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舍小顾大”片面宣传害处多公仁

发表于-2009年12月04日 晚上8:47评论-4条

中国人的救世主情结,历来就很强烈。主流话语中大多数是圣人崇拜,对于俗人和凡人常常持贬低态度。古代君子与小人说最为典型。时下被媒体宣传的“先进典型”,“英雄人物”,大多都被披上“舍小顾大的”的漂亮外衣。诸如因工作年节加班不回家,因工作不顾老婆孩子生病甘愿奉献,或因工作如何推迟婚期云云。此类的标签语句,几乎是所有先进模范事迹的共同特点。总之,凡要先进,凡要成为英雄,则必须牺牲个人幸福,情感。似乎非如此,人便不可以为公,为他人,为国家。总要把个体的基本需求和起码的幸福指标与利他行为和原则对立起来。这种话语传达的一个本质信息在于,其先验地认为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在本质上是根本对立和冲突的。无论从官到社群再到个体,几乎达成了全民共识。

一、让人疏远的“舍小顾大”形成造假的人生。

人们之所以会未表达出多少有道理的抵抗而接受“舍小顾大”的宣传,这是因为这“一舍一顾”之说,混淆了个体服从整体与个体的无价值和牺牲来获得维护整体目的,这样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个体生命存在的合理要求与社群为保护每一个体生存目标而制定要求每一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之间的矛盾。二者矛盾是表面的,是非本质的。然而,“舍顾”说将这一矛盾理解成对抗性,互为否定的。这种混淆也并非出于话语者的故意,它恰好表明人类进入理想文明前的迷误和蒙昧。社群利益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维护每一个体利益,保护其自由,使其实现自我价值。对此,马克思在对共产主义进行描述时,体现的就是这一思想。

光明日报/龙兴海在《“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理念》中分别这样引述:“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共[chan*]党宣言》)”。

《资本论》中也明确指出,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

上面的引述表明:“舍小家顾大家”的片面宣传,并未真正理解马克思的思想。

而“舍小家顾大家”的宣传仍然占据主流话语位置,则是对人性最普遍状态的一种扼杀。它没有强调个体(每一个个体)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是全体社会成员利益的实现前提(“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片面强调牺牲个体而实现全社会的幸福。而当社会将个体幸福,快乐与社群利益对立起来时,一个由牺牲个体幸福组成的集体,其快乐势必成了空壳。公众与个体对立的时髦理论主宰一时,所以没有“教育出”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个体而成为民众主体。即可以看出所谓公字的空泛和虚无。因此也才有中国社会的“假大空”现象(“文革”时有“高大全”)。

造假的情况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如今买的东西经常假,吃到嘴里难免假,说出来的话或者也假,办的事也可以非真非假。就连一向受人尊敬的大学讲堂里也频频出现真教授们所写的大假特假的假论文。至于如武汉大学那样贪污受贿的校长和书记出现一二,亦不足为怪吧。一时间孙子兵法以假乱真的计策,全民共知之。

假是任何社会共有的一种现象,它相对真而存在。犹如一个时刻伴随真的怪影和幽灵,平时只能躲在暗处,待到它自己以为足够强大或者真处于较为虚弱状态的时候,它便会急不可待地走出取而代之。一个社会当假的东西不太需要躲藏以至其普及的程度超过诚信的力量,发展到涣散民众精神的时候,便后果严重了。

二、“舍小家顾大家”:租来的礼服和孙悟空的紧箍

经过唯孔不惜手段以藐视个体价值,并以之证明公众利益正当和伟大的宣传家们的话语垄断,人们便只好承受。

出现于主流媒体,皆为“舍小而顾大”的先进人物。至于市井街巷里生活的芸芸众生,终日为了自己小家奔波操累,辛苦劳作,量入为出,甚至节俭至寒酸,非此而不可以度日。这样的小家他们亦不去舍,在他们的小日子中,领略和感受人间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小家就是他们生活和生命本身,实在是无可以舍。在他们眼里,宣传家们的口笔总是“舍小顾大”的一片聒噪,于他们是不相干的。就如一件出租的礼服,出席一个仪式时穿给别人看。平常人们生活仍旧是本来面目和打扮。而一旦成了人物的时候,就要穿上租来的装束,行动言语也要按角色规定程式和套路进行。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演出效果。这样一来,难免有些辛苦。“舍小顾大”只是一种漂亮和华丽的人格外套,心里大多不愿意舍却不能说。于是嘴上说得冠冕,心里想的另一套。虚伪便被催生了。

