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英雄”项羽为何斗不过“痞子”刘邦军神

发表于-2009年11月15日 上午11:46评论-3条

楚霸王项羽是千百年来广大老百姓心目中的大英雄,他果敢无畏、智勇双全、有情有义、壮烈慷慨,在秦末反抗暴秦的斗争中立下不世之功;反观汉高祖刘邦天生无赖、心黑手狠、无情无义、不择手段。可是在灭秦以后争天下的楚汉战争中,楚霸王这位“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大英雄竟然斗不过“手无缚鸡之力”的“痞子”刘邦,落得个“身死东城为天下笑”的悲惨下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两千多年来有众多的仁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认真的分析解答,他们给出的答案究竟准确与否,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现在我就结合他们的意见谈谈自己的一点粗浅看法:

一、灭秦后的全国形势

(一)各路诸侯尊义帝为“共主”

由于秦的暴逆统治,广大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终于激起了以陈胜、吴广为首的“大泽乡起义”,掀开了秦末反秦斗争的序幕。之后,原六国贵族纷纷起兵,很快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反秦运动狂潮,秦朝统治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可惜此时带头举起义旗的陈胜、吴广被胜利形势冲昏了头脑,因狂妄轻敌而身死国灭。陈胜死后,为了适应反秦斗争的需要,项羽的叔叔项梁接受“智囊”范增的建议,为了利用楚国贵族在民众中的影响力以资号召,从民间找到原楚怀王的孙子重新立为楚怀王,并为其他各路义军将领所认同。此后,项梁于定陶战役中牺牲,楚怀王利用这一机会曾将兵权从项家夺过来授予宋义,企图摆脱项家控制实现自主,但随后又被项羽发动政变,杀宋义,夺回兵权,从此楚怀王一直被项羽所控制,成为各路义军名义上的统帅,直到秦朝灭亡后重封诸侯前,项羽又将楚怀王尊为“义帝”,成为全国名义上的“共主”,再现了东周时期诸侯割据,共尊周王的局面。

(二)项羽成为实力最强大的一路诸侯,被称为“霸王”

秦朝末年,项梁、项羽叔侄利用反秦星火已呈燎原之势的机会,在今苏州地区趁势起兵,之后又趁陈胜牺牲的机会拥立楚怀王,拥有了“挟天子令诸侯”的政治优势。项梁死后,项羽利用宋义领兵援赵,在风雨中停留四十余日军心咸怨的机会,果断发动政变,杀宋义夺回兵权,彻底粉碎了楚怀王拥兵自立的企图,将楚怀王又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重新掌握兵权后,项羽破釜沉舟,直趋邯郸,在巨鹿地区率楚军与秦军主力展开决战,一举击溃秦军并迫使秦军主力投降,从此威震诸侯,在军事实力上对其他各路将领也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彻底消灭秦国势力后,项羽挟自己军事优势之威,以“义帝”名义分封诸侯,被成为“楚霸王”。

(三)各路诸侯各霸一方,全国呈现军阀割据局面

灭秦战争结束后,项羽为了安置各路义军将领,以“义帝”名义重新分封诸侯,但由于在灭秦战争中有的将领功劳小却地盘大,有的将领功劳大却地盘小,为了搞好平衡,项羽对各路诸侯占据的地盘进行了调整,表面上各路将领已经各安其位、平安无事了,但由于一些将领自认在重封诸侯、调整地盘的过程中“吃了亏”,因此积极酝酿反抗楚国以保住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当时的全国形势是在平静的表象下暗藏着波涛汹涌的暗流,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全国性的战争又将马上展开。

二、楚汉战争前的战略态势及战争进程

(一)楚霸王项羽占据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以及山东南部和河南南部,拥兵四十万,可谓地盘大、兵力强,并有占据秦国故地关中平原的雍、塞、翟三国和占据今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地区的魏国以及占据今江西大部地区的九江国作为附庸和仆从,其势力在各诸侯中处于压倒性优势;另外,天下共主“义帝”处于其控制之中,在政治上也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巨大优势,占尽了天时、地利,似乎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汉王刘邦占据今汉中地区和四川、重庆一带,拥兵十万,其具有的成都平原虽号称“天府之国”,但偏处西隅,交通不便,生产力水平较低,总的来讲势小力弱,综合实力与项羽一方相比不啻有天壤之别。

