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顺永昌元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破北京,崇祯帝于煤山自缢,正统的明王朝宣告灭亡。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清军用了四年半的时间把树倒猢孙散的一个个的南明政权悉数消灭。其中最短的是广州南明小朝庭,绍武帝朱聿鐭的龙椅只座了41天,就被覆灭了。因南明朝只是昙花一现,遗迹甚少,只留有几处古墓,供后人凭吊。
1、南明绍武君臣冢
南明唐王朱聿鐭(后称绍武帝)及其臣下苏观生等合葬墓。原墓在广州城北象岗山北麓流花湖畔,1883年被广东的乡绅集资重修,总算不至于在荒山野岭中显得太过破败凄凉。1954年因基建迁葬于越秀公园木壳冈,1981年再迁葬于越秀公园南秀湖畔。墓坐东向西,封土呈覆竹形,正面竖墓碑,中刻“明绍武君臣冢”,上款为“光绪癸未(1883年)孟冬吉旦”,下款为“粤东绅士重修”。
顺治三年(1646),南明隆武政权在福建覆灭。是年十一月二日,隆武帝之弟朱聿鐭在苏观生(字宇霖,广东东莞人。崇祯时为户部员外郎。北京城破后辗转各地,后在隆武朝得任为东阁大学士,参机务。为隆武朝的重臣之一)及大学士何吾驺、广东布政使顾元镜,侍郎王应华、曾道唯等人拥戴下为监国,并以都司署为行宫。十一月五日,抢在桂监国政权的前头,正式称帝,以明年为绍武元年。广州南明小朝庭建立后,十一月八日,朱聿鐭称帝的消息传到梧州,朱由榔(明思宗朱由检的堂弟,其父桂端王朱常瀛在福州被俘后,朱由榔于当年十月十日称监国于肇庆)大吃一惊,自知铸下大错,为了收拾广东民心,在十一月十二日东返肇庆,十八日宣布即皇帝位,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明昭宗。这样,在广东一省之内,滑稽而可笑地出现了几乎同时建立了两个南明政权,重演了闽、浙相争的闹剧。
永历朝廷在迁回肇庆后,速派了兵科给事中彭耀、兵部主事陈嘉谟前往广州,希望朱聿篗可以取消帝号。彭耀到了广州,以参见藩王的礼节拜见朱聿篗,可以说是声泪皆下,希望朱可以退位归藩。苏观生大怒,执意要杀彭耀,陈嘉谟亦不能免于难,两人被拖出处斩。终于,两个南明政权撒破了脸皮,开始了同室操戈,滑稽剧的高[chao]也正式上演。
正当两个南明政权为了所谓的正统自相残杀的时候,清兵在扫平福建后,由潮州、惠州一线向广州推进。
十二月十五日,清兵已自东门杀入城内,苏观生始仓促召集士兵。但精锐皆调往西边对抗永历政权,一时之间无法调回。广州遂如此稀里糊涂的失陷了。
自知必败之后,苏观生遂在墙上书写“大明忠臣,义固当死”8个大字后自经而死。而那位绍武帝朱聿鐭,急急易服跳墙藏匿于王应华家中。接着打算爬城墙逃走,但被追骑赶上抓获。被囚于东察院,李成栋派人送来饮食,朱聿鐭拒不接受,说:“我若饮汝一勺水,何以见先人地下!”后自缢而死,总算有点骨气。而绍武朝的其他重臣,如何吾驺、王应华、顾元镜、曾道唯等都悉数降清。从各地逃到广州的明周、益、辽等共24王(一说16王)亦殁于此难。
2、南明王兴将军墓
在越秀公园南秀湖畔。墓坐东向西,封土呈馒头状,墓碑刻有“南明抗清殉节王兴将军暨妻妾之墓”等字,墓后有一墓志。据《番禺县志》原墓碑题为“皇明虎贲将军县伯电辉王公偕同节元配张氏一品夫人暨十五庶夫人之墓”,此墓于1952年在海珠区南箕村高阳发现,时墓碑不存,墓穴中埋一大陶瓮,瓮口覆盖志石一方,内盛有骨灰和残金饰,还发现一墓志。1954年由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迁葬于越秀公园,现立志石为原件,墓碑是迁葬时所刻。
