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心系万古楼美知

发表于-2009年11月02日 晚上10:41评论-8条

“四川有个万古楼,半截插在天里头。”万古楼的巍峨与壮观由此可见。万古楼象楼不是楼,而是稳坐在海拔1000余米的老君山上的一座有名的山峰。我与万古楼很有缘,所以,它永远耸立在我心中。

我的外公外婆住在万古楼的附近。童年时,我多次模模糊糊走过亲戚,都是在父母或是哥哥去的。爬山涉水,翻过一座山,眼前又耸立一座山,经过一湾又一湾。徒步大半天崎岖不平的山路,才能到达目的地。那时,步行一趟,极为不易,很累,累得汗流浃背,累得气喘吁吁,可我就是很神往那块特殊的土地。因为一去,就可以受到老人的百般呵护,受到舅舅、四姨等长辈的热情接待。只要一到,他们就笑得合不拢嘴,不仅有板栗、核桃尽量吃用,还有他们自己用高粱杆熬制的甜得钻心的麻糖,端出一大碗,随便品味。回归时,他们还这样那样的装一大包,土特产任你选,有多大力气尽管使出来,真是空手出门,满载而归。在那饥饿的岁月,没有比这些更有吸引力的东西了。我们居住在坝区,虽然有肥田沃土,但人口稠密,人均占有少,每年分得的劳动果实,只能维持生命,要说一年四季吃饱饭,简直就是奢望。要说比经济,老家不敢与山上相比。所以,父母怀着孝敬与关心,几次邀请山上的亲戚搬下山居住,他们就是不愿意。

不知怎么回事,我们去那么多次老君,也从古楼脚下路过好多回,可就是没有留下攀登万古楼的童年记忆。我也多次向亲戚与家人提起过,想去爬万古楼,可舅舅说,那上面就是树,就是草,没有什么好看的;而哥哥们说,我们爬这么久的山,你还嫌不累呀,不好好休息,怎么回家呢?我想也是,小孩回家可以空手陪伴跟着就是了,可他们还有更重要更辛苦的事要做。记得那时候,坝区扩耕,砍伐了大片的森林,修房建屋时,木材奇缺。我们的两间新瓦房所用的木料,大多就是几个哥哥从老居山上,靠着两只肩膀扛回来的。更让我刻骨铭心的是大哥,为了实现修新房的梦想,因为采集木料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

那是30多年前的一个稻花飘香的季节。农历6月24日,是老大的忌日,一直是我和全家最伤心的日子。当时,我刚读小学,在稚嫩的心灵里种下了亲人离去的阴影。暑假我其他孩子一起玩耍,突然听见挂在家里木壁的喇叭在苍白的阳光中声嘶力竭地喊着,一遍又一遍。“长梯子悬崖,发现一具青年男尸,所背的洋芋洒遍山坡,还有一根杉树条。请附近社员同志们立即认领。

我们全家人一直怀疑,老大上山这么久了,怎么还没有回家呢?他从来都是头天去,最迟第二天就回,大多都是上午去,下午回,怎么回事。那时通信不畅,信息闭塞,没有电话,只有苦苦地等候。可没有想到,我们这次等到了这样的坏消息。要不是两个在山坡拔找地果儿的孩子发现,不知老大还要在陡坡里待多久。在两天前的下午他就离开了舅舅家,晚上在狂风暴雨里,摔下了悬崖。

大哥是一个勤劳忠厚的年轻人,出生于解放前夕。我们是儿童,可他就是家里的主劳力,是父母的得力助手。他为了后面几个老弟读好书,全力为父母分忧,起早摸黑,干了公活做私活,不辞辛劳,可谓呕心沥血,任劳任怨。他的死,让我们痛心,他的离去,让我们酸楚。

