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山西洪洞县,有两个地方是不能不去的,一是苏三监狱,再一个就是大槐树。不知从何时,那个出生在山西大同的青年女子苏三的命运就时时牵动着许许多多渴望天理公道渴望人间真情渴望人人都能遇难呈祥的男男女女的心。
苏三,原名周玉姐。五岁时父母双亡,后被人拐卖至北京前门外草帽巷的怡春院,改姓为苏,因她在姐妹中排行第三,遂改名为苏三。苏三天生丽质,聪慧好学,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堪称花中之冠,惹得天下情种们趋之若鹜。而此时恰有一个从南京赴京参加春科考试的官宦公子王景隆,在名落孙山后因听琴而与苏三不期邂逅,双方一见钟情,坠入爱河,并立下海誓山盟。但不到一年,朝朝醉酒、夜夜笙歌的王景隆便床头金尽,被老鸨赶出朱门,流落街头。苏三痛苦之余,偷偷跑出怡春院,私赠银两让王公子回家好好读书,发奋上进,并誓言自己再不从人,等公子高中金榜再来赎他跳出火坑。但不幸的苏三却被无情的老鸨以1200两银子卖给了贩马的山西人沈洪。沈洪长期经商在外,其寂寞已久、孤灯苦守的妻子皮氏终于经不住岁月煎熬,不能再为“重利轻离别”的老公守身如玉,不但早已与邻家帅哥赵昂暗接连理,而且设计与赵昂合谋毒死了沈洪,然后嫁祸于苏三,并以一千两银子行贿知县得遂其愿。苏三被判死刑,禁于死牢之中。
苏三监狱并不只是为监禁苏三一人而专设的监狱,而是因其曾管押过这样一个闻名天下的传奇女子才被今人为发展旅游事业特别命名的。其实,当时的苏三监狱也与天下所有的监狱一样,不但是禁闭所谓的乱臣贼子、汪洋大盗之场所,也是无数冤假错案的集中诞生地,苏三既然来了,当然也跑不出既定的宿命。现在的苏三监狱,就位于洪洞县政府大楼西侧一个非常不起眼也很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按历代常规,县衙与监狱往往并生共存,相处一地,这样可以节约不少社会成本,也利于县太爷有事无事可以拿犯人解闷,因为只有这时,县太爷的威风才可以得以充分体现,在其一声“大刑侍候”的断喝严威之下,很少有办不成的冤案。怪不得苏三在起解太原的路上愤愤不平地大喊洪洞县里无好人了。
走进由两尊雄狮把关守卫的明代监狱大门,迎面矗立着的就是在鲜花簇拥下昂然挺立的身披素纱风衣的汉白玉苏三雕像。眼前的苏三依然面容姣好,风情万种,但穿越时空的目光中依然透射出一股悲愤、哀婉、无奈和某种热切的期待,也许这正是她勇敢地活下去的证明吧。
监狱的西南角是一排低矮的房子,门上方黑底金字匾额曰:苏三监狱。两边是黑底白字的对联,上写着:一生平冤,风流艳说佳公子;千年积弊,生死全凭老大人。走进雄厚窄小的监门,过厅,一条长长的甬道两边,有十二间狭窄、低矮、阴暗、潮湿,类似于狗窝或者是猪圈的监舍,坚固低矮、弯腰低头才能进入的牢门,缝隙狭小的伸不进一个拳头但窗棂却特别厚重方大象一块小豆腐似的窗户,没有任何阳光的照耀,让人觉得阴间的地狱也就是这个样子。可以想见,当苏三初进这里时,是怎样的一种痛苦和无奈。据说,在这不足四平方米的牢房内可以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混装着超出想象的犯人,至少四五个,最多时八九个人。犯人少时那是犯人的福气,犯人多时,只能人挤人背靠背地坐着苦度时光,无地可躺,无处可睡,直到把牢底坐穿或者死去。“蹲监”、“坐牢”之说,大约来源于此。
而犯人死去,是不能走正门的。在甬道的尽头,是一块不大的天井,天井的西侧青砖垒就的高墙下有一处砖券而成的小洞,象是景德镇烧制瓷器的窑口,上有黑底白字方形标示曰:死囚洞。这是犯人死后,彻底解脱永远告别监狱的地方。死囚洞外就是大街,在明代也许就是一片荒野,是狼群喜欢光顾和出没的最佳场所。犯人一旦死去,就从这里赤条条被塞出洞外,任凭风吹日晒,狼吃狗拉,当然也有家人或好心人前去收取。
死囚洞的右侧有一个依墙而建的由两根红柱撑起的半山亭,亭中檐下黑底匾额上刻有“狱神庙”三个镏金篆字,中间墙壁上有一个不大的正方形神龛,里面供俸祭祠的是监狱之神——中国刑法的创始人——舜时的皋陶和汉丞相萧何、曹参的神像。这里是供犯人们在放风时反省和诉冤的地方,也是犯人们惟一的一处可以自由放飞心灵的世界和空间。有罪的人可以在此祈求狱神的宽恕,以免死后再下十八层地狱;无罪的人可以在此向狱神倾诉,以求早日脱离苦海。这与《红楼梦》脂批中提到的“狱神庙茜雪慰宝玉”的情形有点相似。
甬道两边的壁檐和天井上方笼罩着一层密密的锈迹斑斑的铁丝织成的天网,网上系着无数一触即响的铜铃。是为防止犯人从空中逃走?还是为预防外人从空中劫狱?不得而知。不过,成语中的“天罗地网”却在这里得到了证实。
甬道的对面,是两间看守值班室。东面便是虎头牢,也叫死囚牢。牢门的上方居高临下刻有一青面獠牙、狰狞恐怖的动物头像,像是老虎头,但据说是龙的四子名叫狴犴,是监狱的象征。一般的犯人走到此处定会肝胆俱碎,梦魇不已的。
虎头牢的牢门更加低矮,不到一米半,是为了让那些不服刑法的死囚犯走到此地不得不低头弯腰,认罪服法的特制。而这里的牢门又有两道,第一道牢门朝右开,三米之外的第二道牢门却朝左开,一旦犯人逃跑时,往往会按习惯开门,这样就会越急越打不开,这样就会惊动看守。过去,唱京剧《苏三起解》时,扮演苏三的演员在做出牢门的动作时要在五步之内连续低两次头,弯两次腰,很多人不解,连一些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也不解。直到来到这里,才恍然大悟。
