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关于大师的闲谈郑焕阳

发表于-2009年12月10日 上午11:04评论-4条

一个捷克人去申请移民签证。移民官员问他:“你准备到哪儿去?”

“哪儿都可以。”

移民官员给了他一个地球仪:“自己选吧。”

他慢慢地转着地球仪,仔细地看了看,然后问:“你还有没有别的地球仪?”

最后,他到了法国,并且一住就是二十多年。这个捷克人,就是米兰·昆德拉。

其实,我对昆德拉的了解并不是特别的多。最开始知道这个作家应该是有一次去星河书城看书,也不知道要买什么书好,就在里面随便逛着。在逛到村上春树的作品系列的时候,我在那个地方停下来,找着他的书看。遗憾的是,除了他的《挪威的森林》之外,别的书好像我都不大喜欢。有一本《海边的卡夫卡》,看到首卷就不想看下去了。

也就是在春上村树作品系列的边上,我看到一系列包装很简单的书,随手拿下一本来看,一下子就吸引住了我。当初我看的那本书的名字叫《告别圆舞曲》。几乎仅有那么一次,我在书店的时候就已经把这本书看完了,眼睛真他妈的酸。

随后,我看了他别的书,当然,都只是随意地浏览一下。就这么一浏览,我记住了他——米兰昆德拉。并且从那次以后,他成为我心目中的大师。一位小说大师,一位关于许多事物的思想大师。

可能春上村树的书里,你很少看到深意的句子,但总体的情节就能让你找到一个很有哲理性的逻辑。那是一部小说完整地看了之后才会有的感慨。可是昆德拉的作品并不是这样子的,你可能只是看了一部作品的一小部分,可是,这一小部分不但不会让你觉得不明不白,还能让你进入更为深层次的思考。

故事的情节在昆德拉的小说里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当然,他的小说从情节总体上看,也是相当完美的。我认为,如果看昆德拉的小说,首先要从他对于某些事物的探讨方面入手。这是最为简单直接的。有时候,你会发现,昆德拉的探讨与我们现实中的一切有所不同,可是仔细地思考,才发现,那是对于事物本质的思考。

所有的事物都被建立在某种生活状态之后产生的不同特性其实并不能影响它的本质体现。

我不认为昆德拉属于任何一个主义,或者我觉得他属于许多流派,但并没有一个流派可以更好地形容他。做为一个流亡作家,他在小说中体现出的对国家的情绪很是复杂,可是那并不是一个名词可以慨括。

大师也许有时候总是会有某些让人觉得神经质的体现。可是,其实那一部分究竟属于神经质还是深沉又或者是幽默,这个的确不好说。像最开头的那个例子一样,如果没有确切地知道昆德拉的身份,也许很多的人会觉得这是一个很神经质的笑话。

我觉得奇怪的是:他为什么要用法语去写作?

在大师的心里,这是一种什么情绪?是不是,他渐渐地习惯了法语,或者,他认同了法国?就个人而言,我并不喜欢法国,也不喜欢法语(在我看来,法国不过一个用品牌来包装一切的国度,说什么时尚之都的,搞得像真有那么一回事一样)。当然,不懂法语也许就不会明白法语的美。可是,难道说一个伟大的作家在否认他自己的母语?

当然,这是作家本身的爱好,读者只能负责读的部分。一个读者对于作家说的应该更多的是内容而不是内容的表达方式。

关于昆德拉的一切,都太遥远,只能做个人的感想了。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郑焕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半斤推荐:半斤
☆ 编辑点评 ☆
半斤点评:

读米兰昆得德拉的小说,会被他文字中深沉冷静的解读所震撼。
或许,大师所以是大师,就在于他们异于常人的敏锐眼光,他们看得太透彻,常人难以理解,便成了古怪。

文章评论共[4]个
燎原百击-评论

一个读者对于作家说的应该更多的是内容而不是内容的表达方式。欣赏!at:2009年12月10日 晚上9:52

郑焕阳-回复呵呵,其实也是一直想写他,但总觉得他很遥远。这文章让你们见笑了。 at:2009年12月15日 中午12:40

燎原百击-回复朋友谦虚了。 at:2009年12月15日 中午1:29

云生云灭自在风-评论

大师的生活必有不平凡的所在。at:2009年12月10日 晚上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