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手记》(十四)
十多年前,我曾就四川作家乔瑜的中篇小说《少将》,写过一篇文学评论,发表在《短篇小说》月刊1990年第3期上。
我为什么要写那篇评论呢?
原因当然很多。但最主要的只有两个:一、《少将》的结尾,确实写得真是别具匠心的精妙;二、就我个人一向以来的主张而言:小说的结尾,是相当相当重要的。其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小说的开篇不知多少倍。
小说结尾的重要性在于:
一、提纲举领地给小说打“总结”——小说,总不能一直写到作家辞世才结尾吧?(国外的个别电视“肥皂剧”例外);
二、处心积虑地把整篇小说要告诉读者的最核心的“灵魂形态”和最独特的“精神价值”,用这个水到渠成的结尾,加以言简意赅的昭示与升华,从而使读者能有所收益,以至于在掩卷之际,会生出若干的感慨和思考来。
三、与开篇相比,结尾,势在必行,无法继续,没有“退路”;而开篇呢?即便是不怎么好的开篇,它都拥有着游刃有余的种种修复的可能性,和发展走向的具有无限选择可能的广阔的空间和余地。所以,我要说;结尾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小说的开篇不知多少倍”。
回头来欣赏一下《少将》的结尾吧。
以第一人称为文体的《少将》中的主人公叫王满山。“文化大革命”中普通一兵。“少将”之称是战友们给起的、明显带有挖苦与嘲笑的意味儿——因他“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怀着“当少将”的雄心壮志跻身军界,不仅“克己复礼”而且任劳任怨。但到头来,却落得个被“清洗出党”并被“宣布退伍”的可悲下场。
后来,“少将”来信求“我”帮忙卖一对自行车钢圈,以便自己组装一辆当年很缺俏的自行车。
《少将》的故事就此讲完了。
结果呢?“我”确实去了许多商店,但都没有钢圈卖。便如实回信告知,不在话下。
我们来解析一下乔瑜是怎么来结尾《少将》的:
王满山在部队里的故事,真是太多、太杂、太富戏剧性和悲剧性了,相比之下,那“代购自行车钢圈”一事,确实是小小的一件事。若按一般的作家来写,那是实在不足挂齿的。
而作家本人却不这么看。
《少将》中有关王满山的那么多大风大浪、大是大非,作家都不去“总结”、归纳,反倒选择了无足轻重的“代购自行车钢圈”一事,来作为一部十多万字的中篇小说的结尾,这,是不能不令人惊奇而又拍案叫绝的。
来看看《少将的》结尾:
“……上了几趟街,我们这里(上海)也没有卖的。那时候就是这样,
无论什么,一有就到处有,没有,那就到处都没有了。”
我当年的评论是这样结尾的:
——这结尾似乎完全游离了故事内容 但却又实在是自然而然地紧扣着主题,在看似漫不经心、随意潇洒之间,严肃地道出了潇洒的终极认知价值:在那个时兴(实行)“一本书”、“一片红”,只准“一种思维”、“同一种面孔和腔调”的特定历史时期内,王满山以及个色个式的王满山们不可逃脱的悲剧结局。
还值得一提的是:这结尾不仅如此,还直接地、毫不留情地剖析了“少将”悲剧所由发生的自身基本因素:处身期间,王满山却不知道“那时候”,“无论什么,一有就到处有,没有,那就到处都没有了”的时代特质。
《少将》的结尾,揭示了沉重的历史和历史的沉重,令人感慨,令人扼腕,令人深思——这的确是一个难得的好结尾!
从《少将》的结尾中,我们的确意识到了:什么叫“殚精竭能”,什么叫“匠心独具”,什么叫“别开生面”,什么叫“不落窠臼”, 什么叫“谋篇布局”,最后,什么叫“四两拨千斤”!
月光书屋文稿 随笔
”
-全文完-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