不但如此,虎头牢南边高大的狱墙也是经特殊处理的,不只是特别的高大险峻,号称“丈八墙”,而且为防止犯人从墙上打洞出逃,由方正厚重的青砖砌成的高墙中间是特意设计的夹心层,里面装满了流沙。这和古代有些王侯将相为防后人盗墓而采取的手段基本一致,所不同的是,坟墓中不但有流沙而且有乱石,可以轻而易举地把盗墓者砸死闷死在盗洞中。
终于来到了苏三被判死刑时的囚禁地,一个高大坚固的窑洞式死囚牢。与普通牢房不同的是,牢门在腰身开放,入深很浅,腰身大部分地方都不见阳光。牢房的砖砌墙壁更加厚实,在一米以上,窗棂用粗木制成,分为二层,用固若金汤和暗无天日来形容毫不过份。透过昏暗的光线,可以看到坐在土炕上的苏三,正用凄苦哀婉的眼神望着我们,那是对自己人生不幸命运的悲叹,还是对人生美好生活无限的渴望?还是在思念那个曾给他带来一丝幸福和安慰的王公子?苦尽总会甘来,九死总会一生。人生的转折仿佛就在眼前。
苏三囚牢的隔壁是一间更加阴暗、潮湿,没有窗户、没有土炕,终日不见一丝阳光的“黑牢”,这是那些没有了上诉机会,没有了生存希望,已被皇帝御笔亲批,只能坐以待毙,等待秋后问斩的犯人们的最后一站。值得庆幸的是,苏三还没有来得及走入此处,就已经走上了被解往太原复审的漫漫长路。此时,她不知内情,更不知是她的知音知己她的“三郎”为了她的解放而付出了多少心血和精力。她来到那棵著名的曾被无数移民后裔称为“老家”的大槐树下,在这条通往太原府的必经路旁,凄凄惨惨地吟唱着自己的心曲和哀求:“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未曾开言心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转,就说苏三把命断,来生作犬马我当报还。”
大槐树,这个曾经见证了成千成万华夏儿女被当时的明朝政府集中遣往陕西、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河北、安徽以及江南诸省让众多移民以及后人魂牵梦绕,纷纷前来寻根祭祖、报本溯源的神树,又一次见证了苏三的悲苦、绝望和新生。
很难想象,一个蒙受了重大莫名冤屈的女子在临刑之前会想些什么。与苏三境遇相同的元代窦娥在临刑前发了三桩誓愿,血溅长凌、夏日飞雪、大旱三年,样样得到实现。而不抱任何反案希望的苏三,只求一死,只求来生与王公子相随相伴,即使做只小狗小马,只要能身在王公子身边也心甘情愿。但事情往往出乎意料,往往会走向自己的反面。王景隆,这个当年的落魄公子,也还算是个男子汉。回家后,他幡然醒悟,发奋读书,二次进京应试,高中第八名进士,出任山西巡按,相当于现在的省监察厅长级的干部,但权力要比现在监察厅长的权力大。一次阅卷时得知苏三已犯死罪,就扮作商人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情后,即返回太原令火速押解苏三案全部人员到太原审理,经三堂会审,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最终伏法,贪官知县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皆大欢喜,实现了月老那句“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的美好祝愿。
事情来的突然,幸福来的突然,一切变化太快,让人来不及细细思考。难道苏三离开洪洞县后,真的会永远和苏三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吗?中国戏剧大团圆式的结局一次又一次地麻醉了中国人的神经,毕竟人们生活的太苦了,人们希望这种幸福的结局,也满足于这样的结局。如《西厢记》,原本是张生考中状元后,再也不理小崔,而另娶宰相之女,觉得那是一出荒唐复荒唐之举,一场游戏一场梦而已,这就是人生之残酷。而后来的戏剧把后面的全部拿掉,只演到《长亭送别》完事,给人留下一条光明的尾巴和一点仅存的希望。因此,关于王公子与苏三的故事就有了许多版本。
有人说,他们团聚后,不为官场所容。一个堂堂的省部级官员竟执意与一风尘女子和不良记录者结合,实在有伤官场风化,于是王被撤职,流放。
有人说,他们团聚后,聚少离多,中间又出了不少小插曲。王救了苏的命,苏终日生活在感激和幸福之中。王出于自我发展的考虑,不得不在官场中逢场作戏,少不得有了拈花惹草之事。更有被高官看中,将女儿许他,他不得已还得笑纳。苏三当然有点郁闷,但也不得不甘心做二奶。
有人说,他们团聚后,远走高飞。王、苏自知此事关系重大,与其让人说不是,让人家炒鱿鱼,不如自己一走了之。于是,他们结伴同行,远走江湖,消逝在历史的苍茫之中。
一代传奇,折射的是人间百态,但也有真意在其中,这也正是《苏三起解》和苏三的故事至今被国人甚至全世界喜欢京戏的人传唱流连的原因吧。
-全文完-
▷ 进入青青杨柳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