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下令在全国曾经发生过重大战争的地方,都要建造佛寺,并以 “开元”命名,这便是开元寺的由来。以此为在水、陆战争中死亡战士的亡灵以超度,也就是说,那里发生过残酷的大规模战争,那里就有开元寺。之前还有一个传说,是关于泉州开元寺的,就说一个叫黄守蒙的大财主梦见有一个僧人向他募地建寺,地主却说非要等桑树开出白莲花后,才肯献出这桑园之地。几天后,满园之内,桑树果然都开出白莲花。黄守恭深被这无边佛法所感动,只好把这片桑园之地捐献出来。于是就有了: 莲花寺。桑开白莲之说乃是人们敬慕佛祖,附会而成,但这一美丽的传说却为当地人们所津津乐道,世代相传。
泉州开元寺和邢台开元寺、正定开元寺、汝南开元寺、济南开元寺、漳州开元寺一起名扬天下,佛名海外。而美丽的传说背后,也让我们仿佛又看到了昨天的沧海桑田,看见了那些悠远而漫长的历史。
我想,若大的华夏河山,可以是尸横遍野的疆场,也可以是车来船往的乐土;可以是一任封建权势者把生命之火点亮或熄灭,也可以是庇佑诗人们的纵横驰骋的生命力。而今天的信徒手中的那烛香火,多少都是为自己祈祷,烟雾廖然之时,有多少又在惦念那些九泉之下远古的灵魂。
泉州开元寺内可谓是古刹森然。
开元寺之山门,叫天王殿。它建于唐武则天垂拱三年,前后已经过几次火灾烧毁与重建,现存建筑是民国十四年修建的。而殿前的石柱,上下端略细,中部较粗,呈梭子状,学名梭柱,据考证为唐朝的石柱风格,年代久远了。石柱之上悬挂着的对联 “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是南宋大学家朱熹所撰,再由弘一法师所写,其意义可想而知。朱译的“天明高广本来空”等。
天王殿两旁的是按佛教密宗规制所配置的密迹金刚与梵王,它们怒目挺胸,状极威严,与一般寺庙所雕塑的四大金刚有较大差别。
进了山门便来到了拜亭。我们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东西塔和宽敞明亮的东西两廊对称地排列在两旁,其的位置就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拜亭在两旁是古老的大榕树,阴翳蔽日,盘根错节,却又增添不寺内静寂、庄严的气氛。
在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就是眼前这大雄宝殿。大雄宝殿始建于唐朝垂拱二年,先后经过唐、南宋、元、明几次受灾与重建,现存建筑物是明代崇祯十年遗物。大殿通高二十米,面宽九间,进深六间,面积达一千三百多平方米,大殿出拱深远,外观雄浑,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壮观的建筑风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御赐佛像毗卢遮那佛,汉译大日如来,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两旁是东方香积世界阿閦佛,南方欢喜世界是宝生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北方莲花世界成就佛,这就是所谓的:五方佛(五智如来),我想很多喜欢佛学的朋友都是知道的。
这五尊大佛金光闪烁,衣纹清晰,神容慈祥,法相庄严,双手分别作说法、施与、接引、禅定等相,工艺精巧,令人叹绝。五方佛的胁侍有文殊、普贤、阿难、观音、关羽、梵王、帝释等诸天菩萨、护法神将。在大殿后正中供奉着密宗六观音的首座圣观音以及善才、龙女和两翼神态各异的十八罗汉。
喜欢佛教的人都知道,十六罗汉主要流行于唐代,至唐末,开始出现十八罗汉,到宋代时,则盛行十八罗汉了 。八罗汉的出现,可能与中国文化中对“十八”的传统偏好有关。“十八”这个数是一个吉数,中国文化中的许多数量表达都用“十八”,如“十八世”、“十八侯”、“十八般武艺”。
佛教是从印度传入我国巳有一千多年历史,释迦牟尼是佛教的创始人,意为“释迦族的圣人”,可见说并非真名了,释迦牟尼活了80岁,据说是29岁出家,苦行6年后在菩提伽耶这个地方的一棵菩提树下成佛,于是就有了“十二因缘”,接下来他四处说法,招收弟子。佛与中国文化融为一体,能在中国落地开花,这以当时唐朝的社会文化密不可分的。开元寺的布局就突出了我国古建筑的南面为尊和中轴线为主的特点,更是外来文化开花结果的铁证。
