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学》 第一章
关于“情人”的几个概念和定义
情人,在中国古代乃泛指感情深厚的友人。而这个“友人”是无所谓性别差异的。
如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引。
唐 袁郊 《甘泽谣?圆观》:“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唐 韦应物 《送汾城王主簿》诗:“芳草归时徧,情人故郡多。”。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吾兄生平可曾遇着一个知心情的人么?”。
同时,情人也指相爱的恋人。
如《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秋歌二》:“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宋 赵令畤 《商调蝶恋花?莺莺传》鼓子词:“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也有美人自家写照,寄与情人。”。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十九:“啊,河那边相对着的三颗星,顶上一颗青白色的大星不就是他的情人织女吗?”。
情人的原意:
基本解释:一、感情深厚的友人。 二、恋人。
分开解释:“情”,指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人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和特征。感情,则是指人的具体的情绪、情怀、情操、情谊;甚至包括:期待、向往、幻想、意志力等等。
“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
现代意义的情人,通常是指男女之间因为婚姻外的感情而发生性关系,但却没成为法定配偶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之间互称情人。或者被外界(社会舆论)界定为现在所谓的情人。
从传统的和习惯的意义上看,情人,一般指两情相悦的男女。
在部分所谓的婚恋专家和学者们的认识中,情人一词,是对拥有并保持婚外性关系的男女的专有名词。
对此,作者不能苟同。
在《情人学》的研究中,西方的情人节,即圣瓦伦丁节或称圣华伦泰节(st. valentine's day),自然会首当其冲地受到作者的关注。
每年2月14日,西方世界的青年男女们大都兴高采烈地投身于这个被称为“情人节”的传统节日的温馨浪漫的情调之中。他们在这一天互送巧克力、贺卡鲜花,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
而中国的年轻人们,现在则以近乎狂热的参与意识,继圣诞节以后,年复一年持续高涨地迷恋于“情人节”,并终于使之成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此外,情人节还于悄然之间,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了众多当今中国中年男女的心目当中。
但,知道有关“情人节”的传说的人中,大多数都被引入了“情人即爱人”的认识误区。
因此,《情人学》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给“情人”正名。
《情人学》对“情人”的专有定义是:情人,即其情感对象为单方婚外(内)自然人或双方婚外(内)自然人的人。也就是说,在婚前,与同样未婚的自然人之间产生感情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男女关系的人,是事实上的“恋人”,而非“情人”。
换句话说,“情人”所由产生并终于形成“气候”的赖以生存的“基地”或称“温床”,是既成的、单方或双方的现实婚姻状况。更直接而明确地说,就是这样一句话句:没有婚姻就没有情人。
在《情人学》的研究中,首先,我将把“友人”这一概念抛到一边去。只罗列、介绍、分析和归纳两性之间情人关系的社会结构型态、具体表现形式、心理学及生理方面等多方面的本质动因等等。
在《情人学》的研究中,作者原则上不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判断、评价和结论;也不拟加以任何传统伦理和所谓道德方面的批评、鄙视、声讨;认可、褒扬、怂恿。
此外,在“情人关系”的既定概念中,我将首次导入“涉性情人关系”和“无性情人关系”的二分法概念。
而在“无性情人”个案的具体解析中,还将会出现一些多少可能会让读者感觉枯燥的诸如:“主动型无性情人关系”、“被动型无性情人关系”和“有条件型无性情人关系”、“无条件型无性情人关系”等似乎大有“学术味儿”的概念和定义。这是不得以而为之的。相信读者可以理解。
有必要先推出一个概念性的术语:“情人情结”。
有一个奇特的、叫做“大众情人”的词儿,非常有意思。事实上,“大众情人”的确存在。他们是各行各界的名人和成功人士。这种称谓本质上的缘起,正是“情人情结”身不由己主观流露后,对“大众情人”的投射观念。
“明星崇拜”本身,更是“情人情结”的必然表现形式之一。
简单地说,“情人情结”,也就是人类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中的一种先天的、希翼成为“情人”的潜意识或意识。这,在我们今后的相关探讨中,会经常涉及。
另外还有“情奴”、“性奴”、“伪情人”、“阶段性情人”……等等的研究需要我们的关注。
最后,作者还将就普遍存在的“暗恋”现象,加以分析研究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月光书屋文稿 社科丛书
马贵毅 2010.01.06
在都江堰 月光书屋
-全文完-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