王兴(1615~1659),字电辉,原籍福建漳州,寄籍广东恩平东安蓝坑村。他于明末在恩平聚众起义,后拥护南明政权,被隆武帝授为副总兵,镇守阳江、阳春等地。后永历帝又授他为都督总兵官、虎贲将军,并加封为广宁伯。
明崇祯十七年(1644),清兵入侵中原,王兴在恩平横坡等地组织农民义军,队伍发展至数千人,声势浩大。清顺治五年,即明永历二年(1648),王兴迎永历帝移驻肇庆,受封为广、肇、会、宁、恩、阳总兵,领兵驻守恩、新、阳江等地,扩军屯粮,抗击清军。在陈子壮、陈邦彦、张家玉起兵抗清时,他也在恩平起兵响应。永历帝逃入广西,陈子壮等人败亡后,清平南王尚可喜人粤,派清将佟养甲多次劝降,王兴愤然拒绝,并击溃清军,牵制了广西追击永历帝的清军,但王兴孤军奋战,实际上以处在清兵的多面夹攻之下,被迫转移到新宁(今台山市)沿海一带,占领了广海,准备建立反清复明的永久基地。
这时王兴已晋升为左军大都督,清顺治五年(1648),尚可喜攻陷广州,王兴奋身请缨,誓要率兵夺回广州,于是被封为“虎贲将军”,率军转战电白、两阳、三水、顺德等地,准备扑攻广州,可惜孤军无援,无功而返,最后只得退回台山。
清顺治十一年(1654),王兴大力整治防御设施,挖壕筑垒。当地土人称王兴绰号“绣花针”,汶村城便叫“绣花针寨”。清顺治十一年(1654),清将尚可喜率兵3万围攻汶村,相持数月,结果尚可喜折兵万余而退。顺治十五年(1658),尚可喜乘台山饥荒之机,又以重兵10万围攻,从当年5月至竖年8月,被围达15个月。城中粮尽,将士罗掘俱穷,树皮草根食尽,但王兴部下将士仍坚贞不屈,奋抗清兵、真的是“振臂一呼,创病皆起”,虽处在山穷不尽、饿死者仍执戈缜目的绝境中,竟无一兵一卒叛逃者。后人评价王兴,誉之为“古之名将,不为过也”。尚可喜曾多次向王兴劝降,许以高官后爵,均遭严词拒绝。守城将士,几乎全部战死。是年中秋节后两天,尚可喜遣幕僚金隐君再去劝降,王兴接人,对金隐君道:“若自祖宗受约束为藩篱外臣,今280多年矣。贵国兵力,雪故主仇,感泣至再。虽然,兴岂为降将军耶?”于是以酒劝使者,慷慨说道:“兴死矣!兴毅魄不死,籍卿于冢前大书故明虎贲将军王某之墓足矣。”是夕,城破,王兴见大势已去,先命妻妾16人自缢,然后举火自焚,与妻妾同成灰烬,时年45岁。死事惨烈,古今罕见。
次日,清军陷城,亦为其忠烈所动,将王兴妻妾遗骸收葬于他生前自备的大棺内。后其弟尚文及孤子懋烈、懋熙等将17人遗灰迁葬于广州城南南箕村。王兴后人慎重,不敢为之立墓树碑,只立了个没字碑,直至300多年后,才被发现其墓葬的所在。现在王兴墓已移葬越秀山,与明“绍武君臣冢”葬在一起。
3、南明回教三忠坟
南明回教三忠坟位于解放北路清真先贤古墓东侧。为南明政权驻守广州的回族将领羽凤麒、撒之浮、马承祖3人衣冠冢。3墓并列在一起,坐北朝南,相互距离约3米。地面建筑为伊斯兰教传统的石棺形式,用水泥灰沙批荡。墓长1.98米、宽1.26米、通高1.31米。墓顶层为一平卧圆柱状,下为长方形棺室,分为二级逐步向外扩大。位于中间的一墓,立有一块红砂岩石碑,高1.24米、宽0.45米,上刻“回教三忠”4字隶书,无上下款,从碑石及文字看,应是清初建墓时的原碑。现墓似是后来重建的。1955年,曾由政府拨款重修。墓的北侧还建有一座三忠亭,绿釉琉璃瓦歇山顶,宽深约2.85米,装修简洁。
顺治七年(1650),平南王尚可喜等率兵征广州。南明镇守广州的四卫指挥使羽凤麒等率领将士奋起抗敌,与清军相持近两个月,终因粮尽援绝,寡不敌众。羽凤麒闻广州将陷,于双门底拱北楼自缢殉国,撒之浮、马承祖在抗击清军的战斗中身亡。后广州人为他们建衣冠冢以表其忠,称“回教三忠坟”。屈大均为守城牺牲的回民将领羽凤麒写的悼词中说:“国殇百万,于尔尊崇”,意思是百万死难者中,羽公您死得很崇高。
-全文完-
▷ 进入净莲飘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