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在古代称作黟山,中国十大风景名胜中唯一的山岳风景区。它雄踞在安徽省南部黄山市境内,全山南北长约四十公里,东西宽约三十公里,其中划入风景区的面积为154平方公里,号称“五百里黄山”。据有关资料记载;四亿年前,黄山地区还是白茫茫一片汪洋大海;直到恐龙争霸的地质年代,炽热火红的花岗岩浆乘地壳之虚上升至岩层中成为地下黄山,年龄已有一亿三千多岁;后来的地壳运动多次抬升,使它不断地抖落覆盖的岩层,脱颖而出,巍然屹立于徽州大地上。)
清晨和妻子开着车子,从苏北周总理故乡赶到皖南黄山的北海宾馆时,已是傍晚时分。放下行礼,妻子急不可耐的打开宾馆的窗户,顺着她的目光向南望去,苍翠的山峦在视线里高高的耸立着,那就是黄山了。我默默地拉着妻子的手,无言的相伴,直到黎黑的山脊消融在夜色里。
这是一个秋日夜晚,天空一碧如洗,对于小时候来过这里的妻子来说,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在她童年的记忆里似乎并没有留下太多的印象。而事实上,每个人眼中的黄山都不会完全一样的。
睁开眼的时候,山谷升起的云雾已经铺天盖地,悄然遮盖了群峰,遮盖了一切。瞬息,微风渐起,眼前一片透彻,极目远舒,白云翻滚、浩瀚无际。
果然变幻莫测啊,轻装上阵的妻子面对眼前的景致,欢跳雀跃地说,看上去她的心情不错,准备的也很充分。在导游小姐的引导下,我们很快来到了芙蓉峰下松谷庵索道站。芙蓉峰位于黄山北端,山势挺拔秀逸,形若芙蓉出水。传说黄帝进山采药经过此地,唐代大诗人李白曾攀上此峰求仙。“谁把芙蓉云外栽,亭亭秀立四时开。清霄皓月峰头挂,宛似佳人对镜台”。“巧样如花红入眼,茎生玉露湿秋风。长年艳丽无人摘,引得仙娥下月宫”。这样一个迷人的去处。十几分钟的索道,九龙峰从侧畔一晃而过:大有“西边遥峙一奇峰,起伏蜿蜒似九龙,背负青云凌浩志,头昂碧落驭长空”的感叹。
随着海拨的逐渐升高但见奇石林立、峭壁生松、红叶飘丹,云霞蔚天,峰峦、沟壑、绿色尽收眼底。此时,我心中不由的涌上一丝战栗,坦率地说我有些恐高,记得去年秋天和妻子去皖西的“小九华山”因为山径仄险,硬是把一同游览的几个朋劝下了山。想想当年的许霞客是“持杖凿冰,以移后趾”, 袁枚“从此,虽兜笼不能容。”至惫甚,乃缚跨其背,刘海粟十上黄山,最后一次登山居然八十高龄“他们上山都是徒步攀登,极为不易。如今,当上山的道路变得如此轻松,我作在缆车上还不如妻子能从容地欣赏奇幻的景色,真是有些汗颜。
当我睁开眼看到黄山松的时候,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峰头不着寸土,然而苍翠挺拔的黄山松,破石而生、抱崖而立,他们或侧身于峭壁,或冠盖于岩首,美的奇、美的艳。巨松高数尺,郁郁葱葱;微松不盈尺,秀雅别致。有的枝干如臂,其情盈盈;有的虬根盘结,如苍龙凌坡,俯仰自如,屈伸有度,卧立成章,千姿百态。它们倔强的生长着,浴风而立,饥餐云雾,渴饮雨雪。当缆车爬上一段陡峭的坡道之后,从一处山峰上掠过,忽然听到妻子一声惊叹,回眸在一看,就在那山之巅,一簇簇的小松树,紧贴山颠,小小的树干挺拔有力,绝巘危崖,悬结舒展。令人称奇。是天地的灵气造化了它们。
难怪徐迟在《黄山记》中更是赞誉有加:“它们的根盘入岩缝,和花冈石一般颜色,一般坚贞。它们有风修剪的波浪形的华盖;它们因风展开了似飞翔之翼翅。从峰顶俯视,它们如苔藓,披复往岩石;从山腰仰视,它们如天女,亭亭而玉立。沿着岩壁折缝,一个个的走将出来,薄纱轻绸,露出的身段翩然起舞”。用苔藓来形容黄山松,的确有点很不匹配,但是真的很难再找出更恰当的词语。黄山松,不仅美在它那仙风道骨般绰约的风姿。而且美在能给人传递一种力量。不论大小、不分高低,都是那样绰尔不凡。