齐、赵两国分别占据今河北东南部、山东北部齐国故地和河北西南部、山西东南部、河南东北部赵国故地,各自拥兵十余万,作为独立的反楚势力,并带头挑起反楚战争。另外,还有其他一些实力较小的诸侯,处于拥兵自保状态,不依附于任何一方。

(二)战争前期,项羽挟其绝对军事优势,打得反楚各方溃不成军,胜负天平明显倾向于项羽一方,但随着韩信第二战场的开辟、彭越在楚国后方往来游击,以及九江王英布的叛楚归汉,项羽一方缺乏能够独挡一面大将的弱点暴露无遗,项羽本人虽然勇猛,但双拳难敌四手,前后难以兼顾,形势逐渐发生对项羽不利的变化,直至刘邦一方的实力超越了项羽,最终取得楚汉战争的完全胜利,楚霸王项羽一世英雄,可惜落得自刎乌江的下场。

三、历代人物对“项败刘胜”的原因分析

(一)灭秦后,项羽分封诸侯,违背了天下统一的历史潮流;

(二)鸿门宴上放过刘邦,为自己留下隐患;

(三)项羽没后直接占领当时全国最有潜力的战略要地关中,反而被刘邦所利用;

(四)刘邦出生平民,懂得老百姓的想法,所以善于收买民心,而项羽刚好相反,是民心向背决定了“项败刘胜”的结果。

四、小可虽不才,但不敢苟同上述各方意见

(一)当时各路诸侯起兵是打着“反抗暴秦、恢复六国”的旗号,灭秦以后当然就要恢复六国,这是当时的政治形势决定的,况且反秦的各路诸侯中就有不少是六国贵族,如果拒绝恢复六国分封诸侯就势必再来一场消灭各路诸侯的战争,那样的话,楚国也就成了又一个暴秦,项羽马上就会成为各路诸侯群起而攻之的对象,这是项羽所不愿看到的。我们不能以今天的观点分析当时的形势,不能认为现在我们不愿国家分裂就想当然地以为当时的人们也希望国家统一,因为当时老百姓认同的国家是他们各自所处的诸侯国,而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中国,这就好像将来若干年后,全世界统一了,那时的人们不应该认为我们现在的人就一定希望自己的国家灭亡一样!

(二)历史上的鸿门宴故事发生在灭秦战争刚刚去的胜利之际,项羽和刘邦还是灭秦战争的盟友,他们还曾经约为兄弟,并不是你死我活的敌我关系,在当时这样的盟友还有很多,项羽怎么能在刚刚灭秦后就残杀自己的盟友加兄弟呢?如果就这样不问青红皂白的开杀戒,其他诸侯又会有什么反应?恐怕不会是对项羽有力的反应!同时,当时要杀刘邦的依据也不充分,难道仅仅因为刘邦平时贪财好色,而进入咸阳后却不近女色就能判定刘邦一定反叛?以此怀疑刘邦有异志是可以的,但以此为依据杀人却不能服人。况且当时各路诸侯都拥有重兵,都有反叛的嫌疑和可能,难道能通过鸿门宴的形式把他们都杀掉?我们不能因为事后刘邦灭了项羽就认为鸿门宴上项羽就该杀了刘邦,这就像等彩票开奖以后,我们再责怪自己当初没有买头等奖号码一样没有任何意义。事实上第一个站出来反楚的诸侯并不是刘邦,天下反楚的诸侯也不仅仅只有一个刘邦,那一路诸侯战略、战术高明都可能获得最后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既然不认为项羽应该或者能够在灭秦后的第一时间把各路诸侯全灭掉,又怎么能要求项羽事前单独灭掉刘邦呢?

