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记 (十七)
人心天生就是乐于幻想的。所以,人类前前后后乐此不疲地创造了大量“无中生有” 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口头文学作品以为自慰。
人心,又是善于幻想并能将之“固化”的——所以,人类中,也就前前后后乐此不疲地诞生了众多的故事编撰家。继而,又有了既能口若悬河地讲述、又能绘声绘色地表演的说书人,和如痴如醉、茶饭不思的更众多的听书人。
然而,人心的幻想与满足,更是日复一日逐步提高,并从低级的求知述求和审美情趣, 走向文明文化的高处的。所以,小说家和“似是而非”的大量小说作品才应运而生,方兴未艾。并由此引来了比“听书人”更多的读书人。
由此看来,就小说的艺术魅力和社会功能而言,只讲故事,显然就是远远不够的了。
小说读者之所以痴迷于小说,大抵并非只是冲着故事而来的——这,既是事实,恐怕还是真理。
而时下的诸多小说作品,笔下却实在不敢恭维。
依我愚见,好些小说,包括经由许多名家、大师手笔而炮制出来的小说,的确只能算做故事而以。
故事就故事罢,故事天地(刊物和读者群)宽广着呢——仅上海的《故事会》小册子,就拥有好几百万的常年订户——何必以故事硬充小说,硬塞给广大文学鉴赏水平较高或非常高的小说读者,从而,造成令人遗憾的“社会集约化”的时间和金钱的无谓浪费呢?
何为“故事”?故事,不外乎一个人的经历,一群人的遭遇或一个历史事件的始末缘由等等。如此而已。倘若不能从其间发掘出比故事本身更为精妙的物事来,供人思考,给人启迪,令人细细把玩,久久会味的话,下笔伊始,我意作家们恐怕还是不要动辄便以“小说 来界定文体的好。
故事既是故事。小说就是小说。标明“小说”的故事,仍然只是故事。而即便挂牌“故事”的小说,仍然还是小说。读者心中历来就是有数的。这话,一点儿也不假!
再者,中国的文字和文字的变幻莫测的奇组巧合,乃是其趣无穷的。同一件事情,若以不同的方式加以述说,就自然会有不尽相同的特定的故事氛围,和不尽相同的艺术效果。
——“张三永远地躺下了”,抑或“王五从此便无须为一切烦恼和忧虑了”,比起“张三终于死了”,或者“王五终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之类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手法来,前者,大抵更来得有“小说味儿”一些。自然,这仅仅是一个极其肤浅的举例。
不幸的是,类似后者的文字,却每每充斥于大量的当今小说作品之中。实在令人感觉味同嚼蜡,遗憾之至。
由此想到,诸多文学大师的作品,其故事架构,人物设定,情节安排,叙述方式,特别是其语言的娴熟而巧妙的运用等等,真能使读者在阅读中和掩卷后,令其产生身不由己的遐思冥想,和对小说韵味儿的无穷回味……
匠心者,不独体现于非凡处!细部、细节、细微处的讲述和描绘,如果仅仅停留在“写实”的层面上,那是没有多大“读头”的。
“那小河,还是静静地流、静静地流。它什么也不说。它什么也没有说……”。记不起这是哪一篇小说里的这样一句话了。那篇小说的故事框架也不太记得清了。但这句话却却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并对我的小说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小说,就应当这样来写! 很显然,那位作者对小河的描写,看似“平淡”,但它却肯定和故事里的主人公的命运是密切相连、密不可分的。
的确,深邃的思想,卓越的洞见和独特的感受,只能通过精妙的文字,以及精妙的文字组合和不拘一格的语法和句式的表述,才能真实地、深切地、卓有成效的传达作者的创作意图,造就作品的艺术意趣,进而收到小说创作的预期效果。
时下,小说的“非小说化”倾向尚且如此,情趣、意蕴、审美与认知价值等诸方面的“故事化”小说大潮流,就更令人担忧了。
“醉翁之意不在酒”。读者之读小说于斯,怕是古来如此的。对于小说作家来说,这话大抵总是可以贴在自己的书桌上,当座右铭来使用,而又绝无害处的。
有感于当今小说“故事化”倾向愈演愈烈的状况,和小说语言的非艺术化“误区,”笔者在此斗胆象小说作家们妄进一言
写小说,只讲故事是不够的……
十七
-全文完-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