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农贸市场有上好的玉米面,勾起我对土家渣海椒的向往。成都平原的人没有用玉米做的,他们一般只用糯米面做,叫做渣辣子。成都的渣辣子与土家族的渣海椒,由于采用原料不一样,风味大相径庭。
于是打电话回老家问六妹,关于土家渣海椒制作的关键环节,同时把儿时与外婆一块做渣海椒的过程回忆一番,半天时间,居然做出了一小坛子正宗的土家渣海椒。一般需要腌制半月,才可以食用。而心迫切,当晚就炒了一碗吃,也算了却一回思乡心愿。
渣海椒由于主要原料是玉米面和红辣椒,所以炒作的时候特费油。小时候,每有渣海椒上桌,一定少不了肥肉,否则,便不敢做那耗油的菜。我们兄妹几个,都喜欢用渣海椒作馅,包了锅巴,拿在手上,边走边吃。那个香呵,老远都闻得到。然而,自从有了弟弟,每餐剩下不多的渣海椒,就只能先满足他了。
上高中时,学生食堂的生活特差。八分五厘钱一张饭票,三两饭,还包括菜,那菜的质量和分量可想而知。青黄不接时,遇到吃白咸菜那一个月,天天吃,同学们把它起了个形象的名字“老梭镖”。意即又老又韧又难以下咽。秋后,吃南瓜的时候,也是一吃就是几十天,餐餐如此。
我同桌好友的母亲是学生食堂的炊事员。每次排队,都希望站到阿姨出饭那边。等到她跟前,阿姨只冷冷地看一眼,也互不招呼,各自心领神会。她要么盛饭的时候,手上稍用点力,要么多添半汤勺南瓜汤。对阿姨的感激之情,已经终身难忘。记忆中,在县城上高中的两年,百分之八十的时间没有吃饱过。
而那时,母亲知道儿子正长身体,一个月左右便托人从家里给我捎来一大瓷盅炒好的渣海椒。每次,看到那白色的瓷铁盅,就知道我的渣海椒来了。母亲用了许多猪油,一半以下都是白亮亮的油与大片的猪肉。一般,收到渣海椒的当天,全寝室的十来个同学都给一调羹。往后的日子,就是每次去打饭之前,先舀一调羹,以便把饭盛在渣海椒上面,用饭的温度来融化上面的猪油。
有时候,渣海椒吃没了,几个同乡约好,星期六徒步走回小镇,第二天再匆匆返回城里。母亲担心我步行七十华里山路的艰难,常从拮据的家庭预算里抽出一块钱,让我赶唯一的一趟班车回。而每次返回学校的时候,母亲都是让外婆给我准备好一大盅渣海椒。母亲那时一句话,儿自今犹记:“走七十里路就为了进屋喊一声妈,作娘的于心不忍呵!”
那些日子,母亲与儿子的牵挂之情,都是凭借那一瓷盅一瓷盅的渣海椒来传达的。每次,从木箱里小心翼翼地把渣海椒端出来,少年的心都是沉沉的,因为我知道,这是一家人每人一口节约出来,匀给我的。那时,我们已经是十口之家了。
——前不久,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专题片,其中介绍了土家渣海椒,从制作到风味都做了全面描述。于是知道,自己一直喜欢的渣海椒,原来还是一道带着武陵风味的特色佳肴。
在北川,我的第二坛渣海椒已经做出来两个月了,不少朋友称道它别具一格的口味。用渣海椒炒北川山腊肉,更是一绝,我给这道菜取了个高雅的名字——土家玉椒肉。
我爱土家渣海椒,情感深处,不仅是因为日甚一日的故土情结,还因为它记载了我与母亲与我们家当年的艰苦岁月。在儿子心中,它就是一道叫做“思娘”的特色菜。
-全文完-
▷ 进入致龄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