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很偶然的机会,我得到了一本署名“马克仁”的诗集《湿地》。闲来翻阅,她给我一种“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的美妙感觉。单是封面设计,便让我爱不释手。淡蓝的底色,象晴空一样承载着雅致的情绪,让躁动的心瞬间安静,归于平和。远处群山起伏,近边草长莺飞,湖水明净。淡蓝、碧绿、雪白这三种简单的色彩,让整个画面清爽、宁静、温和,看着这样的画面,心中仿佛悄悄地盛开着一株茉莉,淡雅又不失清香!
打开诗集,就象打开了一个春天,我看到的不仅有和煦的阳光、行走的风,还有争艳的百花,更多的是春天一步步走向夏天的繁荣、生机与希望。读完诗集,我深深地感受到诗人的多情、痴情、良知、正义、童心、沉稳……看到诗人的大气豪迈与细腻温和、率真耿直与机智风趣;看到了诗人理性与感性相融时的矛盾与张力,还有读万卷书的深厚底蕴与登高望远的思想指向。
《湿地》的语言新奇、大胆、独特,仿佛长着一双有力的翅膀,扇动诗人跳跃的思维作极致的扩张。“怀春的枝桠被风引诱/于季节的信封贴希望的邮花”(《邮寄给春天的信笺》)。“远山瘦成骨架”、“避让不及的河岸/肋骨被碾得生疼”、“阳台滴满叹息”(《冬的衣裳》)。“乍暖还寒的季节/不知是谁有如此魅力/怂恿你 无所畏惧/与幸福私奔”(《三月雨》)。“两岸结籽的片段/和杂草中的精彩情节”(《初夏的河道》)。“急骤的雨以乱箭的方式/踏热浪而来”(《与地理有关的叙述》)。“从七月滚烫的肩膀/翻身落马 瘦了花容”(《走进八月》)。“你踮起脚迟疑地回望/手里捏得皱巴巴的惆怅/被检票机狠狠咬了一口”(《你的远行 我的疼痛》)。“少了堤岸与夏汛的蜜月/疾风不再抒情/湖暗自消瘦”(《写在芦苇荡》)……这样的诗句,就象口味浓重的菜肴,强烈地刺激着我的味觉,在瞬间唤醒沉睡在内心深处的想象,和诗人一起飞翔!
《湿地》是一片绿得发光发亮的叶子,蕴含着旺盛的生命力。这片叶子,就是马良手中的画笔,一点一点地给我们描绘出整座森林。《疼痛的村庄》里低矮的《牛棚》,是耕耘者的家,看到了《稻田》里深深的《牛蹄印》,我仿佛看到了《春牧晚归》的老黄牛;仿佛看到了在故乡那片热土上勤劳一生的父老乡亲们,禁不住热泪盈眶。看着大片大片的《菜园子》里的《油菜花》、《南瓜花》;看着由青变黄的《柑枳果》;看着满山满坡的《桃花》,我忍不住在《荷塘随想》,想着《河汛》时节的《龙舟龙舟》,一刹那仿佛挺直了民族的脊梁,看到了田园风光的美好和贫瘠土地里长出的富裕,禁不住嘴角上扬,露出欣慰的笑容。紧握手中的《墨水瓶》、《木头枪》,听着从草尖的《露珠》上传来的《钓》起大鱼的喜悦《回声》,我仿佛回到了五彩缤纷的童年;仿佛坐在小桥上,看桥下的流水怎样地绕村庄进农家;仿佛就这样握紧了一生的幸福时光。守住《碾坊》、《风车》、《水车》、《水缸》,我们仿佛就守住了中国上下几千年的文明、进步与发展;守住了中国的特色、民族的魂灵。《湿地》里的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放大镜,让我从一朵花中看到春天;从一粒沙中看到大漠。《湿地》里的每一首诗,又都是一个凸透镜,让我窥斑见豹、一叶知秋。都说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可马克仁先生的才华,尤如深藏在煤山下的金子,遮挡不住自身的光芒。诗的魅力与力量均来自诗人的魅力与力量,整本诗集里,无不体现诗人贴近生活、亲近乡土的质朴情感;无不体现诗人以小见大的智慧眼光;无不体现诗人收放自如的写作技巧。
