们的影响啊!但终觉得不及其万一。

岳父一生保持着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值钱的衣服他从来不穿,什么呢织服装、流行装没上过他的身;值钱的用物他从来不爱,什么金水笔、时尚家具没进过他家的门;离休时他家的土砖瓦房还是“竹做桁条竹做椽”呢。老人常常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钱要用在刀刃上。衣服不穿破的(我备一针线盒就是用来缝补自己的衣服的),家具不用朽的,吃、喝、住过得去就行”。是啊,古语不也如是说:“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哪!只有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不变,才不至于有奢望之念哟。但是,人们哪个不都是说归说,做归做嘛。真正能做到者,少矣!可是,我敬爱的岳父真正做到了,在我们整理他的遗物时,我们才发现,岳父享年76岁,工作40余年,却真正是贫穷一生,他留给我们的仅仅是一大堆工作笔记,满屋子里的书、报、杂志,于此而已。

我这人有着耿直、、懵懂、倔强的个性。记得我---与我妻初恋时,岳父那时工作特忙。应岳母命,欲做女婿,还得岳父答应。因此,只得亲自上县城送给岳父看看。行就行,不行拉倒--当然,实际上岳父并无那种家长的霸道,关键是要看我俩的表现而定。因家离县城有近40公里路程,那时,我们农村班车少,要上好远路,起好早才有可能赶上。我们家因父亲建国初就一直在公社工作,家里遂有辆处理的旧自行车。第一次去见他老人家,我想表现好点,也就是尽量要赶上他厂里的早饭,这样,起码证明我不会睡懒觉吧---因为我就是不太会起早啊。于是,头天晚上入睡前我叫母亲尽量喊我早点起床,母亲当然能做到。记得那天我起得较早,虽然是晨六点,但那是在上春时节,天亮的不早啊。我什么也没带,光人一个跨上自行车,就疯踩狂奔。可是,那时的石头路难骑自行车呀,我也是第一次骑长途,文弱书生的我,何以耐得住?为达目的,我遂在中途想了个妙策:我一手扶车,一手抓住一大货车的外包装大绳子,哎呀,好快呀,痛快之极!可是,行至十多公里,行到一曲折拐弯路段,迎面来了辆客车,因我是右手抓车,人行在路当中,这样,两车相遇,加上又是曲折拐弯处这一特殊路段,要不是那客车司机太灵敏,驾驶技术高超,急刹得准,不然,我已是粉身碎骨了。唉,有惊无险!小命毫毛未损,且惊且喜。遂放弃抓车,继续狂踩自行车。令我欣喜的是,居然赶上了他们厂里的最后早餐。老人见我来得这样早,很是满意,可以说是初步通过了吧。一会儿,老人弄来六个馒头,一碗粥,一小碟雪里蕻咸菜,顺便还给我倒了一有柄的瓷茶杯一杯白酒,并招呼我只管吃、喝,说他已吃过了。我只顾沉浸在路途的惊吓之中,遂乱吃乱喝一气,很快便将这一切收拾干净利索了。这时,老人笑呵呵地问我:“吃饱了吗?”我随口说:“差不多。”“还要酒不?”老人又问。我笑笑说:“算了吧。”老人见我这样说,惊讶地问我:“你能喝多少酒?”我说“我还不知道。”“好小伙子!好小伙子!”啊!“好小伙子”?我怎么也不相信自己的耳朵,这时,我才开始完全清醒,自己是在跟未来的岳父见第一次面哪!我如此放肆,竟然还博得了好感,也真是天助我也!老人这样的仁爱,这样的宽容我的懵懂、耿直与放肆,虽然我当时不懂--那是因为老人一生压抑的太多了之故,但却让我对老人顿生敬仰之情,让我觉着老人有慈父一样的亲切感。我遂一五一十地将沿途的经过和盘托出,老人听后只是淡淡的笑笑说“好吓人呐,以后可得注意呀!”,虽然没有批评我,但我深深地感觉到那是有很大分量的爱意,充满着老人对我这未来女婿的真诚呵护。

也就是因为这样,后来,只要是在酒席上,无论是些什么样的客人,老人家都是笑呵呵地向客人们介绍,说我能喝酒,并要求我多向客人敬酒。当然,最后的分寸还是他老人家掌握,因此,我从未喝倒过。有一次,县委领导送一瓶杜康酒给老人过春节,老人无论怎样都舍不得开瓶,非等我去他家与他同饮不可!说实在的,他的几个儿子,没有哪一个能享受到老人家如给我我一样的用心呵护。我也感觉到我对岳父之敬爱胜过于我之亲父啊!

岳父虽然离休在家,而且居住在农村,但是,对于国家大、小事儿却了如指掌。他最爱看《半月谈》、《人民日报》;尤其是电视里的《新闻联播》节目。我跟在中学教书的大妻弟小明有时因为某一时事的评论持不同意见时,偶有争执,甚至弄得面红耳赤也各不相让,每每拍案之时,老人家便会出面调解,而每每都能让我俩双双心悦诚服。何也?那是因为老人一生工作时期都得政治第一呀---那时你要是对国家政策,或是国际国内等形势拿捏得不准的话,要做一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革命好干部;或者说要保住乌纱的话,那可说是很难的了。因而,老人家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对此,一方面他潜心观看与研究国际国内之时事,一方面也就使他具有了敏锐而准确的判断力,自然,他也就能够说服我俩半油篓子的政治后生了。

怎么也叫我们忘不了,那1999年12月20日的夜晚,澳门回归祖国的庆典在深夜直播,一向最爱关注国家大事的岳父虽然一向睡得早,可那天夜晚,谁也不能叫他入睡,因为他不亲眼看到那幸福时刻的到来,是无法让他安眠的了!岂料天公不遂其愿,他家的电视信号弱,收看困难。结果让老人家白白等到当晚12点也未能观看到那激动人心的澳门回归场面,还熬了个无辜的夜!到第二天清晨,老人又惦记着新闻重播,或是到邻居家去问问详情,遂又早早地起了床--家人及邻居他们还都在安睡,就在老人起床不大一会儿的工夫,只听得门外老人摔倒的声音,惊醒了我的妻兄,他便赶忙飞奔门外,抱起昏迷中的老人---我敬爱的岳父终因疲劳而致脑血管大破裂摔倒了---

从老人摔倒的那一刻,他老人家也就永远没有醒来过;澳门回归的盛况他老人家也永远没有亲自看到过;老人留下了永久的遗憾,我们留下了永久的伤痛与怀念!

敬爱的岳父大人,在您老离开我们十周年之际,我们衷心地祝愿您老人家在天堂好好安息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泊滨夫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蓝调音画点评:

老人的举止、神态、性格,以及值得缅怀与纪念的一生跃然于眼前,栩栩生动。这不是文字的功绩,而是老人自律、淡泊、仁爱的人生态度绘就了人生的画卷。
文章既无清论高谈式的颂扬,也无评头论足式的指点。透过文字,却看到平凡的生命里执着闪耀的光亮。

文章评论共[3]个
心无垠-评论

情真意切,详实感人,老一代革命家形象即跃然纸上,也活在我们心底!欣赏佳作,问好泊滨夫子兄弟!深冬保重哦!at:2010年01月08日 中午12:07

泊滨夫子-回复谢谢!问候先生好! at:2010年01月10日 上午10:21

空中那朵自由的云-评论

新年伊始,愿开心每一秒,快乐每一天,幸福每一年!at:2010年01月09日 晚上1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