而视个体利益为耻,利他原则为上,二者对立的片面教条宣传,使人在一定程度陷入混乱,真的假的,对的错的,好的坏的一时就拿不准了。这时,便进入某种近于病态的过程。孙悟空头上被别人带的紧箍咒,无法取下来,只好任凭他人摆布,忍受痛苦。信了“舍小顾大”的宣传,会表现类似强迫症的表现。自己牺牲,也劝告和训斥别人,这样会显得一个人很光鲜,证明他的无私与高大。然而人们将信将疑,甚至完全不信。这样的紧箍害人多多。搞得大家对公众利益反感起来,反过来特别自私。其实,公众利益当是个体实现自身价值理想的一个原则。难以想象一个人如果把自己与社会完全对立起来,他会获得怎样的幸福。成为大众的异类或者陌生人,与人类对立。那么,他一定不会活得好。正如马克思所讲:“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学者、大哲人、卓越诗人,然而他永远不能成为完美无疵的伟大人物。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宗教本身也教诲我们,人人敬仰的理想人物,就曾为人类牺牲了自己——有谁敢否定这类教诲呢?”(《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

马克思所说的“为人类牺牲了自己”,却被“舍小顾大”的宣传歪曲了。在同一篇文章中他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不应认为,这两种利益是敌对的,互相冲突的,一种利益必须消灭另一种的;人类的天性本来就是这样的: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 。

马克思在为理想奋斗的一生中,没有牺牲自己的爱情和家庭。没有将二者对立起来。他青年时代写下《致燕妮》,为我们留下了那么优美的爱情诗篇。

他是一个充满诗意和激情,活得很浪漫的人。

虽然他不得不过很穷的日子。

三、对“舍小顾大”的进一步理解

——爱情的付出和收获与对公众事业的追求相似。

一个在解决个人温饱基础上以有益于公众利益为生存目标的人,他自身的价值是在一种超越中实现的。他把自己放在历史中思考;放在时代中掂量;放在未来中展望。进而,被一种强大的使命感和责任感驱使和唤醒,在一种十分热烈的生命感召下,他会做出与常人不同的牺牲和舍弃,甚至舍弃许多自身的喜好和打算。这时,他无疑表现出非常突出的舍已利他精神来。但却绝不会如兜售一个唯恐人们不信的神话那样喧嚣和卖弄。他是自觉,是发自内心,是他的一种需要。亦如一个渴望得到爱情的人,终于发现了自己意中人那样无私地献身。在公众事业中找到自己愿意为之奋斗位置的人,就会做出“舍小顾大”的行为来。然而,当我们宣传这些人的时候,宣传者本身因为不具备被宣传人物的精神境界。所以,才会在其表达出的话语中做出将个体需求与公众利益对立起来的错误判断。这也是现在时常出现于各种媒体中关于先进人物“舍小顾大”的话语的弊端所在。

为自己的爱人奉献一切,这是所有相信爱情的人都能够理的。经历过美好爱情的人一定有过类似的体验,即自己不惜一切努力,只要能换来所爱之人的欢欣和喜悦;能得到所爱之人的首肯和怜惜;只要能够接近与所爱之人在一起的最终希望。那么,他便会甘愿牺牲所有去追求直至达到目的,再大的艰难险阻也在所不辞。

或许会有人觉得以爱情来比喻一个人对于公众事业的追求和献身是不适当的。可我觉得这二者对于一个认真寻求生存目标的人来说。其过程是非常相似的。人一生要做成一件事,如果没有热烈的情感做动力,没有对于所从事工作的热爱,没有在他所投身的工作中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那么,他便如一个没有得到爱情的人却要生活在婚姻里一样。是不幸福的。完全可以设想,这样的一个不幸人是不会理解“舍小顾大”究竟是怎样一会事儿。这或许也是那些个宣传家们把个体与公众对立起来的一个原因吧。其实,他们所说的舍,就是对于个体的剥夺和扼杀。完全不包含个体在公众事业中获得自身价值而享受伟大乐趣的内容。因此,他们的宣传是片面的和错误的。

