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情,还是要性?》
毛泽东先生曾经说:“我们不但要善于打碎一个旧世界,还要善于建立一个新世界。”
还说:“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
摆在《一封纸质情书》中两位主人公面前的悠悠大事,就是:何去何从?
换句话说,也就是他们两人之间行为方式的内核即本质的东西:究竟是要情,还是要性?抑或情也不要;性也不要;退而求其次:他做她的“铁血哥们”;她做他的“红颜知己”?
“非亲即仇”,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中极丑陋的民间传统习俗之一,在婚姻问题上,不仅勘称源远流长,而且还深入人心:在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郎才女貌”、“门当户对”的另一面,就是这种毫无道理的“非亲即仇”种种表象。
——要么这样,要么那样;非此即彼,非此彼即。没有任何中间的路可走!这就是恪守“中庸之道”的中国人,在婚姻问题上的几百辈子连绵不绝的昏聩和守旧!
“男女之间除了爱情(暧昧)关系以外,绝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朋友关系。”这种中国式的荒谬论点,代代往下传递,度度甚嚣尘上。毒害了不知多少老老小小的中国人。
——男女之间真的“除了爱情(暧昧)关系以外,”就果真“绝不会有什么真正的朋友关系”吗?
——男女之间真的必须或者只能“非亲即仇”吗?
1900年代的时候,我们姑且就照此办理吧。但整整100多年过去了,中国人的头脑都还这么不开窍,那就是自讨苦吃了。真是活该活该再加活该!
在战争与和平之间,有一条既不战,也不和的、被称为“冷战”的第三种敌对形式。
在成功和失败之间,有一种既没有成功,也没有失败的第三种状态:不进不退。即:虽“非此即彼” 和“ 非亲即仇”“非此即彼” 和“ 非亲即仇”然没有进,但也确实没有退。
在婚姻生活的中,有一种既非出于长久的爱情而轰轰烈烈,也非由于没有爱情就冷冷清清的第三种存活方式:朋友加亲人的中庸关系。
在既可以买汽车,又可以买电瓶车的抉择之间,还可以有选择买摩托车的现实可能性。
在用中餐和用西餐的选择之间,还有着大量的、可供选择的“中西合璧”的若干美味菜肴在等着你。
在坚守和放弃之间,还有既不坚守,也不放弃的第三条路可供选择,这就是:维持现状。
……我们习惯了很多古老的破玩意儿!却就是不肯接受新思想、新意识、新观念和新方法。中国人啊,开动脑筋吧!——没有什么解决不了的问题!
“非此即彼” 和“ 非亲即仇”,绝不是我们面临爱情、婚姻和家庭生活时,别无选择的必由之路。绝不是!
川西北的一个贫穷的小山村里,俩亲兄弟共娶了一个媳妇。在一个大院子里,兄弟俩各住一间房。媳妇住一间房。当地的乡亲们都管媳妇住那间房为“公房”——与《大红灯笼高高挂》里“x院点灯”异曲同工的是:兄弟俩谁去和媳妇睡觉,就把自己的帽子挂在媳妇的房门边的一根铁钉上……
“非此即彼”和“ 非亲即仇”的人就要问了:
哥哥叫那媳妇为“老婆”还是“弟媳”?反之,弟弟又叫那媳妇为“老婆”还是“嫂子”呢?
这个问题,若您阁下真是感兴趣的话,兹隆重建议您亲自去一趟那个小山村,找那俩兄弟采访好了。
作者援引这个有违“一夫一妻制”的现行婚姻法规定的真实故事,是想说明一个问题:第三条路有的是。多的是。
关键是,第一,就看你有没有去发现的意图?
第二,就看你有没有真的去“发现(实际是思考)”过?:
第三、发现以后,你将怎么样去走那条路?
回到《一封纸质情书》里的两位主人公所面临的问题上,我倒有一个不成熟的、不知当 讲不当讲的建议:
不妨就将你们“铁血哥们”和“红颜知己”的关系格局,由内而外地公之于众。摆个透明的、公开的pose。看一看外界和“内界”的反应如何?这,自然是需要一点改革勇气和创新精神的。要不,究竟怎么办呢?总不能就那样成天唉声叹气、怨天尤人地过日子吧?
——兴许,那“第三条路” 就果真出现了呢?
如果它不出现的话,那么,我的最后一个建议就是:
路,自己开!
月光书屋文稿 随笔
-全文完-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