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国兴亡
苍凉的历史常常不是因为历史本身而苍凉,往往表现在人们很容易就对历史的淡忘。被淡忘的历史其实是一坛愈放愈香的醇醪,飞逝的岁月可以尘封住任何形式的坛口,但绝对封不住历久弥新的清芬。当我们用陌生的目光关注春秋战国的时候,一个黄洛故地上的名字,以它苍凉的过程向我们走来,那就是消失了2200年的燕国。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它延续了五百五十多年。周天子不断分封各路诸侯的结果是极大地削弱了中央集权。致使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争霸,天下大乱。
作为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倚燕山之强健,踏渤海之灵动,也时时做着入主中原的霸主梦。今天,当我们试图打开古燕国的历史管窥我们燕人祖先的时候,我们自豪的发现,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绝不是盛名之下的无稽之谈,更不是无中生有的空穴来风,而是古人恰如其分地对燕赵儿女的高度评价,也是我们那些伟大的祖先给予我们巨大的精神财富。那么,让我们跟随摄像机镜头走进历史,走进燕国。
燕国,为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朝天子大封天下时的诸侯国之一。开国君主为召公奭。疆域面积相当今天的河北北部和辽宁西部地区,建国都蓟,即今北京城西南一隅。同时以武阳郡即今易县一带为下都。蓟、武两都,作为当时燕国的政治经济中心,曾经占尽繁华,盛极一时。
燕王哙时,周边各国发愤图强,局势日渐复杂起来。这个有道的明君自觉才力不足以治理一个国家,因此主动地把君位让给了相国子之。这在周礼盛行天下的时代,无疑是个非常严重的事件,国内臣民议论纷纷不说,王室内部更是勾心斗角极尽阻挠。为了给子之铺平道路,哙废黜了太子平,并把庶子职逐出燕国,职只能在故国之外的韩国流亡。
子之是个精明干练,办事果断的政治家,以善于监督考核臣属著名。子之继位后,夙兴夜寐,励精图治,并对所有三百石俸禄以上的高级官员进行了重新任命、安排,使其人尽其才,物尽其能,国家兴旺有待。
而那个被废黜的燕太子平眼看即将到手的王位已成泡影,羞恨交加,在下都武阳和大将军市被起兵叛乱,自立为君,并带精兵五万攻打燕上都蓟。足智多谋的子之以逸待劳,在上都坚守多日,后见叛军粮草殆尽,士兵疲惫,遂开城迎敌,双方大战于涿鹿之野。是时狼烟四起,天昏地暗,鬼哭神嚎,血流漂杵。天空中有一群群饥饿的乌鸦在盘旋,血腥的味道令它们兴奋不已。不远处有数只野狗在寻觅,预备战争一停下来马上饱餐那些倒下的尸体。
这场战争进行了三天就告结束,最后以叛军被尽数消灭,太子平和大将军市被被乱军杀死而告终。
子之虽然大获全胜,但也损失惨重,兵力十仅剩一。箕豆相煎的后果是便宜了齐国。窥伺燕国已久的齐宣王亲率二十万大军乘虚而入,轻易就攻占了燕上下两都和整个国境,那个让位的国君哙和继位的子之都被齐宣王赐死。
这是一个颇有戏剧情节的悲剧。让位的国君哙没有什么错,历史记下了他贤明的德行。继位的子之也没什么错,历史记下了他励精图治的功绩。那么错在太子平么?平有什么错?按周礼所制,皇权神授,王位传承,你不传太子就是有悖周礼,有悖周礼才是叛逆,那还不允许人家起兵讨逆么?大将军市被更没什么错,助君讨贼乃将之所份,无所谓对错问题。那么错在侵扰别国的齐宣王么?其实齐宣王也没什么错,在那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你不消灭他他就要消灭你,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那么谁错了呢?
