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卡琳是步入画坛较早的女画家之一,也是80 年代初为数极少的四川女油画家之一。
1977年,成都市文化局为庆祝国庆和“十年动乱”的结束,十余年来,第一次在成都南郊公园举办了美术作品展,我看到了陈卡琳的工笔牡丹,当时她的工笔重彩技法已很娴熟,表现了很高的线描功底和设色技艺……
不凡的起点
1982年,在成都市工人文化宫美术作品展中,作者又看到了她的油画创作《我们这一代》。她以凝重的笔触表现了“十年浩劫”中被伤害的一代青年。画面是一群青年工人,以车间为背景,利用工休补习文化课;一个个聚精会神的专著表情,在顶光的照耀下,抢时间,抓会失去的时光。应该说这篇作品属于当时的伤痕题材。当时正逢恢复高考,“十年动乱”之后的一代青年,以强烈的责任感,奋斗在各行各业……陈卡琳作为一名与时代和社会同步的女画家,抓住了这一颇具时代意义的具体景象,典型化地创作了《我们这一代》。
深入探索
1984年,在四川省油画作品展览上,我再次看到了她的油画作品《家乡》。此时,她的写实技巧更有了长足的进步,技术已趋成熟。她用笔简洁大胆,画面构成巧妙生动。她善于运用强烈的色块对比,熟练运用笔触,这在当时的女油画家中是不可多见的。《家乡》是一幅春耕的场面:人物、耕牛、犁具都表达得准确、真实、生动。特别是泥土,用厚重笔触和画刀结合塑造,使人亲切地感受到泥土中散发出的香味,好一幅家乡的春耕图!应该说,《家乡》是他在油画创作和技巧上标志着成熟的作品之一。
在同年四川新风画展上,她的另一幅油画作品《桥》,在风格上又有很大变化。如果说《家乡》的用笔和用色大胆概括的话,那么,《桥》则进行了很细致入微的刻画,而且色彩的表现从夸张走向微妙真实,这种变化和她坚实的基本功密不可分。这幅曾获第一届成都艺术节绘画展二等奖的作品,题目很具悬念,耐人寻味。画面是一个乡村邮递员把一封台湾来信送到了一位老妈妈手中,老人盼望儿子归来的心情同满脸风霜的面部表情,使我们仿佛感到了泪水流过的、刀刻一样的皱纹,母亲颤抖的双手拿着远方儿子寄来的照片……
人间的悲欢离合与天伦之情,无不跃然画面。作者通过这样一个生动场景,一个简洁质朴的画面表达了盼望祖国统一,追求民族完整的情怀,内容和技巧达到了高度统一,应该说这幅画在当时是一幅力作,因此,我们在很多展览和报刊中都见到了它。
题外的话
当今画坛,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原来建立的殿堂亟待充实、修改,以适应市场的需求,但一幅画的内涵、思想性和高超的技巧却是永远无法被取代的。任何时候他都能让人们震撼,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艺术感染力。而陈卡琳的油画正是以其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们为之赞叹的极少数优秀女画家之一。
尝试·创新
陈卡琳早在中学时代,就师从成都画家朱佩君、张幼矩等大师研习传统中国画。后来,她在大学却选修了油画专业。从她的艺术绘画中,可以看到油画和传统工笔画并行的足迹。她将这两个画种嫁接互补,在油画创作过程中吸取工笔画的某些表现方法;而在工笔画中又吸取油画的某些表现方法。1988年四川美术作品展览上,我有幸看到了陈卡琳的油画作品《扎玉米》:三个农家妇女,身段健美,置于金色调子的怀抱中,以不同的姿态扎玉米。这幅画明显的借鉴了中国工笔重彩手法和汉砖的效果,而产生了极强的形式美感,很富于工笔画的装饰性,整幅画中国味很浓,艺术感染力很强。在吸收传统绘画方法、发展 油画艺术方面,陈卡琳勇敢地走出了一大步。而她的另一幅工笔《橡皮树》则是一幅肖像作品:端庄恬静地坐在一株橡皮树旁的女大学生,若有所思地凝思着远方,不知在回忆或思索着什么;其发式与装束的时髦,无疑形象而直观的反映出当代大学生们思想意识的新潮、前卫和探索与创新精神---而这,无疑的体现出了画家本人竭力实现自身价值的人生态度和在生活、工作与艺术上不同凡响的执着追求。此外,整个画面散发出一种雾里观花般的朦胧感 ,飘逸淡雅的总体色调,以淡彩手法予以展示,给人宁静而充实的美感;而略显夸张和变形的服饰和造型,更加贴切的烘托出了当代女大学生特有的时代气息和精神风貌……该画已被肖红故居博物馆收藏。
并非突发奇想
陈卡琳在东西方艺术合成方面,其探索从大学时代就开始了。她选择油画专业深造,立志要使这两个不同画种互通,创造出属于她自己独特风格的绘画艺术来。东西方艺术的相互借鉴,必然诞生写实绘画的又一高峰。现在,绘画界不少人在议论中国油画的写实技术是否走到了尽头?不少写实功底很强的画家转而进入现代流派,以适应潮流。不少画家寻根西方40年代、50年代的现代绘画。而陈卡林则相信:写实绘画需要再展宏图,再创高峰!她并没有走到不能再发展的地步,每一代人都可以再发展它并使它步入辉煌。