有人说写作分两种,一种是欲望写作,一种是灵魂叙事。在《湿地》里,我看到了诗人跟着灵魂自由飞翔,飞翔于山水天地间;飞翔于历史的濛濛烟雨中。《写在韶山》的《荷塘》边,我们看“青山在跑/稻田在跑/看伟人的胸中/装满青山碧水/红裙绿衫”。端坐于《故居》,我们仿佛也成了“中国巨型坐标上的那个小原点”。在《铜像》面前,“我们只有仰视/不敢比肩”,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伟大的力量与神圣。汇集在《毛家祠堂》,“谁会料到/这盆不起眼的火/会燎原中国/映红世界”。走进《滴水洞》,我才真正领略了“无洞世界别有洞天”的神秘与震撼。“憋足了劲”,《走近张谷英》,见证“一个人名在沧桑沉浮/繁衍成大大的地名”的骄傲。读《湿地》,让我们坐在家中游世界,《漂过湿地》,我们大喊一声《嘉陵江 我来了》,尽情释放逃离城市的烦闷和回归自然的喜悦。我们也可以《上山》去《南岳行》,看《忠烈祠》的“千秋忠烈魂”;再去《会仙桥》赴约,知道“原来和神仙的幽会/也是很暧昧的事”;在《半山亭》以“全新的视角/收藏别样的风景”;在《祝融峰》一览众山小,“脚下踩着/七十二峰的海拔”,那是何等的豪迈呀!《下山了》,我们一同“追赶夕阳”,这又是何等的飘逸悠闲。《湿地》是一位风趣又知识渊博的向导,我随着诗人的脚步,万水千山走遍,依旧流连忘返!
《湿地》让我看到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我会在春天的雨中/静静地等你”的所有诺言,“都会开出/最纯洁最温馨的一朵”,这样的诗句,象浪漫的种子,播撒在我的心田,慢慢抽穗开花。“即使我也张开翅膀/只能为你铺开远行的双轨/任你的机车 还能如往昔/轧断脆弱的肋骨/轰鸣在我心头”;“你玲珑的鞋钉/将闪亮的石板/清脆地叩响/犹如两把锤/敲打脆弱的心尖”,字字句句饱含深情与痴迷,读来异常感动与心颤。
掩卷回味,《湿地》的最后一辑《第三只眼睛》才是这本诗集的点睛之作,表现出诗人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操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五月逝去的日子》“让全世界的人都触摸/这个伟大民族的脊梁”;《无人认领的书包》,“灼痛我迷茫的双眼/钢筋如鞭/鞭笞着你我的心尖”;“车轮是一个巨大的休止符/沉闷地终结了/一个谨慎的音节/刚才还强有力的律动/戛然而止”,《殇》让我伤痛,在伤痛之后,更多的是沉思。汶川大地震,会让我们想到什么?诗人做出了正面回答:“从灾难中磨砺意志和胆识/吸取不可或缺的营养”;一次意外的车祸,又让我们看到了什么?“家中唯一的一根/顶梁柱倒了”,这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意外事故,终究成《殇》。诗人着眼社会的一些“小”,引领我们思考人类的“大”,在这一小一大间,我们多了一份责任,耳边敲响了警钟。在《第三只眼睛》中,有许多短小精悍的小诗,极富哲理。“没吃过桃子的人/不知它有颗赤子之心”(《桃》);“无论神坐多低/都会高过/跪拜者的头颅”(《叩拜》);“因为贪图豪华漂亮的宫殿/连自己的出路也给填没了”(《茧》)。这些小诗,是诗人在平凡的生活中结出的智慧之果,由理性和感性纠结而成。诗人通过普通的现象,深入浅出,剖析事物的本质,虽明白如话,却闪烁着哲理的光芒,象一粒火种,点亮了我的心空。
走过马克仁先生的《湿地》,仿佛走过千山万水,走过厚重的历史与文化;仿佛与诗人质朴的情感一起,走过许多阳春白雪的日子,最后回归于故乡那片散发着稻花芬芳、茂盛着生命和情感的土地!
-全文完-
▷ 进入雨茁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