而季羡林先生走了,这个曾在印度古代语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罗文译释、中印文化交通史、比较史学、文艺理论、东方文化、敦煌学等方面有作重大贡献的大家走了,对于佛家、国家都是一个莫大的损失。我们几乎所有人都是用母语学外语,而季老不是,他是用外语学外语,我想,这就是大家不同凡想之处吧,难怪我到现在我的英语都还差得很。
再回来说拜亭前的这个大石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动。每逢农历二十六日,这里人山人海,梵呗声声,一派泉南佛国景象。焚帛炉稍后两侧,还有两座南宋绍兴十五年泉州南厢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萨锤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时留下的痕迹。
我想,泉州开元寺如此真实体现佛教文化的传承性和历史性,是难能可贵的。
开元寺历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禅宗等宗派,而大殿却能保持这种罕见的规制,这既值得夸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宝殿还有一个“百柱殿”的雅称。听说全殿原计划设立柱子一百根,后来因为需要放置佛像和腾出给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长了珩梁,减少了立柱,成为八十六根柱子的“百柱殿”。它与殿前月台须弥座束腰处的七十二幅辉绿岩狮身人面像和狮子浮雕,同为修殿时从已毁的元代主印教寺移来的。
这已证明它们是宋元时期泉州海外交通繁荣发达,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历史见证。
百柱殿的后侧西边,是据说开过白莲花的千年老桑树,即“桑蓬古迹”。据说就是当年的桑开莲花之树了。
大殿后面的甘露戒坛,建在中轴线的第二台阶上。据说唐朝时候,此地常降甘露,一个叫行昭的和尚于是在这里挖了一口甘露井。北来天津三年在井上建坛,遂称甘露戒坛。戒坛是佛教徒受戒的地方,这种神秘肃穆的氛围,正可使人敬畏不迭,诸念俱灭,一心皈依。据说这种戒坛在全国已寥若晨星了。南宋建炎二年敦炤和尚认为戒坛不符合规范,又改建为五级,其间高低宽窄都有严格的限制。
记得当天是我一个人去泉州开元寺的,当是正跟女朋友分手了,心情茫然伤心不在话下。而佛文化的流泻,早已让我神醉情驰,这比起前晚上的灌醉如泥来说是就是天差之别。
走到后院时,碰一僧人,形高清瘦,目光炯神,态度怡然,单袜草鞋,身穿单衣两件,边走边度,佛语妙然。而看看自己,身上毛衣就两件,看来我是当不了和尚。而当我返回之时,双遇见这位僧人,本想跟他留影记念,但是我还是打消了这个悲忿的想法,只想留给这位修行者一个佛门净土吧。
当然,我更憎恨那些花花和尚,白天在寺庙之内混人耳目,晚上就去寻花问柳,花前月下的。甚至出手阔然,华服好车,让人恶心憎恨。
戒坛之后,就是有“百宝楼”之称的藏经阁。这里原来是法堂,楼下现为寺僧念经礼佛处,上层收藏各种版本经书三千七百多卷。
耸立在拜庭两侧广场中,相距约二百米的八角五层楼阁式仿木结构石塔就是泉州东西塔,它是开元寺的重要文物。它以塔身的雄伟、形制的奇妙,建筑的神工和雕镂的精美而扬誉海宇,吸引着自宋至今的无数中外学者和游人前来游览、观瞻、揣摩和研究。
东塔名“镇国塔”,咸通六年由倡建者文偁禅师建成五层木塔。前后经过几次毁坏与重修,易木为砖。至嘉熙二年本洪法师才易砖为石,前后经十年才完工。东塔通高四十八米多,塔平面分回廊、外壁、塔内回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公元1604年的八级地震,也无法动摇动它的根基。石塔不但坚固无比,而且造型精致。塔檐呈弯弧状向外伸展,檐角高翘,使塔身有凌空欲飞的态势,显得轻盈。每一层各设四个门和四个龛,逐层互换。这样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动和美观。每层塔檐角各系铜铎一枚,微风吹动之时,铎声叮咚,悦耳怡人。塔顶有八条大铁链,连结八个翘角与刹顶,显得气势磅礴,紫气飘摇。每一层塔壁上还刻有十六幅浮雕,分别刻有人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和佛乘,八十多幅栩翎如生的人物雕像。刀工细腻,线条流畅,巧夺天工。可称得上:石塔之王。
