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月儿弯弯守拙生

发表于-2010年01月02日 下午5:51评论-1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质朴的语言,蕴含着浓浓的乡情,这是典型的中国的月亮文化。

月亮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古代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到现代的《月亮代表我的心》,月亮文化,绵绵延续几千年 ,未曾断头。在古人的诗文中,月亮的意象与思亲、思乡、纯洁有关,这种意象的发挥到唐代达到最高峰。有人说,唐代的月亮最明最亮,宋代次之,这话是有道理的。唐代的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被誉为唐诗的压卷之作,将自然界春江花月的美景与对人生的哲理思考,有机融合,创造了一种自然美好,人生有限,宇宙无穷的虚灵境界,引起人们思想的共鸣。唐代对月亮最钟情的诗人是李白,他的《关山月》,《月下独酌》、《静夜思》,当属千古写月佳作,他的飘逸,多情,如水空明的意境无人望其项背,甚或传说这位天才诗人是喝醉了酒,坠水捞月而死。宋代苏东坡的《水调歌头·中秋》,简直是写中秋月的千古绝唱。

我曾听人说,唐代有一种“开元通宝”,背面是月亮的图案,后来我听说我们村有个小伙在果园翻地时,挖出了一罐古钱,我去找到他,一看果然有不少开元通宝,其中就有有月亮图案的,我给他要了几枚,闲时看着她,吟着唐诗,真的像越过时空,到了大唐,与古人开始了对话。这件事也足以证明唐代的月亮最圆最亮。

中国古代的和现代的文学名著,几乎没有不涉及月亮的。王实甫的《西厢记》里,写张生在“月色溶溶夜” ,翻墙约会大家闺秀崔莺莺;曹雪芹在《红楼梦》里 ,写贾母带着全家大小,中秋之夜欢宴赏月;《水浒传》里写张督监 中秋夜邀武松赏月,听婢女玉兰弹东坡先生的《水调歌头·中秋》 的曲子,此场面 隐藏着一个大的阴谋,为后面的一场大的厮杀做了很好的铺垫。现代作家孙犁的成名作《荷花淀》,一开始就写到:“月亮升起来,院子干净得很,凉爽得很。”环境优美、恬静,充满诗情画意。朱自清的《荷塘月色》,被选入中学教材,更是脍炙人口的名篇。学者鲍鹏山在他的散文里,把古代的圣贤庄子,比作在漫漫长夜里守护着心灵月亮的一棵孤独的树。

懂不懂月亮文化,对中国人来说,也是衡量一个人文化素养的标尺。苏东坡有言::“胸有诗书腹自华”,我套用这句话说“胸有月亮心常明”。有这样一个故事,说是抗日战争时期,一天晚上,皓月当空,一男一女的两名抗大学员,在沿河岸边散步。她们是一对情侣,女的是来自北平的大学生,男的是来自江西的红军将领,没有文化却身经百战,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在民主圣地延安相识相爱。那女的听着延河潺潺的水声,看着波光粼粼的河面,憧憬着美好的未来,心中也泛起感情的波澜。她深情的对那男学员说:“今晚的月亮真好!”没想到那男学员回答道:“好什么好,还不是个月亮!这样的夜晚正好对敌人偷袭。”

我以前也不懂月亮文化,或是懂非懂,近年来有点着迷。每读唐诗、宋词,都有一种梦回大唐或宋的感觉。如果问我喜欢写月亮的哪一首诗歌,我会毫不迟疑的回答是那首“月儿弯弯照九州”的民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高楼饮美酒,几家漂流在外头。”作者用“月儿弯弯照九州”起兴,也烘托气氛,后面几句,是劳动人民对社会严重不公的现实从心底发出的幽怨。这首诗最早被记录在冯梦龙的《三言》里,到民国时,在江南已流传了800多年,后来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也借用了它。我喜欢它,大概与我身在现实,重视现实主义有关。

其实,也正如上面这首民歌,月亮文化并非是李白苏东坡一类古代士大夫的专利,广大的劳动人民中间,也不乏具有很高审美能力的口头文学家、艺术家,尽管他们没有文化,或者文化不高。小时候,我的母亲就给我叫过一首老人代代相传的歌谣,至今仍是我最喜爱的儿歌之一。“月亮夜,明晃晃,我在河里洗衣裳。洗的白白的,打发哥哥出门去。哥哥要骑大红马,妹妹要坐花花轿。走到门前放花炮,你看热闹不热闹。”它也可能是关中最古老的歌谣之一,充满诗情画意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母亲教我们念时,拉着我们的手,是一边玩,一边念,很有情趣。那情景,至今想来,还回味不尽,浑身流动着幸福。

写于2009年元月1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守拙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温筱鸿推荐:温筱鸿
☆ 编辑点评 ☆
温筱鸿点评:

点评:月亮是我们文化的一部分,代表着亲情,爱情与友情!从古至今,我们中国人的这种精神没有改变,这种文化也在我们的文字里延伸!文字引经据典,有着很强的可读性!

文章评论共[1]个
守拙生-评论

谢谢编辑点评,问好了!at:2010年01月02日 晚上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