爱情是在奉献过程中实现自己美好愿望的,对方接受了自己的奉献,那便是对于追求者最终回报。追求者所要索取的也就是这个。人们在公众事业中实现自身价值,与这一情形相同。这世界中获得真正爱情的人似乎总是不够多似的。与此相同,人们能够在公众事业中感受到最大乐趣,也需要经过很长的过程吧。因此,论及爱情时人们感叹或者唏嘘。论及参与公众事业时,如复述台词以为其非为生活。 

隔靴挠痒,不解决问题。里面仍然是难受。而用力太大时,外面的靴子抓破了,还是没有用处。结果到破坏了本来很好的一双鞋子。“舍小顾大”的片面宣传就是这样。宣传者生怕损害公众利益的重大,于是便设法把个体价值拿来牺牲,以为这样便衬托出一个人的伟大和高尚了。殊不知牺牲者在这一过程里收获的,正是他自身。绝不是全面否定,个体完全不重要,等于零。

四、让人亲近的“舍小顾大”成就美丽人生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是对这一思想的最好诠释。 

下面让我们来看下,这一思想。应该说任何社会,总会相应出现具有试图为使社会向更好目标不断改变而献身的精英类人物。过去,主流话语习惯于将其解释成为圣人,天才,用以把他们同普通人区别开来。对于这些“不一般”的人来讲,普通老百姓中间常常流行的态度,是将其看成非同自己的特殊对象来对待。这样划分二者的目的,在于使普通人得以理解并安于以往的生活。或者在于说明我们普通人是不能像天才人物或者圣人那样生活和做出了不起事业的。这样的思想和认识在中国封建社会里最为强烈,以致社会中的精英与平民二者都认为自己的存在和角色理所当然,孔夫子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后世通常是在这样的意义上理解的。读这话可以感觉到话中对于小人物的藐视和发自“人上人”内心的真实声音。

范仲淹作为古代知识分子,他表达的忧患意思代表了同时代人最为进步思想的境界。堪称后世楷模。这一点无可非议。不过,将之与现代的民主思想比较,其自然不可超越时代限制,而无法摆脱救世主精神。我们自然不能非难古人,只是在认识具体问题时,要符合时代精神,而无愧于自己的历史。

“舍小顾大”的精神追求,会如殉情一样不惧生死。这样的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无论古代和现代总是不乏其人。以身殉职,以身殉社会国家。确实是英雄所为。那么这种殉己而为他的行为和精神,其在毁灭自身的过程中,实质是在接近个体生存的目标,或者是为了获得终极价值的最完美实现。不能理解成个体完全不重要。相反,正是个体的重要价值以非常的形式得到了实现。抗日女英雄赵一曼身受日本侵略者惨无人道的酷刑,最后被杀。她的生命和一切都消失了,但她从容欣慰。她的死具有代表全中国人民利益的伟大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个体被放大,当事者的言行超出了狭隘的单独的存在。因此,个体的死才无所畏惧。个体是具体和生动的,是鲜活和伟大而神圣的。绝对没有因为与公众利益的比较而失去意义和重要性。

文天祥之死,夏明翰之死,闻一多之死,以及东北英雄张学良不惧生死发动西安事变后被监禁了大半生。这些人都不惧以一死来实现自己的为国为民的伟大报复。他们那样从容,其间作为个体的需求和存在,是在更大目标中得到实现。他们的舍,自我没有因为公众利益被架空和否定。任何将他们概念化和抽象化的宣传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

匈牙利诗人裴多菲所作著名诗篇:“生命诚宝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可以看作将个体与公众二者利益完美结合的典范。这里自由的前提,是生命和爱情,而牺牲生命和爱情则是对于生命和爱情的热烈追求。其次,如果失去自由,个体的生命和爱情就得不到保障。四句诗语言简单,意思明确,为了后者,并不是否定前者。这里的舍,正是为了得。二者是统一而非对立的。如今的宣传者们没有理解这首诗,不可谓不遗憾。

