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六百多年前,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的大政治家管仲说过这样一段话:“王者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能知天之天者,斯可矣。意思是:对于统治者来说,老百姓是最重要的,对于老百姓来说,粮食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了解把握老百姓最看重的粮食,那麼这样就可以(实现王道)了。这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衰。其实,就是工业现代化的今天,像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粮食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的国家领导人始终是把粮食当作第一要务来抓的。
经历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大灾荒的这一代,恐怕对粮食的重要性理解最深刻,那时,不单粮食,其他的食品,包括肉、蛋,供应都非常匮乏,奶糖是吃不到的,也买不起,偶尔得到几块硬糖,兄弟姊妹多,每人分一块是不够的,母亲会用牙咬碎,给我们公平的分开。大哥的最大愿望是什么时候可以猛吃一顿爆米花;二哥最愿意吃红糖,他的愿望是什么时候可以大口大口的吃红糖。多年后我们说起此事都哈哈大笑,现在的年轻一代,大概怎么也想象不到当时的情景。记得大姨妈来找妈妈串门,每次都是带着两个玉米面饼子,作为中午的午饭,那时面粉供应也是有限的。当时岁数很小,有时站在农贸市场(当时叫“自由市场”)在卖食品的摊位前馋的流口水,那时的价格很高的(相对来说),也没有钱!有一位好像有点残疾的人,突然扑到食品前,抓起来就往嘴里送,摊主赶快过来抢夺,那人就在食品上吐唾沫,摊主只好不要了,挨几拳头也是少不了的,那人就在一边慢慢的吃了。如果不是饿了,大约不会有人干这种事,事情已经过去近五十年了,但印象很深。
司马迁在写《史记—货殖列传》时引用了管仲的另一段话:“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里有一段记载,说的是一座城池被敌方长时间包围,敌方也没攻下来,城内也没吃的了,最后到了人吃人的地步,记得原文是:“易子相食”,也就是互相交换孩子吃,大概是不忍心吃自己的孩子,文中没说交换的是活孩子还是饿死的死孩子,不管是死是活,读到这里感到非常震惊。西方攻击中国的人权,中国回应“人权首先是生存权”,看《资治通鉴》这段记载,我深以为然,人的生存权都不保证了,何谈“礼节”与“荣辱”!我也不认为那座城池的人没人性,人大概到了这种地步,求生是第一位。
“民以食为天”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名言,特别是在饥荒的年代,这句名言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而在改革开放几十年之后,饥饿与穷困逐渐离我们远去,“民以食为天”的现实意义也随之减弱。没有人现在还在饿肚子了,即便是乞丐,你给他一个馒头,他大概也会向你翻白眼表示不满。现在的人,想得更多的是怎样减肥、怎样降低高血脂、高血糖,这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夏天在游泳时遇到一位来自四川的老板,带着十几岁胖墩儿子来青岛度假,他说他儿子一顿要吃掉一只烤鸭。这和我们小时候一块硬糖咬开分着吃,有着天壤之别,不!比天壤之别还要大,只是找不到更合适的形容词。
前几天,随旅游团去韩国旅游,韩国所有厕所都备有大卷卫生纸和香皂 ,很多人体验过内急而没带卫生纸的尴尬和狼狈,当时就在想,我们的城市不知什么时候也能做到备有卫生纸和香皂的地步,个别备卫生纸的厕所,也曾有扯一大堆卫生纸带走的现象,我们的厕所才刚做到不收费了,要做到像韩国那样,估计还得一段时间。在韩国还碰到一位青岛老乡嫁到了韩国,感到很亲切。我问她韩国的一般工人每月能挣多少钱,她说大约合人民币一万多元,而且只要肯出力(当然是指体力劳动),就会挣得多,不像国内,体力劳动工资是不高的。扯走卫生纸的人要是也能工资一万元,他大概不会丢人现眼的扯一点卫生纸带走,这是否应了“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这句话?
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去贫致富的速度在世界经济发展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经济单极的飞速发展,经济的崛起如果不能带来文化的崛起,就不能视为真正意义上的崛起。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能或缺的正是中华文化的复兴与崛起。强国必先富民,其实“仓廪实,衣食足”并不是“知礼节,知荣辱”的必然条件,最多只是个重要条件,也就是说“仓廪实,衣食足”只是个前提。我们的国人还需要为“仓廪实,衣食足;知礼节,知荣辱”付出艰辛努力
林林总总说了这么多,还是回到主题,让一首唐诗作为结束语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念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009-12-1
-全文完-
▷ 进入鲁公青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