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是何许人,出于什么目的,将生活在地球上的人按出生年代封“后”,如出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被封为“50后”,依次类推,便有了“60后”、“70后”、“80后”、“90后”。不知出生于2000年或以后的人们若干年后又被封为什么“后”,这个问题自然不用担心没人解决,到时肯定有人仅凭一个闪念轻易能给2000年或以后出生的人们命个名封个“后”,而且一准会通过网络雷倒一大片人,然后拿这一群人与“80后”或“90后”甚至“60后”、“70后”进行各种各样的比较,得出名目繁多的结论,再接下来各种媒体,包括党的喉舌无一例外地对这种称谓命名,比较项目、内容和结论加以引用报道宣传,一时间空气中充斥“后”。
这不近日媒体爆炒一“90后”女孩认为“白毛女应该嫁给黄世仁”,把“90后”推向媒体争相报道的风口浪尖,引起一阵阵热议,棒喝者有之,口诛笔伐者有之。这一“90后”大有“语不惊人誓不休”的惊世骇俗之举。人们不禁要问:“90后”有诸如此类的想法,难道“80后”、“70后”或“60后”、“50后”等就没有吗?只因“90后”出世的年代较晚,长大到现在不过20郎当岁,还是乳臭未干,胎毛未脱的一群人,刚在这个社会上毫不顾忌地发出一点声音,确实有点另类前卫,就被媒体以“90后”这个名称给罩住了,难逃被封“后”贴标签的命运,然世人的眼光都有一种惯性,“第一印象”的好坏在以后的日子里是难以消除,如今只因一“90后”女孩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被各种媒体宣传放大,“90后”这一代人留给世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咋地,以后他们该怎么“混”就成为一个不大不小的问题,不管他们在不在意,都要面对世人投向他们带有偏见的眼光。
敢于表达自己的心境,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敢于说真话而不瞻前顾后在意别人的看法其实是绝大多数正常人年幼纯真、年少轻狂时的共性,中国素有“童言无忌”和“初生牛犊不怕虎”等诸如此类的说法,所以通过简单地只凭出生年代来给不同的人群封个什么什么“后”其实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是古已有之,只不过现在用一种新式前卫的说法来加以概括和描叙,虽然这种说法新式前卫,很有网络语言的特点,但相较于“童言无忌”和“初生牛犊不怕虎”这种极具诗意充满生命力的传统表达方式就显得苍白无力,内容空洞,缺乏语言的生动性,扼杀语言运用的创造力,更容易导致以偏概全,一棍子打死一片的思想意识领域中的恶性事故。这绝不是危言耸听,就是前两三年的事,各种媒体上爆发所谓“70后”与“80后”之间唇枪舌剑极为无聊的论战,“70后”、“60后”甚至“50后”骂“80后”是跨掉的一代,而“80后”也不示弱,讥诮他们上一代、二代、三代的人是荒废的一代、落寞的一代、倒霉不得志的一代等等不一而足,一时间骂得热闹,论得各有道理,谁也不让谁,谁也不服谁,最后“80后”使出杀手锏大声疾呼辩解:如果说“80后”是垮掉的一代,那么“70后”、“60后”和“50后”脱不了干系,正是你们的荒废、落寞、倒霉不得志才使“80后”沦为垮掉的一代。呜呼,照这样计算,这本历史的帐要追溯到哪一朝哪一代?总不能把我们的祖先炎黄、轩辕氏拉出来吧?这一出喧嚣嘈杂的毫无意义的唾沫横飞的论战到如今还没结束,大有被演化成世人的一种潜意识形态,动不动就给人封“后”,上世纪90年代出生的人也难逃这种“厄运”。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仅以出生年代的不同来划分人群进而通过片面的现象来定义不同人群的性格特征太过简单粗暴,缺乏科学精神,极有可能使很多人找不到归属而彷徨苦恼,比如一个是1979年12月31日23点59分出生的人,你说他或她是属于“70后”呢,还是属于“80后”?仅一分钟只差就足以让他或她徘徊彷徨一辈子。思想行为的前卫与超越从来不是年轻人专利,而成熟老到目光远大睿智沉稳也不是青壮年、中年人和老年人固有的特点,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生活长河中总有因志同道合忽略彼此之间的年龄差别而产生思想火花被世人广为流传的佳话,心灵的共鸣从来不因年龄差别、出生年代的不同而受到束缚,甚至可以超越生与死的界限,打破物种之间的划分,穿越时空,阴阳之隔形同于无。庄子可以梦蝶悟出世间皆“物化”,诗仙李白可以举杯邀明月,梁山伯与祝英台可以人鬼情未了,贾宝玉可以和鱼儿、鸟儿、花儿互通心语……,等等不一而足,这一切都向世人展示: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人与时空之间的关系的最高境界是没有界限,也就是中国传统哲学所极力创导的“天人合一”。而现在有好事者唯恐天下不乱,将人分出“三六九”等还不算,又来一个层出不穷的封“后”伎俩,蒙蔽世人的眼睛,以至混淆视听,搅浑思路。也许初衷并不如此,但已产生的效果和后果是当初难以预料,可总有明白人应该早站出来呐喊一声:
别动不动就封“后”。
-全文完-
▷ 进入加一等于四十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