舍得,舍了才能得。“舍小顾大”的道理正是如此。大的目标和个体生命的意义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和共同的。所以才有“舍”和“得”的理性考虑。人类发展至今,绝不会发明一种一定要把个体价值完全抛掉而去备加赞赏的道德体系与价值观念。任何有意无意地将个体生命看成一钱不值的理论和实践都是不负责任,不正确和有害的。人的生命是无比可贵和美丽的,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亦是对于社会的每一分子给予最大的关怀和爱护,而绝不是因为多数的存在而扼杀单个人的价值。

人们能够以追求一种普世的价值为更高生活目标,那么,他便会常常牺牲自身的许多东西,但他们却会在更为长远的目标鼓励下,为自己所做出的牺牲而感到快乐和幸福。

人类要实现有利于自己的目的,必须过群居生活。所以人是社会的人。在群居的过程中,为实现一定目标,经常要采取一致的行为。这时个体就要克服自身的种种要求而服从整个集体的号令和规则。动物在大规迁徙时同样要按照种群行动的自然规则来加入其中。像这样的个体服从整体的情况显然不是要牺牲掉个体,不是否定个体的价值。人和动物相区别的地方在于,动物没有对自身行为思考和认识的能力,他们仅仅出于本能。人则运用思想来反复推敲个体与整体的关系。追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显然经历了非常曲折的历史。以至于许久也没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答案。片面宣传”舍小顾大”理论就是一个例证。人类活动过程里出现的牺牲个人幸福和享受甚至于自身生命的英雄人物,通常都是为了实现整体目标而做出常人所难于理解献身行为的。但目的不是为了消灭个体,抹杀单个人的存在,而是恰恰相反。“舍小顾大”的片面宣传,是人类认识自我和社会间关系的过程中的一个误区。它表面上很好看,但常人理解时却难以愉快。个人利益得不到保护的所谓整体精神,是无法让人信服和从内心里称颂的。

成熟的公民精神,应该建立在充分尊重个体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的基础上,每个成员同时具有对于公众利益的真切的关注和自觉用心。这样的社会将巅覆以往在个体存在与公众利益这二者间存在的尖锐对立,公民将在更大范围和更多领域里参与社会事务,在更广阔背景下展现自我存在的特殊能量与他人无可取代的位置,以其最为辉煌的方式实现自身价值。特别应该指出的是,个体在维护自身的尊严和利益时,将不再被认为是自私的和没有觉悟的。而应该视为其为争取公民权利的正当行为。这一点常常在传统片面宣传的“舍小顾大”理论面前被当成是狭隘的和与公众利益对立的。当社会人人重视个体尊严和利益的时候,人们自觉主动地舍弃自我。那么,人的真正价值才会实现。

这样生存的具体生命,只要看看我们身边和历史上那些献身科学,献身艺术,献身民族,献身国家等众多的人物,即可以得到较好的回答。我们平常生活中那些默默无闻的小人物,同样会因为其内心建立起来的积极健康的思想和信念而体现他们生命的光辉和价值。他们常常甘愿艰辛的生活而在内心里坚守着道德底线。经常让人们感动的往往也正是他们。高贵与卑贱,当不以地位论。人格的优美与否和人的身份无关。精英们的作为轰轰烈烈固然光彩,平凡人质朴无华而遵循根本更让人敬佩。

“舍小顾大”不能走得太远,不能走过了头儿。过犹不及,古人知道这道理。

2009-12-3完稿于奉天丽仁居(11月中旬草于四平府)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公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燎原百击点评:

作者对“舍小顾大”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指出了人们理解上的误区,也诠释了其真正的内涵所在。“当社会人人重视个体尊严和利益的时候,人们自觉主动地舍弃自我。那么,人的真正价值才会实现”。如此,才是“舍小顾大”的恰当体现方式!立意深刻,逻辑清晰,极具思想性的文字,推出共品。

文章评论共[4]个
燎原百击-评论

透彻,支持。问好公仁兄。at:2009年12月04日 晚上10:29

公仁-回复谢鼓励!问候朋友周末快乐! at:2009年12月04日 晚上11:04

大漠飞狐-评论

一针见血!问好。at:2009年12月05日 早上8:06

公仁-回复谢谢朋友支持,能过来看如此臃长的拙文,感激支持。问周末愉快! at:2009年12月05日 下午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