历史只注重事实,从来不管孰是孰非。
此时,在韩国避难流亡的燕王哙的庶子职被赵国护送回国。于公元前311年即位,这就是燕昭王。燕昭王是一个有为的君王,多灾多难使他政治成熟,颠沛流离使他经验丰富,他注意改革旧制,招揽人才,走强国富民之路,公元前284年,燕昭王联合其它五国攻齐,报国破家亡杀父夺母之仇并扩大本国实力和影响。燕昭王知人善任,派大将军乐毅为统帅,一路突飞猛进,很快占领齐国70多座城池,齐军闻风丧胆。
同时,燕昭王派大将军秦开抵御经常犯境的北方少数民族东胡。秦开不负众望,不但接连打了几个漂亮的歼灭战,使逐渐强大起来的东胡力量损失殆尽,而且向东北扩展了相当大的地盘,设立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等郡。
燕昭王时期,是燕国最强盛的时期,文攻武备,为七雄翘楚,其它六雄不敢小视。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制度,注定了国家的命运只能掌握在帝王等少数几个人手上,有为的帝王能使一个国家进步快些富强些,而那些不是靠德才而是靠血统继位的特别是一些白痴帝王,只能使这个国家 积弱难返直至走向消亡。
燕昭王去世后,乐毅秦开等燕国名将相继离世,燕国渐衰,不久即被齐军攻破,所占齐地不但被全部收回,燕国南部地区也被齐军所占。盛极一时的燕国从此风光不再。
秦国则在七雄争霸的角逐中显示出越来越强大的实力,他几乎调集了全国所有的男丁组成浩浩荡荡的六十万大军,东征西讨所向披靡。强大的军事实力使他有胆量要挟其它各国,他把各国太子作为人质囚在本国,以此作为不征伐各国的条件。但这不过是掩人耳目而已,秦国要称霸中原的野心早已昭然若揭,他们在咸阳城内肆意侮辱各国太子根本不拿他们当人看。那些平时锦衣玉食的太子们何曾受过这样的待遇,有的便想方设法逃跑。燕太子丹就是逃跑成功的一位。
太子丹逃回燕下都,他有感于秦军逼境,将要国破家亡的危险,重金购买利刃死士,筹备行刺那个罪魁祸首秦王。他在招募的死士里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选中燕国名士荆轲。他把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全部寄托到了这名剑客身上!
送荆轲上路的那天是一个清冷的早晨。燕国的太阳还没出山,易水河畔飘浮着浓重的雾气,透体的金风吹不开浓雾却吹得透勇士的征衣,荆轲不由打了个寒战。太子丹不由悲从中来,唱出了那首历史上著名的悲歌: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燕太子丹其实真够狠的可以了,为了逃离被侮辱的境地,他不顾国家的利益放弃了以人质换国家安全的机会,为一已之私逃离秦国;此时,他又为了国家的利益和自身的安全,把英雄送上了一条不归路。据说英雄还是他的朋友,把朋友往死路上挤兑,这种事情只有冷血动物的太子丹才干得出来!
荆轲去了,义无返顾。“幽恨成终古,空传青鸟音”。他知道,秦庭就是死地,不管成功还是失败,他都必死无疑。好在他本身没什么挂念,绝不象那些低俗导演们编排的那样又有美女又有高堂,如何放得下这许多牵挂!
荆轲去得干净利索,虽刺秦不中,但也使秦王“目眩了好久”。这也就足够了!不一定非刺死不可,但一定要有人刺他,这就给强大的秦国既制造了点麻烦,又制造了点遗憾。强秦暴政世上皆知,没人哇斥他才算怪事!
次年,秦国以燕国破坏人质协议为由起兵攻燕,一路势如破竹,燕国军队不堪一击,个个如土鸡瓦犬而已。燕王喜乖乖放弃两都逃到辽东,逃跑的路线大致就是蓟县──丰润──滦县──绥中──义县一线。
太子丹刺秦不成,也随后逃到辽东父王麾下。燕王喜见到这个惹火烧身的不孝之子不禁百感交集:两国关系这么大的事当是儿戏,当几年人质算什么,非跑回来不可,惹下这许多麻烦;跑回来也就罢了,还非行刺秦王不可;行刺秦王也就罢了,你好歹弄死他呀,你还弄他不死!说不得,杀了你献给秦王,没准儿还能保得住辽东这一隅江山和这把老骨头!
燕王喜果然就把太子丹斩首献于秦王。
但秦王并没有放过他和燕国,大军很快压境,燕王喜赐死,燕国从此消亡。
燕国自公元前十一世纪存在至公元前226年燕王喜被秦王所灭,总共存在八百余载,一个强大的方国就这样把自己交给了历史后风流云散。
秦王政以他横扫六合的魄力建立起了他千古一帝的威严;其余六国的君主则以他们和秦王对抗到最后一息的挣扎维护了自己的尊严。如果说大一统就是世界文明极致的话,那么诸侯割据就成了文明的碎片。从这个意义上说,去得其所,来得其所,齐楚燕韩赵魏六国理应退出历史舞台,为大秦一统做出贡献和牺牲。
“你永远奔驰在轮回的悲剧,一路高扬着朝圣的长旗(余光中)。”回首中华五千载,分合聚散,朝潮暮汐,移从无定,归去来兮,我们似乎看到地球一直在做规律运动,没有什么力量叫它停下来。那么燕国的兴亡不过是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逗点,当所有的逗点都向东方汇聚的时候,亚西亚朝圣的长旗才会越飘越高。
燕国已去,燕人长存。作为燕人的后代,我们不必得意于长坂坡前当阳桥上“燕人张翼德在此”那一声断喝,也不必得意于曹军被吓得兵退三十里时那种好心情,环境论和血统论一样,都是人类的垃圾。其实本不该如此,四海一家,天下归心,如今已是环球同此凉热,世界正在变得越来越小。
-全文完-
▷ 进入孤竹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