(三)关中平原是当时全国的战略要地,具有巨大的战争潜力,谁占有这片地区将具有极大的战略优势,这种认识并不是我们今天才知道的,当时的各路诸侯心里就都跟明镜儿似的。否则,天下共主的楚怀王,也就是后来的“义帝”为何在灭秦战役结果尚未明晰的情况下,提出“先入关者王之”的伟大号召?其目的不就是用关中这块肥肉忽悠大家卖命么!如果关中地区在大家眼里没有吸引力,领导又何须发布此项号召呢!既如此,我们就没有理由怀疑作为最强大诸侯的项羽会完全渺视关中地区而轻易放弃。事实上,项羽为了占有关中地区也是煞费苦心,比如以汉中也属于关中地区的理由,用打擦边球的方式,将刘邦势力挤出关中主要地区,又安排原秦国的三位降将在关中称王。至于项羽为何安排三位秦国降将王于关中?我认为也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据历史记载这三位降将带数十万秦国子弟兵投降反秦联军,最后导致被全部坑杀,秦国父老对这三位恨之入骨。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由于在秦国故地没有群众基础,要想保住诸侯地位就必须依靠项羽的武力支持,也就必然会紧紧地团结在项羽周围,成为项羽的外围力量,这样就实现了项羽表面上遵循领导号召而暗中实图之的目的。至于为何不明着去直接占领,当然是出于政治考量的结果,不愿背上背信弃义不听领导招呼的恶名。说到以后刘邦最终占据关中成为项羽掘墓人的故事,那是刘邦武力夺取的,并非项羽主动放弃的结果。

(四)关于项羽出身贵族,不懂老百姓想法,不善于争取民心方面,本人认为项羽确实在这上面丢了分,比如他杀秦王子婴,火烧阿房宫,在敌占区大肆烧杀等,都是出于泄愤而报复,确实失去了不少民众的支持,但刘邦的做法就完全得民心么?至少他为了本集团甚至是本人的利益,主动挑起战争,使刚刚熄灭的战火重新燃起,导致大战之后迫切需要休养生息的老百姓再次流离失所,难道这样的做法就会得到民众的一致拥护?再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句话,本身并不错,但其是从长远和宏观上来讲的,具体到两个集团间的决死斗争,还得靠双方武力在战场上的较量才能最终决出胜负,正所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就是这个道理。因此得民心的一方也不一定就稳操胜券,否则历史上也就不会有那么多暴逆、腐败的势力得逞于一时了!

五、我对“项败刘胜”有自己的看法

既然上述各项分析都不是导致“项败刘胜”的关键原因,那么关键原因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刘邦本人已经说对了一半,据《史记?汉高祖本纪》记载,楚汉战争胜利的第二年,刘邦曾宴请各位功臣,期间与大臣们有一段对话,专门讨论“项败刘胜”的原因,汉高祖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夫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其中心思想就是刘邦团结了很多人才,并且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而项羽手下不仅缺乏各类人才,即使有也不会使用。

确实,刘邦手下真是人才济济,文有张良,武有韩信,后勤有萧何,都是当时超一流的人才。除以上汉初三杰外,尚有游击专家彭越、外交专家郦食其、特工专家陈平等也都算当时各自领域的一流人才,他们都从不同方面为刘邦最终战胜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可以说,当初势力弱小的刘邦得以取得最后的胜利,是各路人才群策群力、共同奋斗的结果。反观项羽一方,正如刘邦所言,只有一个范增算得上一流人才还得不到信用,最后弄得自己成了孤家寡人,形成孤胆英雄、包打天下的局面,焉能不败!