永不满足的探索者
我有幸访问了陈卡琳的个人画室和画家本人,观看了画家近年来创作的油画作品和工笔绘画。一个约20平方米的画室,中间安放着一个两米多高的大画架。一幅正处于创作过程当中的油画作品正置于画架上,散发出一种别致的艺术魅力;画家旁的小桌上满是七彩斑斓的油画色;室内生活用具和陈设虽然简陋、普通,但却摆放有致,透出艺术家画室(兼客厅)所特有的零乱美……一张被油渍浸透的包装纸上剩着未吃完的蛋糕,使人不禁历历在目的想象到画家艰苦创作时的种种情形。画室四周都挂满了尚未装裱或入框的油画作品----很显然,各种绘画门类技法均已趋于成熟的陈卡琳,现正在油画创作上作全新的冲刺!-----其间,一幅100x90cm的青年女子肖像格外引人注目,我被惊呆了:这简直就是一幅精品人物肖像画!是我所见近年来中国画坛绝少的佳作之一:深灰色的背景中,一个若有所思的成年女子端坐在一只古色古香的瓷凳上;满头秀发一分为二,随着微微前倾的上身,一左一右、一前一后地垂在背后、飘在胸前,如瀑布般生动、流畅;蓝灰色的旗袍,质感鲜明;人物表情安然、沉静,双眼沉着而专注地凝视前方……整个人物形象强烈的体现出一种清新脱俗、人情练达的东方女性所独有的成熟的品位和境界,给人一种宁静、含蓄而略带忧郁的独特美感,充份显示出画家高度的写实技艺和超凡的审美情趣……
另一幅工笔人物画《风儿轻轻吹》,则别有洞天,属另一番境界:一个彝族少女,身着富有民族风格的传统服饰,置身于一片盎然盛开于山野的白色杜鹃花从中,手持一朵洁白的杜鹃花---刚从花丛中信手摘下的一朵花儿正散发出诱人的芬芳……从她充满向往与期待的眼神和面部表情中,人们不禁会联想到青春少女的缱绻情怀。此外,作品的人物刻画细致入微,色彩明快而奔放,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充分展示了画家深厚、扎实的油画功底,难怪这件作品在中美交流展中受到众多专家的关注与好评。
而工笔重彩作品《国色天香》,则更是不同凡响:它将油画技法和工笔表现技巧糅合到了相当成功的高度,结合得异常巧妙、无懈可击。其构图独特新颖,大胆突破传统色彩手法,使画面色泽匀称、饱和而凝重,把在阳光下盛开的牡丹表现得阿娜多姿、栩栩如生,并使之散发令人陶醉的浓郁气息----这幅作品因而在中菲(菲律宾)文化交流展中荣获精英奖……我还仔细欣赏了她的其它诸多油画作品,约有20余幅,人物肖像较多,也有风景静物。但最具吸引力的仍是她与众不同的东方味。她的作品最感人的是她对绘画艺术倾注的真情实意、善良和美丽。一幅幅作品,无不透露出这些气质。此外,我还看到了她的一幅油印版画作品。“这幅画也是你创作的?”我吃惊的问。“我把我的一部分素描构思用蜡纸刻出来,制成版,在用油印方法印出,这种版画就成了。“他回答我时还告诉了我她的制作方法。
一幅题为《腊月》的版画吸引我欣赏了很久,我惊愕不已,情不自禁的问道:“你跨越了三个画种,这对一个画家来说是很难很难的,你的魄力、精力和创新精神使我吃惊!”
“我在技业方面,主攻油画,也画工笔,其它画种只是尝试获取养料补充主业。”她很从容地对我说。
“我很喜欢你这张题为《腊月》的油印版画,它使我想起我故乡的那些青瓦、青砖、裂墙、残垣。” “这幅画还曾获四川省美术作品展优秀奖,看来获奖的原因和你的感觉相同。”她平静的说。
女画家陈卡琳给了我这样一个印象:执著的走自己的路,苦苦地探索创新。她跨越画种进行探索,为创新吸取营养。这种无私无畏的探索精神,是时下画坛少有的。综观当今美术界的各类展览,就油画而言,我总认为不是美国洛克威尔就是魏斯的影子充斥油画界,学习这两个画家当然是好事,但却不能、或走不出自己的路子来,这就很可悲了!尽管探索者的旅程历来就是坎坷不平、危机四伏的,但我们仍然坚信:中国油画界只要有陈卡琳这样一往无前的探索者和开路先锋,我们中华民族自己的辉煌的油画艺术新纪元就为期不远了!
尾声
……的确,“艺术包容了一切,但却唯独不能包容它自己。(苏珊·朗格语)”。陈卡林献身于它毕生苦恋与追求的绘画艺术,把丰富多彩的美和无与伦比的真与善奉献给社会,而作为女性的她的人生道路,却充满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痛苦、屈辱和悲伤……因此,当我们在心旷神怡地欣赏艺术家们用心血甚至苦难缔造并馈赠给我们的艺术精品和美感愉悦的时候,我们又怎能不由衷地在心里对她(们)说:“谢谢您!谢谢您……”
马克·吐温说得好:“幽默的背后不是欢乐,而是痛苦。天堂里是没有幽默的!”记者就此话题问她:“你认为艺术的背后是什么呢?”沉思良久以后,她答非所问、自言自语地说:“也许,命中注定,有的人天生就是为爱而受苦的人……”
-全文完-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