下了缆车,双脚踏在石级上,我知道,我的黄山之行才真正开始了。丹霞峰、排云亭、始信峰……还有那仙人晒靴、梦笔生花、飞来石……真是一步一景,路随峰转、景随路换,令人目不暇接,惊叹不已。不知有多少醉情山水的人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把他们的赞叹抛洒在风中。黄山就是这样一个曼妙的情人,不,不光是黄山,其实每一处名山秀水都应该是。它们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它希望着心的感知、心的交流,等待着每一个与山之有缘的人一次约会。
沿着石级,爬上一段山坡,就到了光明顶。正午的骄阳无遮无拦的撒下来,黄山群峰尽收眼底。前方,天都、莲花峰紧紧簇拥,与光明顶鼎足而立,在秋日的阳光下纤毫毕露。可炼丹峰安在?莫不是在三大巨峰的环拱下隐没了行踪?还是我肉眼凡胎难觅其踪?人们常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看是平常的两句话,却抽象地概括了黄山之美。黄山到底美在哪里?黄山之海,按区域划分五海;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天海。由于山谷小气候的作用,有时西海云遮雾障,白鹅岭上却轻烟缥缈。道道金线从云际窥探,染出层层彩叶,人们身不由己涌向东方,往前赶。抬头,北海是晴空万里。于是又举步上狮子峰,这就是所说的赶海,虽然疲于奔命,却其乐无穷。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已经让心旷神怡、如临仙境,更不用说让人产生遐想、风情万种、凝香堆玉、润人肌肤的温泉了。
作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它的怪石也是出了名的。站在蹬道上举目四望,座座皆峰、峰峰皆石,犹如进入了石的世界。这峰,这石,本是几亿年前火山与冰川留下的见证,千奇百怪,万般风情,却又透露出几分神秘,“猴子观海”、“仙人指路”、“梦笔生花”、“童子拜观音”等每一处怪石,都记录着一个个美丽的传说。“猴子观海”又称“猴子望太平”,说的是古时候,修炼成仙的小石猴,变成凡人,到太平县向黄员外的女儿求婚。完婚当天,因饮酒过度,露出了尾巴,等猴子醒过来的时候,妻子已经离他远去。几千万年过去了,它还呆呆地蹲在那里,一直等着它的心上人。
有人说:黄山的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最能代表黄山具象的美,也有人说:黄山之美,美在一种精神,你看那盘山道上挑夫沉重的脚步,他们肩挑重担,却奋力攀登,从他们身上不也感慨一种民族的精神吗?站在光明顶上,我思索很久,我苦苦寻觅的黄山之美到底是什么呢?黄山既有泰山的雄浑、又有华山的峻峭、既有峨嵋的巍峨、又有庐山的秀美,正是黄山有包容一切的巨大胸怀,让人在一览它的具象美时,在感受到它深藏的内涵。
站在鏊鱼背上,莲花、天都二峰看的更真切了。淡红色的花岗岩山体,被生长与石缝中的绿色切割,“天都峰几乎全部是垂直线条,所有线条排得相当密,给人一种高耸挺拔的感觉。莲花峰的岩石大略成莲花瓣的形状,一瓣瓣堆迭得相当整齐,就整个峰看,仿佛一朵初开的莲花”。没有云雾的遮挡,那些一如黄山松一样倔犟的岩石,也仿佛在努力的向上生长,意欲刺破青天。华夏诸峰,有此仙风道骨者又有几何?“薄海内外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想到此,无缘一见黄山云海的遗憾一扫而空。于是加快了脚步,可是游人如织,山道仄狭,只能排着队往前走。钻鏊鱼洞、爬上陡峭的百步云梯,终于站在莲花峰顶了。