可现在的问题是,若照常理各路人才应该争着抢着去投靠势力强大的项羽而不是当时势力弱小的刘邦,况且刘邦对人不讲礼貌而项羽却恭敬有加,从表面上看无论怎么说各路人才都应该投项羽而弃刘邦,可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众多的人才最终选择了刘邦,这又是什么原因呢?汉高祖并没给出答案,这就是我认为刘邦对“项败刘胜”的原因只说对一半的理由。若要解释这个问题,我们还需要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认真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的就是各路人才最想要的是什么。项羽对知识分子恭敬有礼,对生病负伤者端汤喂药,当时人们往往被感动得掉泪,但时间一长还是弃他而去,这说明什么?说明项羽这一套收买人心的手法只能收效于一时,他所给与的东西并不是人们追求的核心目标,所以效果难以持久。那么什么才是人才所追求的核心目标呢?换句话说就是大家抛家舍业,冒着生命危险追随你是为的什么呢?难道就是要听两句客气话!就是要让人给端汤喂药!如果是那样他还不如回家去找自己老婆,估计怎么着也比项羽伺候的舒服。显然,大家图的不是这些惺惺作态的东西,而是建功立业的机会!所谓人才,就是在某个方面有专长的人,这样的人没有不想充分发挥自身专长,最大限度体现自身价值的,这也就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当中所讲的人类最高层次需求,各类人才在项羽集团中无法使自己的这种需求得到满足,也就无法安心工作,更激发不起工作热情,时间一久自然要另谋高就。而刘邦呢?虽然对人不太客气,甚至对知识分子还时不时来一些侮辱举动,但对有才华的人却能做到言听计从,使各类人才各尽其才,尽量为大家提供建功立业的机会,最终不仅做到了长留人才,而且将各类人才组合成强大的力量,最终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楚霸王项羽。

最后我想说的是这些道理难道项羽不懂么?我想项羽应该也明白,单凭几句客套话和假惺惺的扭捏作态是难以留住真正的人才为其所用的,但项羽依然我行我素,并未改变既定人才政策,反而听任己方人才流失和敌方人才集聚。我认为项羽这样做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其孤芳自赏,认为自己天下无敌,凭一己之力可以包打天下,因此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无疑项羽是当时一流的军事家,他二十余岁起兵,以其破釜沉舟的魄力,与秦军主力展开决战,并一战成名,威震诸侯,成为最大的实力派。在此后的楚汉战争前期也确实战必胜、攻必取、勇不可挡,但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是有限的,当刘邦集团改变策略,实行正面牵制,侧翼迂回的时候,项羽集团竟然没有一个可以代替他领兵出征,甚至镇守后方的方面大员,致使其顾此失彼,最终输掉了这场战争;另一个原因是嫉贤妒能,韩信曾经对刘邦讲:项羽属于匹夫之勇,他把用于封官的大印玩弄的磨损了棱角也舍不得授给有功之人,这不是明显的嫉贤妒能是什么!他对自己的才能颇为自负,不允许别人超过自己,越是有才华的人越给坐冷板凳,简直就是逼着有才华的人叛己投敌。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军事奇才韩信和特工大王陈平,这两人以前都是项羽的部下,但长期无用武之地,特别是韩信曾多次上书献计以求重用而不得,硬生生逼得以为盖世奇才叛逃出走,成为自己的大敌。

可以说,正是项羽孤芳自赏、嫉贤妒能的性格导致了他自己的悲剧,历史不是没有给过他机会,可惜大有希望的事业被他自己毁于一旦,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我真的希望现在各级各部门的各位领导都能从历史当中吸取经验教训,认识到“得人才者才能兴旺发达”的道理,广开才路,任人为贤,千万不要孤芳自赏、嫉贤妒能,在自己的事业上重蹈楚霸王的覆辙!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军神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云生云灭自在风点评:

项羽为何斗不过刘邦?作者从项羽的性格弱点上进行分析,嫉贤妒能、孤芳自赏的性格最终导致项羽的政治上的幼稚、军事上的被动,大好河山让与刘邦,以史为鉴,方能避免重蹈覆辙,这无疑具有现实意义。

文章评论共[3]个
云生云灭自在风-评论

问好作者,此文于2009-10-14 15:53 先发于博客,不能算首发文章了。at:2009年11月15日 中午12:43

军神-回复兄弟还上过鄙人博客,谢谢抬爱! at:2010年11月16日 下午5:54

殘↘埖飛-评论

欣赏佳作 问候朋友at:2009年11月16日 上午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