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郑板桥是历史名人,是“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他以“诗书画”闻名于世,是历史上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但是,他的一生平素清廉,是一个难得的清官。
据说,郑板桥辞官故里之后颇得田园之乐。有一天,他突然想起了同在山东为官,同样都是县令,又同属名满南北的书画名家李鱓,他很想知道他的近况如何?后来,郑板桥的家人打听到李鱓的下落,说复堂正在故里中堡闲居。
昭阳离中堡约40里水路,一叶轻舟,有好风相送,半日可到。于是板桥便要到中堡拜访。故人相见,感慨万分,李鱓请板桥尝尝家乡的米酒和鲜鱼汤,一边喝酒一边品尝着鲫鱼鲜汤,突然诗兴大发,留下一首诗:
作宦山东十一年,不知湖上鲫鱼鲜。
今宵尝得君家味,一勺清汤胜万钱。
时过境迁,郑板桥不在了,而他的诗句却流传至今。但是如今读来,我们不得为郑板桥叫好。做了十一年知县的他,竟然没吃过清炖鲫鱼,这是不可想象的,实在难得!
我们可以把话题拉得长一点,如果郑桥板整天吃喝玩乐,鱼肉乡里,他能为朋友的一顿鲫鱼汤发那么大感慨吗?古人曾经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做个知县油水可也不小。事实上郑板桥没有那么多的钱财,原因他是个清官,是个为民做事的好官,他之所以美名扬千古,也并非全是他的才华,应该说他有官德,受到了老百姓的好评。
反过来我们想想,有些父母官,他们能为一顿鲫鱼汤发那么大的感慨吗?换句话说,他们还有什么没有吃到的呢?据一报载,某某贪官一顿饭就能吃上几万甚至几十万元,一座豪宅就是几十万或是几百万元。说到吃,有的评论说除了天上飞的飞机不吃,地上跑的汽车不吃,水中游的轮船不吃,剩下通通都吃。那么,就区区一顿鲫鱼汤简直不足挂齿。
时代在发展,社会有进步,人的衣食住行都发生了极大变化,但有些事情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做人要做好人,当官要当好官,不为老百姓考虑,只为贪图享乐,真的是“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做为一名党的干部,我们真的应该想想“当初入党为了什么;入党以后做了什么;对照誓言缺些什么;今后应该干些什么”,甚至还向郑桥板学习,学他清正廉洁的好作风。
-全文完-
▷ 进入风雨鹿鸣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