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怎样的人?如果作为一个答复者,当被别人问及此类问题时,我想多数人会回答:要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要做一个受人欢迎、受人尊敬的人,要做一个积极向上奋力拼搏的人。我们还会告诉提问者怎样达到上述目标。譬如:努力学习、保持积极心态、聆听重于表达、尊重别人的隐私等等。甚至我们还能进一步延伸说明,该如何学习,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为何聆听重于表达,怎样尊重别人的隐私。只有像这样的回答才能符合我们的价值取向,被众人接受。
但是生活是客观的,固有的环境往往把我们的理想状态冲破。欧文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孟母三迁亦说明了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之大。再加之各种难以预料的祸福吉凶,各种境遇下人格的扭曲与转变,做到始终如一,谈何容易。
尼采在《论山旁之树》时曾说:“人的情况和此树相同。它愈想升向高处和明亮处,它的根愈要向下,向泥土,向黑暗处,向深处——向恶”。
我对此话的理解是:大善者大恶。当一个人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利与金钱时,他能造福很多人,但他的一个小小的错误,就可能使很多人受难。相反,一个卑微的人,虽很难给他人带来福音,却也难给他人造成很大的危害。
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xi]尚且是七分功劳三分过,更何况平凡如我等者。当我们整日忙碌着为既定目标去奋斗时,为我们理想中的标签去靠近时,又出现了多少偏差?又与出行时的目的相去多远?我们又几时停下匆忙的脚步去思考这些?
在与理想状态相去甚远的现实中,对于“做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问题来说,显得是那样脆弱无力与不堪一击。理想状态犹如不染俗尘的艺术品,只能于艺术中欣赏而无法拿到现实生活中去模仿。
那么,现在问题出来了,既然难以做到理想中的人,难道我们就要屈服于命运,随波逐流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悲观后的希望,才是真正的勇气与坚强;迷茫后的顿悟才是最真实的力量。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荣丰集团董事长王征委员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一些传统道德、传统思想观念也受到了冲击。
在社会转型期,各种诱惑引起的欲望的膨胀,各种思潮迷乱着人们的思想。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见利忘义、损公肥私、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消极现象和社会公害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当一个人完全以自我为中心,变得自私自利时,他只能做一个被社会摒弃的人。
毛主[xi]曾有这样一段经典的话——一个人无论能力大小,只要像白求恩那样,有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针对上述的消极现象,胡锦涛总书记2006年3月4日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时提出概括了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八荣八耻”,在全国人民中引起强烈共鸣。
“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指导方针。它应该成为人人能够背诵的“公共座右铭”,成为每一个中国人都必须用来激励、警示自己的格言,长立志、立长志,让这种精神规范自己的行为。
我们中国人常讲,上天有好生之德。意思是说,只要你不做什么损人利己、危害他人之事,你的人生就不是无意义的。在此基础上,当你离开这个世界时,你留下的东西比你从这个世界上拿走的多,那么你就是个好人,是个君子了。
刘墉曾更详细地给我们算了这样一笔账。当一个人在30岁时说,自己已经活够了满足了,是不负责任的。因为他在18岁之前都是社会供养他,18岁之后他才有能力回报社会,他回报社会12年,还欠了社会6年。
不知用这种“欠债论”来评价一个人是否有些不妥。它只是单纯的以物质为主要衡量标准来说的。但是很有道理,我们也能从中看到做一个好人的不易。每每想起,也能警醒我们要踏踏实实为人,认认真真做事。在努力还我们欠下的债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到留在这个世界上的,比我们自己拿走的要多。
“八荣八耻”是我们行为的准则,留在这个世上的东西比自己拿走的多,那是对自己行为结果的一个衡量标准。相信能做到这些,至于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已经不是最重要的了。做一个怎样的人,相信大家心里也有了定数。
-全文完-
▷ 进入一缕清风哲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