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一座地理位置优越,地形独特的城市,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素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称。我读初中时,就从毛泽东同志《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这著名的诗作里知道南京的。
南京风景名胜多,阅江楼就是游人的必游之地。我到南京后游览的第一个景点就是阅江楼。该楼位于南京城西北狮子山顶,濒临长江。楼高52米,共7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景区内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据史料记载,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下诏在狮子山顶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六百年来虽有两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终因种种原因未建成。直到公元2001年,阅江楼终于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有记无楼”的历史。
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两翼各以歇山顶层次递减,屋顶犬牙交错,高低起伏,跌宕多变,轮廊优美;屋面覆盖黄色琉璃瓦,并镶有绿色琉璃瓦缘边,色彩鲜丽;檐下斗拱彩绘各异,廊柱、门窗红中呈暗,更显古色古香。
说阅江楼是继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后的江南第四大名楼,一点也不过份。它内涵丰富,有许许多多历史文化积淀,留下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名人的足迹和作品。置身其中,六百多年的历史云烟仿佛从我眼前飘过。作为一个游人,我的脚步分不出是轻快?还是沉重?
在钟楼三层大厅正中,装饰着中国最大的景德镇巨幅瓷画郑和下西洋。画高十二点八米,宽八米,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色彩斑斓,气势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1405至1433年间郑和下西洋这段辉煌历史,其中有建造宝船、征服海洋、睦邻友好、传播文明、平等经贸、文化交流等图景。游人从这些画面可以想像郑和下西洋时的盛况。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走向开放的可贵尝试。消除海禁,七下西洋,推启了中国的开放之门,带来了永乐年间国际交往的大发展,促进了中外文化的双向交流和共同进步,开辟了中华民族从海上走向世界的新纪元。遗憾的是,其后,明王朝重申海禁,中国有限的开放被闭关锁国所代替,国力由盛而衰,最终山河破碎,气数悉尽。
钟楼三层大厅内有一条复制的郑和宝船和一个锈迹斑斑的巨大铁锚,这两件实物,生动具体地证明了南京是郑和下西洋主要造船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据介绍,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筹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1405——郑和下西洋》,开拍仪式就在南京阅江楼举行。纪念郑和下西洋,回望一个民族走向开放的艰辛路途,就是要从这样的历程中,获得一种历史结论,汲取一种精神力量,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之路。
在阅江楼内还可看到两匾:一是“治隆唐宋”匾。这是清朝康熙皇帝南下金陵时,对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的赞叹之词。另一个是“得水载舟”匾。最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满清与明朝打仗打了几十年,从锦州打到宁远,从关外打到关内,从中原打到江南,最后打下了明朝万里江山。清朝康熙皇帝题此匾时,想必对“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已深有所悟。但清王朝也因闭关锁国,终究逃脱不了覆灭的命运,这是康熙皇帝始料不及的吧?
有人说: 我们读历史,不是伤逝,也不是怀旧,而是唤回我们历史记忆的沉痛。历史是一个国家兴衰荣辱的忠实记载,也是一个政策执行成败的记录。诚实面对自己国家的历史,面对历史长河里的每一声呐喊与召唤,我们感到的岂止是它的变数与神奇?历史是验证真理的一面镜子,前车之鉴,后人之师,这历史的沉重岂为阅江楼所负载?
登上阅江楼顶层,凭栏远眺,浩瀚的长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豪气倍增。背江而望,阳光下的金陵是多么妩媚多娇。我在阅江楼似乎听到远方传来一声声深情的呼唤。这声音化成了滚滚春潮,久久在我的心头激荡!
-全文完-
▷ 进入一刀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