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珠广场在广州中轴线上,是广州珠江边上最大的绿化、交通广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广州建成的第一座滨江花园,它见证了广州的历史变迁。
海珠广场因地处古时珠江中的海珠石附近,又紧靠著名的海珠桥而得名。明朝是广州对外开放的“定期市”;清代时是广州城外的蔬菜和水果集市,称为菜栏和果栏;20世纪30年代,这里逐渐成为居民的聚集区,1938年被日本侵略军炸成废墟;1949年10月14日下午5点50分,海珠桥被溃退的国民党军队炸毁,6时,解放军到达广州北郊,旋即攻进市中心区,广州解放;1951年修复海珠桥时,特将此地辟为交通广场,称海珠广场。
位于广场北花坛中心的是著名的广州解放纪念像,1959年10月为纪念广州解放十周年而建。作者是尹积昌。雕像是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持枪抱花,身披斗篷,风尘仆仆,生动地重现了人民解放军南下解放广州的英姿。1969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拟在此处建毛泽东塑像,将解放纪念像拆除。现广州解放纪念像于1979年重建,1980年建成。作者是潘鹤、梁明诚。纪念像为花岗岩石雕凿,方形基座,基座高3.6米、边长4.3米、像高11.5米。坐北朝南,主体是一解放军战士,肩背小米袋,左挎驳壳枪,腰围子弹带,右手持步枪,左手抱花束,昂首挺胸。像座正面镌刻着解放后首任广州市长叶剑英的题字“一九四九年十月十四日广州解放纪念”。像座四角分别刻“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印章。像与方座连成一体,犹如一块巨石雕成的一方印章,钤在广州大地上。广州解放纪念像是广州市一个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也是一个壮丽的景点羊城新八景中的“珠海丹心”、“珠水晴波”因有这座塑像而熠熠生辉。广场西面是广州交易会(旧址),1959年9月建成,当年秋季启用。交易会大楼与文革期间建成的(27层)广州宾馆,曾是当年的全国最高楼,被称为中华第一楼,也被誉为祖国南大门的标志。广场东面是华厦大酒店,它们分别建于20世纪的80年代,南端为5层的工艺商品陈列馆;北端为7层高的广东省侨联大厦,是20世纪50—70年代归国华侨、港澳同胞主要接待区。
海珠广场占地35万平方米,地势平坦,视野开阔。广场北自维新路口,南临珠江,西自一德东—五仙门发电厂侧墙,东面是回龙路。经过几十年的悉心经营和建设,今天的海珠广场是广州建城史上第一个交通绿化广场,对地处城市中轴线桥头地带的交通起组织调节作用。海珠广场的绿化,以草坪花壇为主,间种棕榈、红棉、凤凰树、刺桐、大红花、羊蹄甲等乔木及一些热带、亚热带绿色灌木点缀,整个广场富有亚热带特色。东端保留了几株高大榕树,居中观周围人工建筑,感受城市雄姿。四周的行车路有整齐的行道树和江滨林带,使海珠广场呈现一派“林荫处处,四季长青”的旖旎风光!
-全文完-
▷ 进入净莲飘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