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一个不足千人的小小的村落,走尽唯一一条水南北贯通的水泥马路,发现这个小小村落可谓是半壁陈迹半壁新。这就是昌平区兴寿镇西新城村。
小村落有南北两个出入门户。北门户在京密引水渠畔。一座大桥成为小村与外面世界联系的通道;另一座小小的架在引水渠上的吊桥则给这个小小村落写出了古老的一笔。站在小吊桥上就可以看到青砖青瓦的双泉寺。
这寺庙有两眼井,庙东一口,庙西一口,对称分布。两眼井就叫双泉,因此这庙得名双泉寺。如今已经找到了东边的那口井,虽然井口已经面目全非,但是探身深遂的古井,仍然可以唤起人们连篇浮想。相信不久也会找到与之对称的那口。
据说双泉寺辽代始建,并且传说它是辽代皇室的家庙。寺院建筑结构紧凑稳重,坐北面南的正殿左右是对称的耳房,正殿对面是一屏影壁,影壁正正的挡住庙门,使寺院灵气收敛。东西厢房也很对称,里面是一尊尊保护神。寺院内两株千年侧柏让人心静淡然,恰到好处的体现了佛教文化的精髓。寺院外,门口两侧各有一口曾经翻花的水井,称双泉。
庙后有一座坍塌的“萧太后梳妆台”。这里说的萧太后就是《杨家将》里面杀伐决断的那位。这位萧燕燕当年不仅亲御戎车,挥麾三军,而且曾经辅佐了辽国两代君主,为辽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堪称历史俊杰。
这个梳妆台我已经见证,见证那个还没有修葺好的高高的青砖平台。 “萧太后梳妆台”上有两株货真价实的一级古树,与寺院内的两棵侧柏同龄,成为北京地区罕见的高大的古侧柏。在林业部门有专门注册。林业部门还出资修了树盘和围栏,受到了保护。
双泉寺周边沟缘坎边多酸枣树,据说以前这儿的酸枣树的刺儿都是带钩的。一次萧太后刚梳妆打扮好,从梳妆登台下来,酸枣树的刺儿刮坏了她的裙袍,很是不悦,便口气坚决的指着周围的酸枣树说:“以后你们的刺儿都要给我长直!”从此这里就再也见不到刺儿带钩的酸枣树了。虽然是传说,却让我们感到了这位叱咤风云的英杰的霸气。
双泉寺北不远处,有一座历史更加久远的东燕州城。这座古城墙饱经沧桑,残高2.5米,厚5米,据说是唐玄宗所建,已经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这个城是方的,边长一里地。墙体为夯筑,现在能看到的是南墙、东墙和西墙,北墙已经被挖掉了。
据说东燕州城的所有者是女真族,自古生息繁衍在东北的白山黑水地区,是满族的先祖,隋唐时期,因为败给了朝鲜半岛的高丽,就从东北内迁,归顺隋朝,并且也效忠后来的唐朝。
朝廷对他们比较照顾,曾经在幽州东南建立了驻地,但是他们是马上民族,又忠顺的按时进贡朝拜,所以唐朝政府在桃峪山前又给他们建立一座新城,这附近的两个村上苑和下苑,都是他们的花园和游猎场所。过去的游猎场如今已成为享誉盛名的“飞地画家村”。
所谓的城墙如今处处荒芜,荒草蔓生,它与当年东燕州城的主人及传说中在这里留下梳妆台的萧太后一并成为过往。
往事如云烟,战事越千年。当年策马横刀的游牧民族,如今留给人们的不过是广袤的北部中国厮杀混战,抢夺地盘的回想。
庙宇周边的大片杮子树不知经历了多少风雨的洗礼,树干上尽是斑驳,有的被雷劈裂,裂缝足以藏身,有的裂缝中又生出了新树并且已经长大,被裂缝抱得很紧;有的树洞沉积的尘埃已经再生植物,形成一干异种的新意;有的爬藤已经结结实实的嵌入树干,主体和附体一起生长,但不论什么样的磨砺,柿子树依然精神饱满的吸收天地之精华,努力捧出硕果累累。如今已经没有人可以说得清这些柿子树种自何代,生有几年了。
驻足西新城北半高地,这里的陈迹唤醒我们对民族团结的渴望,更让我们认识到名族团结需要所有人维护,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些都是我春天来双泉寺亲眼所见,那时寺庙在修葺中。虽然寺院里面一片狼藉,但正逢寺院周围大片的柿子树绽放新绿,这样的时节见证寺院的沧桑和真实的原貌可算是幸事。
为了看看完善了寺院,前不久我再次来到西新城村。这次我是从南门进入的。
麦辛路边有个界碑:西新城。一条笔直平坦的绿树成荫的水泥马路往北伸展,走不到百米就是私人企业的花园式工厂。工厂坐落马路两侧,路边都是人工培植的花草,西厂南侧职工宿舍的窗下是一个很长的规则的长方形观赏金鱼池,在厂区外围,好像专门供路人欣赏似的。继续北走,路西侧是大片大片的果树和庄稼,路东边一条曲径通入可以提供住宿和垂钓的鱼塘庄园。再走近200米就是一座高大的色彩斑斓的牌坊,牌坊两侧是青砖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径,小径边鲜花簇拥着几组圆石桌石凳,牌坊对面一座大墙屏上写着“携手共创城市化新农村”几个大字。大墙屏的北面是苹果园。果园斜对面不远处是一座娱乐场,娱乐场旁边有一个瓷砖包装的内部设施完好的公共卫生间。果园后面是几户农家。
不是谁想要深入大街小巷,而是那一条条随坡就弯的众多水泥小径诱我深入。每户院墙外哪怕是一小块土地也要种上自己喜欢的花草,还要种上一棵两棵的果树。农家院舍少见成排。每户几乎都是独立的野舍,各自门前都有小径一条只为一户独享。一条条小斜坡把院落与外面的世界联系起来。个体是独立的,整体却错落有致。这样依附地势建筑结构群的别致也许只有画家可以绘得。哪个站在自家门口不会有一种登高远眺的悠闲!哪个站在厅堂不会有一种此地独我的自鸣得意!
晨炊摇醒睡鸟,生活美满的人们内心是和鸟儿一样无忧无虑的。
这里,早早晚晚 人们享受着各种健身方式,或在马路边散步,或在游乐场健身,或在石桌前坐着聊天。
与众不同的村人则独自徜徉于村北,春季赏柿子树焕发的新绿,嗅老侧柏的芳香;秋季去观柿子叶慢慢变成紫红,望大柿子渐渐变成通红,看老侧柏的针叶到底怎样变化。
西新城,半壁陈迹半壁新的小小的村落,在时代气息中,农人不忘早闻天籁,晚送归阳.生活这般惬意着实令人向往。
-全文完-
▷ 进入睡入泥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