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天涯诗者故乡梦林萧

发表于-2009年12月18日 早上9:23评论-1条

天涯诗者故乡梦 

——读80后知名诗人林萧诗集《朋友别哭》

◆辽宁省文联 王明刚 

以诗歌奠定在80后作家群中的位置,林萧是受人瞩目的。从年纪上讲,我虽然也是个80后,但我对80后作家的作品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深入阅读意识。但是,自从结识林萧后,我却对他的创作情况进行了跟踪式的关注。其中原因,并非仅仅因为喜欢他的诗歌,还因为他的生活和文学经历。因为文学,他从湖南一个山村走出来,又怀抱着文学,他从农村走入繁华的都市。一路走来,何其难矣,更何况支配奋进的动力和借以维持生计的本领都是文学,确切地讲,是诗歌。在这一点上,我有着与他大致相同的经历,所以我更能读懂他的诗。 

人是被抛弃,被放逐到这个世界上的。你爱不爱来到这个世上,你是喜欢生活在繁华的都市还是偏远的山村,你是愿意生活在一个富贵荣华之族还是蓬窗残牖之家,并没有人想着征求你的意见,或者由不得你选择,你就被逼迫来到世上,而后来你就不得不以此无法改变的事实为起点活着。林萧被抛下的生活起点并不高,为了寻求更好的生存方式,他不得不告别一种熟悉的生存环境,而闯入另一个陌生的环境,就不得不付出较被抛起点高的人更多的艰辛。生存空间的转换,原来熟悉的生存空间的牵引,全新的陌生的空间的拒斥,必然带来一些心理上的震荡。大凡诗歌,都是人的生存体验的艺术表述。林萧的诗歌,记述了一个怀抱着理想的青年从农村闯入城市的生活经历,记述了一个浪迹天涯的诗者的心路历程。林萧的诗敞开的就是他的真切的生存体验世界,敞开的是一个从农村闯入城市的寻梦青年的心灵世界。 

从农村走出的林萧,并未在城市寻到一份安稳的事业,飘泊是他这些年来的惯常的生命状态。2004年,在湖南一报社做编辑和记者;2005年,发起并创办《青少年作家》报;2006年南下东莞,担任广东某地产集团总经理助理兼集团报主编;2007年,担任东莞市《亲子周报》主编;2008年至今,担任央视网、新华网等多家媒体评论员……虽然工作性质未离开文字,但几乎一年变动一个工作岗位。频繁的工作变动,似乎并不是因为林萧天生的不安份,或许更多的是因为每一个工作离他心中的理想有距离。他在变动中不断地寻求着理想,他在奔跑中不停地追逐着理想,而理想却始终在前面呼唤却又无法接近。因此,林萧写诗:“我是一个被尘世忘却的诗人/在生活的路上不停奔跑/追赶着月亮和四季的影子/纷纷红尘/定会有许多默默爱我的人/在遥远的地方/为我撑一把爱情的小伞”(《红尘之外》)。 

作为一个来自乡下的都市寻梦者,一个城市的闯入者,林萧虽然站在城市的土地上,却没能自由地融入到城市的秩序里。对于城市,他始终以一个城市边缘人的姿态存在着,陌生感与孤独感紧紧地围绕着他。《迎春花市》流露出他的这种体验:“从花市的这头走到那头/渐渐感觉五颜六色不够用了/我看见更多的花与我形同陌路/如同向我迎面走来的女子/面容姣好,饱含芬芳/我却无法一一叫出她们的名字”诗人将城市微缩于花市,五颜六色的花恰似城市灯红酒绿的景致和人物,景致虽好,人物虽美,但对于诗者来说,却不在自己所关涉的生活范围里,这些对他来说,是非常的陌生,“无法一一叫出她们的名字”。热闹中的落寞,繁杂中的孤单成了诗者对于繁华都市的真切体验,大有一种“江山信美,终非吾土”之感。 

由于对城市生活的失控和无法把握,导致诗者内心常缺乏一种安全感,恐惧感便油然而生。《十字路口,向我瞄准的车》写出了他内心对城市生活的恐惧感:“我一直以为十字路口/所有的车都向我一个人瞄准/必须要等到绿灯亮起的时候/我才能小心翼翼地横过马路/我才能一次次保住自己的命”。 

