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愿力的奇迹》
忙里偷闲读完马明博的《愿力的奇迹》,倒不是因为有莫言“我读《愿力的奇迹》,如饮甘泉”的推荐,而是因为曾读过马明博先前著的《一日沙门》。《一日沙门》,从人生、世相、茶道、禅意等方面抒发感悟探讨人生的意义,深入浅出,展示给我的是一个恬淡且丰盈、静美而润色的精神世界,令我印象相当深。而我又偏偏信缘,一向以为凡事有缘,人有人缘,文有文缘,有缘惜缘,缘尽随缘。读《愿力的奇迹》,感觉到有一种自然滋生的阅读缘,不由自主地翻阅起来。
首先吸引我眼球的是《愿力的奇迹》封面设计的色谱和这一书名。因为在我的色彩认识观里,白色不仅仅是代表纯洁,更含有一种朴素无华之质,具有一种坦然与真诚的元素沉淀。蓝色则让我感到即便是在非常时刻也能得以一种深远的宁静,一种能令人感到心净和自由的宁静,是具有一种理解和博爱的怡然色谱。行脚僧们头上的那片红色的祥云,能让人感到那是来自“愿力的奇迹”这一意象指引下的希望;红色,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八卦中的离卦表示、五行中火的对应色,在我看来就是具有那么一种正气驱邪逐恶之功能。紧接着是“在九华山、地藏道场,我感受到:有愿望就有力量,有佛法就有办法”的封面页眉,加上“愿力的奇迹”这一书名效应,像是喻示在连绵群山深处——九华山藏着很多很多的宝藏,一下子激活了我的阅读欲,自然而然地凝成了我阅读的愿力。
翻开《愿力的奇迹》,不足百字的自序,不但很有个性,而且赋有一种足够让读者眼前一亮,拓展阅读胸襟之功力,即便是不能理解其中“佛法就是活法”的禅意,或者看不透其中“世间所有相遇,都是久别重逢”的深邃,或者无力抵达其“生活是一串由烦恼与痛苦串成的念珠,但你可以微笑着捻动它”的境界,但这些质朴平实的话语和“有什么样的朋友,就有什么样的世界”这样深入浅出的指点,对于读者来说,就像一盏夜行灯。
《愿力的奇迹》自始至终没有离开九华山。“车停下来,南泉睡眼惺忪地望着窗外:九华山在哪里?我问他:你看看,这哪里不是九华山?”马明博举重若轻地翻开了他的《愿力的奇迹》。很像小说开头,既自然,又自在,而却分明不是小说。马明博从“在大觉寺醒来”开始,铺展开自己于“灵山九华”对“明月前身”种种物象的感受;从置身于“喜欢地”思索“愿力的奇迹”中,叙说来自“陪云漫步”的心语,陈述来自“地藏本愿”的领悟;从“寂静的流水”里细品“林下相逢,山中作伴”的味道。九个小辑,虽然相对独立,但又是层层递进。马明博感慨说:“一本书中长长短短的篇章,犹如一朵朵花。对于得阅读之趣的人,本书简直就是一座花园。”铺垫出“一本书,一次阅读,一个推介,一欠会晤,一个愿望,一次行旅……分开看,这些事既孤立又偶然;从缘起的角度看,却因、缘、果递进。”是的,《愿力的奇迹》就是在那些看似平平常常的事件与物象的感悟中步步递进,层层剥蚀。像一注高喷的清泉,洗涤心灵深处的尘埃——从“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说到皈依,我非常赞同他的“皈依就是与菩萨交友”的观点。但我对交友的理解,首先是心灵相撞,重在内心相交,而非皈依事件的表象,表象上吃斋念佛是做给他人看的,只有内心的皈依才是真正的境界。
《愿力的奇迹》应是长篇随笔。但从整书的文本来说,有人物对话,有叙事陈述,有禅意佛说,有典故史料,有作者信手拈来的移步换景的情景描写等,这些内容已远远跨越了随笔的局限,是跨文体写作的创新。我不知道别人是怎样读《愿力的奇迹》的,对于我来说,它不仅仅是单纯的思想随笔和宗教信仰的承传写作,它更像是在某一时段里的某一文化符号,既具有人生中的哲理思辨,又具有人生的一种境界。
如果硬要我在《愿力的奇迹》里“鸡蛋里挑骨头”的话,在我的阅读感觉里,现代哲学和佛教哲理有着千丝万缕的现实关联,比如马丁·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比如理查德·罗蒂的《哲学与自然之镜》等,作者在这方面的背景关联显然少了些。当然这仅是我的个人以为,一家之言,谨请谅解。
-全文完-
▷ 进入峻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