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写作手记(九)——杜绝“易误句式”马贵毅

发表于-2009年11月27日 晚上8:05评论-2条

月光书屋文稿 随笔

写作手记(九)

杜绝“易误句式”

马贵毅

“中国语言的模糊性易误解型句式(简称“易误句式”),是我在很多年前提出来的有关正确运用中文的一个观点。

“易误句式”,属于中文信息的交流、传播和语言(文字)的写作、编辑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就普遍意义而言,中国文字(语言)的表述功能,是比较规范、明确而又相对独立的。

遗憾的是,由于现成的(和不断增加的)成语、词汇、名词、词组等,作为遣词造句的结构成分,在其具体的句式中,常常会意外地形成表述内容模糊含混,或模棱两可,甚至,还可作多种理解的异常情况。因而,往往导致传播和接受两方面的尴尬。

例一、“用太阳能净化水”。

这是一篇科普文章的标题。属于典型的“易误句式”。

其表述功能呈现出至少两种意义的含混:

第一,可以理解为:“用/太阳/能净化污水”;

第二,可以理解为:“用/太阳能/净化污水”。

虽然,一经阅读文字内容而得知原意:“通过太阳光的照射,可以使污水得到净化”,但由于“太阳能”三字,可作为一个独立的科技名词使用,故而容易造成表述的不准确和理解的困惑。

为避免这种弊端,在结构标题是,当细心妥处。我意,那标题若改为“阳光可以净化污水”,或“用阳光净化污水”等,其表述就准确而明晰了。

例二、“向动物学绝招”。

这也是某报上的一篇短文标题。与例一句式有着完全相同的弊端。

——既可以理解为:“向/动物/学绝招”,又可能造成由“动物学”这一名词“喧宾夺主”而引起的理解偏差。如果改成“向动物们学绝招”,或“学习动物的绝招”等句式,其表述内容就相对妥帖而明确了‘

以上二例,是由于在句式结构中,名词使用不当而造成的“名词易误句式”。

此外,还有因数量词使用不当而造成的“数量词易误句式”。试举例如下:

例三、“两个城里的人”。

这一句式的模棱两可与含混不清是显而易见的——究竟是指“两个不同城市里的(多少)人” ?还是指“两个居住在同一城市里的人” ?抑或还是指“分别居住在两个不同城市里的两个人”?

例四、“三个半版的篇幅”。

其弊端与例三相似。究竟是用了“三个整版再加二分之一(半版)版”?还是用了“三个二分之一(半版)”的版面?

——谁知道?!

(类似情况,在我们的报纸杂志上和广播电视节目中,屡屡出现,但却视乎没有人过问!)以上两大类“易误句式”,前一类,例一、例二,即“名词易误句式”,主要地是由于中中国语言(文字)中的部分单字,一经组合,就会形成一种富于不确定感的“游离倾向性”。

如例一中的“能”字,就是其中典型的一种。它既可以“游离”于“太阳能”这一名词,而“倾向”于构成“能净化”这一词组;亦可由“能净化” 这一词组倾向于构成“太阳能”这一名词。

例二中 的“学”字 也具有类似的“双向倾向性”。

而后一类,即“数量词易误句式”,,则更主要地是由于在具体结构文字时,忽视了对有关数量词本身的指称规定和限制修辞,因而导致了数量表述的“不确定性”。

综上所述,为避免和杜绝“易误句式”的形成,其要点在于:

一、在写作或编撰过程中,要刻意留心地审查每一个单字或每一个词汇与词组中的每一个单字,是否具有“游离倾向性”;

二、对于几乎所有的数量词都要考虑加以明确的指陈规定和修辞限制。

如例三中的“两个”一词,应明确其指称物:“(哪个)城市”或“(哪个)人”

例四中的“三个半”这个数量词组,应限制其指称物的单位数量:“整版”或“半版”。

中国语言的“模糊性易误解型句式”,极大地有碍于、并且不利于科学研究、文学创作、信息交流、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文化建设。因此,应当悉心避免,逐步杜绝。

其它类型的“易误句式”还有很多,有机会再探讨吧。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燎原百击点评:

一篇文章,若是连最基本的语句都容易让人捉摸不透,那还能称其为文么?尊重读者,严谨文风,贵在认真!

文章评论共[2]个
云生云灭自在风-评论

中国的语言很奇妙,不同语境含义不同,就是同一语境,不同的读者也会有歧义性的理解,误读的事情在所难免,而误读导致曲解作者本意,就不是什么痛快的事了,所以,有时候作者确实需要用心来杜绝“易误句式”。问好马兄。at:2009年11月27日 晚上10:53

马贵毅-回复问好自在风!非常谢谢你对我写作的关注!还望多加指点喔  at:2009年11月27日 晚上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