莲花峰顶方圆不过丈余,人在其上,宛如置身于一根擎天石柱顶上,周围群山环拱,下看不到峰底,上就是蓝天和骄阳,真有种摇摇欲坠、飘飘欲仙之感。在这里,人与天里的是那样近,仿佛伸手可揽日月!仅凭“丹崖夹石柱,菡萏金芙蓉,伊昔升绝顶,下窥天目松”能不能说太白到过这里,恐难定论。但宋人吴龙翰“上丹崖万仞之巅,夜宿莲花峰顶,霜月洗空,一碧万里”,二三文友诵史、吹笛、赋诗,不仅是文字记载最早的、也是最浪漫的一次登顶了。当然,最权威、最具影响力的描写仍然来自霞客,他1618年二上黄山,登顶天都、莲花,记载颇详。
从天都峰坳中北下二里,石壁岈然。其下莲花洞正与前坑石笋对峙,一坞幽然。别澄源,下山至前岐路侧,向莲花峰而趋。一路沿危壁西行,凡再降升,将下百步云梯,有路可直跻莲花峰。既陟而磴绝,疑而复下。隔峰一僧高呼曰:“此正莲花道也!”乃从石玻侧度石隙。径小而峻,峰顶皆巨石鼎峙,中空如室。从其中叠级直上,级穷洞转,屈曲奇诡,如下上楼阁中,忘其峻出天表也。一里得茅庐,倚石罅中。徘徊欲开,则前呼道之僧至矣,僧号凌虚,结茅于此者,遂与把臂陟顶。顶上一石,悬隔二丈,僧取梯以度。其巅廓然开阔舒朗,四望空碧,即天都亦俯首矣。盖是峰居黄山之中,独出诸峰上,四面岩壁环耸,遇朝阳霁色,鲜映层发,令人狂叫欲舞。
玉屏峰像开怀的玉女,至纯至美,其高耸的ru*房丰腴而柔美,高洁而神圣,我不相信游离之上的眼神儿,会有一丝一毫的亵渎;那拜月悟道求真的道士,遥对苍穹,肃然静立,我远观之,心静气宁,万事皆空;仿佛伊人如约,在两峰之间的一块绝壁,只能容纳七八人的空间,嬉笑的游客或在拍照,或在驻足远眺。身边的妻子更是久久不愿离去。下山的道路更加陡峻仄狭。
游黄山,震撼于黄山的奇诡绝险。天工造物之绝,风云际会之奇,如登仙境之绝,万仞壁立之险,无不登峰造极。传说黄帝在此羽化,无须去考证他的真伪,你看夕阳把那面石壁染成通体金色的时候,仿佛圣山,端严肃穆。
黄山是自然造化最完美的艺术品,一切都是天然造就的神奇,没有一丝雕琢,却能达于极致。谁有如此巨笔,画就这样一幅壮阔的泼墨山水,铺陈在天地之间。 细微处也动人。满山遍野的映山红,高高低低的山间小道,虬劲挺拨的古松,清冽的山泉,回荡的罡风,令人胆寒的万丈深涯,深深地刻进你的脑海,让你永远不能忘怀。
是的,你带不走这座山,但是你忘不了它,这座山是鲜活的,它有勃勃生机,只要你来过一次,它雄奇瑰伟的精魄,就会深深地铭刻在你的生命里,让你离开黄山不论多远,多久,你的心中从此也有了奇峰云海。
感谢上天铸造了黄山,感谢黄山留住了自然。这些四季常青的精灵,或苍劲给人力量;或柔美给人享受;或变幻给人向往;或优雅给让人流连;或顽劣给人意趣;或佛态让人禅思。
就要离开黄山了,竞有依依不时舍。沿着绵延远去的山脉传来,妻子兴奋地拉着我的手,沿着蜿蜒的小路走下,她的视线尾随溪水的柔韧,全然地陶醉了。是的,溪水是黄山的脐带,孕育春意盎然的传奇,它在流动中释放一种寂静的柔情,黄山脚下这溪水的缠绵之姿,足以抵近心灵的根端。
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先后两次登临黄山,发出感叹:“薄海之内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又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这或许就是我为什么迟迟不游黄山的原因吧。
2009年12月1日
-全文完-
▷ 进入安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