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十 八 摸 (散文)金矿

发表于-2009年12月29日 上午11:06评论-1条

十 八 摸 (散文)

金 矿

早年乡村封建正统的教育,也有它特殊的优点。对那些很粗俗的乡土民歌予以排斥和限制没有什么不好,那时候,一个姑娘家只要说一句不文明的话都要遭到老年人反对,会说你是没有门槛人家养的,没有教养。

我在搜集南闸乡土民歌民谣的时候,也曾收到一些很特殊的成人民歌民谣荤段子,“十八摸”就是一个典型。说实话,我本身就出生在相对传统的农民家庭,本来就有抵制下流低俗的自然传统习惯,对这首歌谣一开始我也有点感冒,当时就没有认真记录,因为避嫌黄色不健康,只是一听而过。把旋律予以记谱,只是说明我们南闸民歌中还有广角流传的“十八摸”。

要说“十八摸”,我是先熟悉它的旋律,后了解它的歌词的。这原来是一首喜庆而又轻快的唢呐吹奏曲,多是在婚喜的晚上送房转三桥时,唢呐吹奏手鼓着嘴巴,同几位锣鼓师傅一起,随着行锣鼓的节奏,很悠闲地踱步,小孩子们跟着闹着,用嘴和着这种程式旋律,“啊哦啊、啊哦啊……”,那时候我们就把这小曲儿俗称为“啊哦啊”。

到搜集民歌时才知道这就是我们白马湖一带流传的“十八摸”,也许是民歌之乡的厚重魅力,在这里居然听到“十八摸”几种不同版本的歌词,用老百姓的话说是有粗有细,粗者儿童不宜,有些粗俗语言不堪入耳。特别是女性那敏感的部位说的有点乡野艺术趣味。什么“消嘴薄唇赛樱桃”,“两个馒头发泡泡”、“荒滩长满嫩蒿草”等,显得过于显山露水。而细者说得却特别文明,根本没有那种不雅之词。部位也越过那些荒唐的地区,有点纯文学风味。

上世界七十年代末,由于政治运动正在风头上,我不想冒那种不健康的风险,当时我收集的歌词只是白鸽子朝亮处飞,对粗俗的让远点,只记了几小段文明的歌词。绕了圈子,只把它作为民歌的一种品种留存,没有张扬,也没有作详细地深究,只是在词后作了简单模糊地说明和简介。

到了一九八四年,我开始介入民歌歌词学习,参加江苏省歌曲创作讨论会,当时讲授民歌的是中国民歌专家程茹辛先生,就提及到乡土民歌“十八摸”,他说自己早在一九五三年就开始搜集民歌,当时在苏北的一些民歌区域就收到几种“十八摸”,那时就曾遇到争议,好多人都不赞成收这种歌。认为它是下流的,是不革命、不健康的糟粕。后来到文革期间绝对政治的时代,“十八摸”被放在批判之列,算是靡靡之音。因为当时连“马儿啊,你慢些走”,都遭到非议。说时代的战马一日千里,怎么能慢些走,是绝对的谬论。

程老讲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说有一位苏北闯关东的乡土音乐人加入了杨虎城、张学良将军的十九路军,他为抗日联军写了一首军歌,就是调度的乡土民歌“十八摸”的音乐旋律,显得雄壮威武很有气势。当然,在演奏军乐时还调度了鼓号混响,加上进行曲节奏,把一首很有情感意识而又缠绵的乡土民歌赋予了决断的动力和生动的活力,意境和效果也就自然不同了。

我在有关电影中也曾听过抗日联军的军歌,把旋律音乐的乐句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真有奥妙,记得小时候嘴里哼唱的那“啊哦啊、啊哦啊”就有那种气昂昂的架势。音阶落差不大,那些士兵们唱军歌目的不是为了表演,只是为了鼓舞士气和斗志,通过整齐划一的队列群呼也确实渲染出一种强烈的战斗气氛和色彩。

现代网络让我这个老传统开阔了视野,到网上一查,发现“十八摸”竟然在全国各个地方都有流行,东北二人转就有好多种“十八摸”的唱法,但都显得很粗犷而又夹带着缠绵,并没有抗日联军军歌的风格。台湾也有几种“十八摸”的野词版本,最多者有两百多行,还有是追溯到明清话本小说鹿鼎记中也有具体唱词,这些歌词结体都比我们白马湖边的唱词细得多,很有一种原词的延伸,牵涉到摸什么类型的女人,说哪些人听“十八摸”就会有怎么样不同的感受,可谓是山道弯弯,曲折回肠,很有故意地做作和矫揉造作。要真正能理清它的来龙去脉还真不太容易。

我搞乡土民歌研究,不想远水深涉,想就家乡的“十八摸”谈谈看法。民歌之乡的民歌有点包罗万象,方方面面我把它分为几十个种类,“十八摸”究竟是地产还是舶来品,依据不足,有点说不清楚。但有一点可以证实,家乡的“十八摸”中方言俚语,很有一个小地方的语言特征。再加上歌词里有好多是家乡很有特色的形象口语,像“小箍(刘海)”、“下巴股”、“馒头”等,外地人说不起来,说明这是家乡早年民歌先辈进行刻意创作的。

根据家乡的封建风俗习惯传统,可以说它并不是那种上台盘的正调,只是一些靠卖艺逃荒要饭的流浪派民歌人,顺嘴演唱的流言八大套。他们不受封建礼教的羁绊和束缚,放荡惯了,嘴里没有关拦棒,没有人同他们顶针计较,这些带点黄色野味的“十八摸”也许就是这样流传下来的。

不过,“十八摸”毕竟是野词,有的版本很粗俗不堪,民歌价值里到找不到多少较宝贵的文学词素,我倒认为眼下倒不值得炫耀和流行,那些制成的碟片和视频,倒不可取。它对民歌的普及和发展并没有多大好处,迎合粗俗和下流毕竟不是民歌的发展走向,某些原生态行为毕竟是原始行为,借鉴地熟悉它,从旋律和歌词中了解一点原素之根是可以的,不需要也不值得再在文明时代进行大幅度宣传、渲染和推广。不知道民歌界、民俗界的一些专家们是否赞同我的观点乎。

赐教处: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南闸文化站

邮箱:jinkuang2008@163.com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太多的流传,让我们今天才看到了历史上见不到的东西,
也正是因为这些东西的存在,
才使今天的文化多样化。

文章评论共[1]个
guiyue6634-评论

文化多样化at:2009年12月29日 上午1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