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下雪结冰路滑,摔倒跌跟头是街上常见的现象。我也经常会脚下一滑,或者实实在在摔个仰面朝天,屁股和浑身骨头疼上好几日;或者只是一个趔趄,摇晃几下,没有倒地,惊出一身冷汗而已。
跌跤多了,也就掌握了摔倒与不倒的规律,当步履较快时,脚下一滑,摔倒的时候就多,当步履较慢时,脚下一滑,未必就能倒下,这是由于惯性和阻力的作用。在相同阻力之下,速度越快,越难以保持静止和平衡,就容易摔跟头,受伤也越重;速度越慢,越易于稳定身体保持平衡,可能只受轻伤或免于受伤。
同样的道理,在其他方面也可得到验证。比如我们与朋友说话,我们在单位会议上发言,如果不假思索,脱口而出,往往可能会祸从口出,或因没揣摩透会议主持人的意图而招致龙颜不悦,给自己造成失言的错误。所以古人告诫:“不失口于人。”
快,难免轻浮、轻飘,经不起稍大的阻力,容易摔跟头。求稳,就要增加重量,而重量的增加,就会使速度慢下来。
古今许多改革人物的失败,就是因为他们太超前,太快了,比如王莽、比如王叔文、比如王安石等,他们的出发点和手段都是正确的,但他们只是通过有限的几个领悟改革精神的先驱去实施,而没有顾及大多数人还没有明白的现实,所以遇到阻力,主张改革的人数和势力又如此显得薄弱,理所当然要摔跟头。本来是为国家和大多数人民谋利益的事情,如果争取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同样的阻力根本就起不到作用,只是要取得更多的人理解和支持,就需要他们去思考和消化,而思考和消化,一定会耗很长时间的,王莽、王叔文、王安石等人等不及,认为那样太慢,就加快了改革步伐,这样快则快了,却摔了个大跟头,并一蹶不振。
上世纪的一九七八年年末,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改革者就比王莽、王叔文、王安石等人聪明了一些,做为大队干部,他们没有因为包干是好事情就求快去急急推行,而是慢慢说服联系了十八户农民,也就是占全村百分之九十的家庭,签订了大包干协议书,明确写明:收下粮食后,首先交给国家,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如果队干部因为分田到户而蹲班房,他家的农活由全队社员包下来,还要把小孩养到十八岁。
这样步伐看似较慢的改革,却很稳,不会摔跟头,于是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第一份宣言,它改变了中国农村发展史,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史。
其实现实中,总会有快慢的,富得快的一夜暴富,升得快的一步登天,但一夜暴富的比日积月累的人摔跟头也多,来得快去得也快,一步登天的比脚踏实地的摔跟头也重,高起也高落,这就叫过犹不及。
无论是国家的改革,还是个人的处世,执中守正,不偏不倚,不急不躁,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稳定、和谐,才是避免摔跟头的法子。
下雪了,结冰了,路滑了,就更要谨慎,放慢脚步到适中,如履如临,才会少摔跟头,即使摔倒,伤害的程度也最轻。
-全文完-
▷ 进入运涛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