理想与现实的剧烈碰撞,欲望与隐忍的强烈冲突,将诗者折磨得疲惫不堪,甚至导致躯体与精神的麻木。《割》是一首让人读起来心疼的诗作:“整个晚上/他在用一把钝刀/切割自己/割受伤的胃/割古怪的脾/割凌乱的发/钝刀锈迹斑斑/进度缓慢/这黑夜庞大的工程/磨砺出点点星光的白/他咬紧牙/用力切割自己/一点也不觉得疼/像切割一幅臭皮囊”。这种麻木不是生命的木然无知觉,而是生命情感痛楚的极致状态。当然,这不会是林萧每日的生命状态和生存体验,只是情感累积后的偶然爆发。 

诗者的痛苦来源于生活的悖论和内心的矛盾。告别农村,是为了实现更高、更大的理想;走入城市,才发现水土不服,理想难能实现。返回农村,心有不甘;留在城市,心又不顺。因此,对于诗者而言,忧伤和痛苦填满了城市与乡村的距离,却无法调合城市与乡村的矛盾。在这种矛盾下,诗者寻求到一条暂时解脱和安歇的方式,那就是精神还乡。在诗梦中,安静、熟悉的乡村成了他疲惫心灵的安歇之所。当然,诗者明示:这种乡村不是“火炼树”那样的乡村,因为“这个村子已经没有一个农民/所以这里的村子都改叫社区”,“火炼树村已不是/原来的一般意义上的村庄”(《我居住在一个叫火炼树的村庄》)。真正的村庄应该是湖南乡下的村庄,那是传统意义的村庄,是自然的村庄,是亲情的村庄,是记忆的村庄,是熟悉的村庄、是安静,祥和的村庄。天涯游子,最能慰藉惫心灵的莫过于故乡。林萧反复地吟咏着他的故乡,他的村庄,“游子漂泊的足迹开始盛满故乡的气息/和大片温柔而潮湿的乡音”(《在冬天赶一些路》)。 

故乡的山水、风雪、晨昏、鸟雀、炊烟、花树、还有那美丽的姑娘总是带着浓浓的乡情时常入梦,来诱引诗情。因此,这里的故乡村庄,不仅是一个地理空间,不是一个物质存在,而更是一个精神空间,一个休歇心灵的港湾。与城市的难以把握相比,诗者似乎更衷情于村庄。诗者时常发出:“多么想长成门前的一棵树/将根深深扎进故乡的泥土/终生都不再挪开一小步”(《山村的早晨》)的感叹。我相信,诗者是真心的,但又是不甘心的。这让我想起那个李白,入朝为官而不能,隐身江湖又不甘,终生徘徊于朝庭与江湖之间,而难能稳于一端,故烦忧常乱于心。还好,李白,会做诗。在诗中,他可以自由地纵横于宫廷与江湖。林萧也会做诗,在诗中,他可以身在城中,而心在故乡,以此来抚慰疲惫的心灵。生存过程中的艰难与求索是在世之人共同的经历,只是表现形式不同罢了。忧伤与悲苦同样是在世之人共有的心理体验。而诗者,高明于常人之处就在于他们善于将这种经历与体验用艺术的方式表述出来,并善于有想象力营造现实不可实现的梦想世界。表述和营造的过程就是心灵倾诉的过程,是郁结能量释放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诗者在自己营造的另一个世界中达到心灵的暂时平衡和短暂安歇。这就是诗歌和文学的力量。 

林萧的诗写得一点也不艰涩,甚至文辞上有一点浅白,但却不浅薄,是越品咂越有味道的那一种。当然,林萧的诗离大巧若拙、大美若素的艺术境界,还差一些火候。相信他经过进一步的历练,会逐渐步入佳境。这种历练不仅是诗歌技艺的锤炼,更是生命的磨砺。林萧诗歌的味道恰恰来自于城市与乡村、奔跑与安歇之间的张力,来自于生命磨练中所发出的真切的生命体验。因此,作为亲密的朋友,我希望他能早日在城市实现理想,安稳下来;但是,作为文学朋友,我倒怕他安定下来。因为,好诗源于生命的流浪、源于不断的追索、源于不安的灵魂。 

作者简介:王明刚,文艺学硕士,现工作于辽宁省文联。系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辽宁省美学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辽宁散文》特约评论员。曾在《作品与争鸣》、《辽河》、《芒种》、《岁月》等刊物发表文艺评论数十万字。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林萧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罗军琳推荐:罗军琳
☆ 编辑点评 ☆
罗军琳点评:

这是一篇很好的人物与作品简介的散文
也可当做诗歌评论阅读与欣赏
作者在驾驭文字能力方面与对作品理解能力方面都很成熟
值得细细品味。

文章评论共[1]个
林萧-评论

感谢编辑的审核与推荐,谢谢!我的QQ:515539159,希望多交流。at:2009年12月18日 下午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