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一位朋友有一远房亲戚,老两口膝下有两个儿子,可谓儿孙满堂。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二老在家照看三个孙子,日子倒也过得滋润。谁料母亲一跤摔成瘫痪,当即卧床不起。老汉电话通知儿子,儿子儿媳即刻返家,对老人悉心照料几日,倒也还有模有样。可是老人家病情不见好转,只剩奄奄一息。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几天的光景就让儿子们有些伤脑筋。于是,儿子们都说这次回家请假的时间不多,况且厂里太需要自己,急需回厂;于是,两儿子都将照顾母亲的事“托付”给父亲,带着媳妇走了,并说,来回费用太高,母亲没死就不必打电话了。
儿子们走了。留下老汉照料老伴,还要照管孙子,有苦有泪都只往肚里咽。老伴几次昏厥,老汉将电话听筒提起又放下。只到老伴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老人才拨通了儿子的电话,只说了一句“你妈死了”就再也说不出话来。
儿子们又回来了。一进门就伤心痛哭,都说母亲这辈子太辛苦,没有享到儿子们的福,这回要好好尽一份孝心。于是请来了鼓乐灯戏,布置了肃穆庄严的灵堂,母亲慈祥的面容供在灵堂上,雇来几个道士按“老规矩”做七天道场,为母亲好好“超度”……人们都说,这两儿子真有孝心!
行文至此,笔者已经有些愤愤然了。想我中华民族传承数千年的“孝道”二字,曾几何时就变得如此尴尬?为老人操办“后事”搞隆重一些本也无可厚非,但非要将“尽孝”放在“后事”上,就有点令人心寒了!
“孝”是什么?它是一种稍纵即逝的眷恋,是一种无法重现的幸福。车行先生在《常回家看看》中说得好:“老人不图儿女为家作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就图个团团圆圆。”是呀,老人在行将就木的时候,对人世间最后的期冀就是看到家人团聚,和谐幸福。与其说给老人“送终”是对老人的“尽孝”,还不如说是让老人的愿望在弥留时得以实现。窃以为,如果在自己能够做到的前提下,还是让老人以绝望之心在寂寞中远行,实为罪过!
古人云:“祭之丰,不如养之薄。”须知,在“孝”的天平上,豪宅与土屋,珍馐与淡饭,华衣与旧鞋都是等值的。只是不管是哪种情况,“尽孝”都应该在老人的有生之年啊!那些在父母生命垂危之际断然离去的游子们,往往都有“十足”的理由,什么公司离不开自己,什么工厂无人管理,好像除了他地球都不会转动似的。其实,这些把自己的作用说得“至高无上”的理由,全都是漂亮的借口,骨子里想的,还是那本属“身外之物”的东西——钱!在人死后,他们往往又装出一副慷慨而慈善的模样,大言不惭地尽起“孝”来,还逢人就讲“老人太辛苦,后事一定要给他办好”之类的“孝心”之言。试问,活时冰冷,死后再热又有何意?又有何益!
俗话说:“养儿防老,积谷防饥。”“防老”就是希望自己在晚年能够得到儿女的照顾。须知,人在垂暮之年需要的不仅仅是钱,最重要的更不是钱,而是一份心,一份赤诚的孝心!虽“养之薄”,但只要“尽”了,老人也就心满意足;虽“祭之丰”,那只是给外人看的漂亮装潢而已,死者若真的“泉下有知”,也不会泯目的。
总之,“孝心”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情感,是一种亲人间难以言表的默契,绝不是用以装点门面的涂料,更不是借以取信于人的资本!在此,笔者当说,朋友们,“尽孝”何必在“后事”呀!
-全文完-
▷ 进入黄自怀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