西塔名仁寿塔。五代梁贞明三年王审知由福州泛海运木来泉州建此塔,初名“无量寿塔”。北来政和四年奏请赐名“仁寿塔”,前后经毁坏与重修多次,易木为砖,至宋绍定元年至嘉熙元年,由自证法师易砖为石,先于东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四十米,略低于东塔,其规模与东塔几乎完全相同。唯男性有须观音及猴行者浮雕引起游客与学者的广泛兴趣。
举目眺高,我拜服于建塔者的脚力,又仿佛看见哪些赤膊裸裎的人们、挥汉不迭、气端吁吁。而虔诚的来者,该先跪拜于此,而佛塔次之吧。
呵,石塔
你是建筑的瑰宝
也是智慧的华章
你是如此辉煌
心胸却如此湫隘
即使这里泛华三千
你是市井的象征
却从未见一点傲蛮
你是游子憧憬的乡影
镌刻旧土踏访
芸芸众生
浪迹不再遥远污浊
悠悠钟声
雕缕人心,神醉情驰
……
即使象我这样外地人,也听说过“站着像东西塔,躺着像洛阳桥”之说,可见东西塔在人们心目中的那份凝重。
大凡名刹,必有名僧。历代开元寺僧人,或以佛学著作称胜,或以诗词文章闻名,或弘道扬名,或入世献身。唐代开山祖匡护大师,五代唯识大师等,有“为文似柳、为诗似陶“的释大圭,更有“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集佛学、书法、金石、音乐、绘画、诗文于一身的现代律宗高僧弘一法师。
弘一法师,出生于一官宦富商之家。幼名成蹊,取“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意。学名文涛,字叔同。文涛五岁失父。十三岁知篆书,十五岁能诗,十七岁善治印,十八岁与茶商女俞氏成婚。戊戌变法失败时,有人说他是“康梁同党”,他遂携眷奉母南下,避居沪上城南草堂,加入城南文社。二十二岁入南洋公学,从蔡元培受业。李叔同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名画家丰子恺、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皆出其门下。
光绪三十二年,为求救国之道,东渡日本留学。在写生课时,敢于冲破封建礼教的藩篱,被誉为我国新文化运动启蒙时期的急先锋。 宣统三年,文涛学成归国,民国十七年,弘一参加僧侣南下服务团,到泰国、新加坡等东南亚地区弘扬佛法。
民国十八年四月间,取道福州赴温州。同年十月,弘一第二次入闽。先到厦门,后应慈儿院院长叶青眼之请到泉州,第二年四月,离寺云游江浙。 民国二十一年十月,弘一第三次入闽,足迹遍及泉州、厦门、福州、漳州各大寺院,弘一第三次寓居福建期间,正值抗日战争爆发,民族危机空前深重,他时时以国家民族的命运为念,得到僧俗群众的普遍景仰。 为勉励泉州承天寺僧众发扬爱国爱教精神,他举笔题词:“念佛不忘救国,救国必须念佛”,词末又跋:“佛者,觉也,觉了真理,乃能誓舍身命,牺牲一切,勇猛精进,救护国家。是故救国必须念佛。”赋予佛说以时代精神。
弘一大师,虽以持律闻名,但笃志念佛。晚年时神采气力渐衰,自知将要往生,因而尽力弘法。公元一九四二年九月四日戌时,在大众念佛声中,安详地往生了。圆寂之时六十三岁。荼毗后获舍利子一千八百粒,舍利块有六百块。
我想,文化人的魔力,就是能把偌大的一个世界的生僻角落,变成人人心中的故乡。他们的褪色青衫里,究竟藏了些什么法术呢?而弘一大师却能给佛带来文雅之艺术,又抱怀爱国之情,却能坚守宏法而兼具时代性,这是难能可贵的。
“佛国名传久,桑莲独擅声”,泉州开元寺悠久的历史,神奇的传说,独特的规制,巧妙的建筑、珍贵的文物、优美的艺术和卓越的声誉,正吸引着成千上万的僧民信众和八方游客。
而在我看来,为民超福的人升格为神,神的世界才会变得通情达理,平适可亲;而中国宗教颇多世俗气息,因此世俗人情也就染上宗教式的光斑。且不说今日之佛法救国救民,又有多少在为了所谓“香油钱”而聚集收取,不说“大乘”佛法,连“小乘”都不沾边边。
离开泉州开元寺时,我买了本《地藏王菩萨本愿经》,心情不再为失恋而伤感,而心里的伤感却又多了起来;只是觉得偌大文明之邦,曾几何时将这外来文化推波助澜,修成正式果。多年以后,所见之处却是大腹便便的僧人和精华的寺宇,佛法空空无人问津。唉,佛文化又该走向何处呢?道也是:
出离三界苦
青灯黄卷衣
接引上莲台
几人断尘兮
-全文完-
▷ 进入雪景雪情雪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