大哥本可以错过那场狂风暴雨的。他中午背着满满一筐洋芋,还装着外婆新做的干洋芋片和油炸的面团,肩上扛着一根干树条,在姨妹的陪同下,积极往回赶路。在经过我们河对面的姑婆家时,随便为姑婆家帮了农活。黄昏时,天突然变得阴沉起来。姑婆叫他不要走,可他坚持要赶回家,说还有很多事等着他做。姑婆想挽留他,可拉也拉不住,他叫姨妹留下,她却不愿意,也跟着老大走。

下了陡坡后,来到河边,河水很急,又没有桥,只好踩水过河。老大先把姨妹牵过河,再分成两次把木料与背篼整过河。这样耽误了不少时间。他们路过一户人家时,打起了雨点,老乡留他们过一夜,避避风雨。老大怕跟那老人家增加麻烦,便叫姨妹留下,自己冒着风雨独自赶路。吃力地登上一段长长的石梯后,就要沿悬崖边缓缓上行。天黑无月光,他被狂风卷下了悬崖。每次回老家,远远望见那白里透红的悬崖峭壁时,心里就隐隐作痛。我每次路过万古楼,就希望寻找到老大留下的深深脚印。

要不是师范毕业被分配到万古楼脚下的中心校,做了孩儿王,还不知什么时候才有机会亲近朝思暮想的万古楼。

八十年代初,我还不到20岁,就怀揣一张红头文件,激动而充满幻想地上了高山,带着一群十多岁的少年,快乐地学习与生活,健康地成长。为着学生写出亲身感受的作文,避免无病呻吟与胡编乱造,我选择了一个晴朗的秋日,带领着毕业班学生,兴致勃勃地攀登万古楼。踩着古老的青色石梯,有说有笑地上行。

每登上一级,目光就抬高一线,视野就望远一片,心情也就增加一分激动。登上顶峰,果然平坦如楼。上面长着软软的野草,爬累了,可以倒睡在草坪上。可极目远眺,蔚蓝的天空,重重叠叠的山峦,在金灿灿的阳光照耀下,华美如画,神奇似诗。我带领的那帮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地蹦跳起来。我象孙悟空进了花果山,第一次感受到做孩儿王的乐趣。

万古楼顶的平地上,还稀疏地生长着松树,松针铺满了脚下的土地,走起来干净柔和。在平地的中央,遗留着一口水池,水清见底。池子周边长着灯心草,翠绿一片。中心象一块美丽的翡翠,又象一块硕大的明镜,蓝色的天空映入怀抱。沿着池子四周漫步,发现了一些贴满地卷皮的断砖瓦砾。听家住附近的一位男生说,这里原有一座古庙,文化大革命时,被一伙造反派分子破坏殆尽,一尊尊栩栩如生的石像菩萨,一口响彻百里的大铜钟,还有一幅幅珍贵的石雕,一本本经书,不知去向。此时,有一种遗憾袭上心头。

再把半径扩大,沿平地的边缘走走,发现了一块墓地。我身边的一位姓倪的女生说,这里躺着的是她的大爷爷。她大爷爷是一位老红军,参加过川东游击队,红三十三军,翻雪山,过草地,打日本鬼子,南征北战,身上有二十多处伤疤,解放后被授予少将军衔,任军区副司令员。去年老革命在北京病逝后,本可以进八宝山革命公墓的,可他生前要求把他的骨灰送回老家,安放在万古楼顶,朝着北方,这样,他就能永永远远亲着家乡,看着秀丽的大好河山。我想,这就是老人的叶落归根,这就是远方的游子对故土的眷念吧。因为他自从迈出革命脚步的那天起,再没有回过家乡。我好奇地走近一看,被茅草包裹的土堆前树立了一块用当地的青冈石制成的小墓碑,上面只有一排醒目的黑字;红军战士倪xx之墓。没有看见详细的碑文。生前俭朴,死后简单。这就是那位身经百战,出生入死的革命前辈给我的深刻印象。

我看着墓碑,触景生情,马上召集全班同学面向金色的太阳集合,举办了一场特殊的演讲会,个个有感而发,把自己所见所闻所感与大家分享。

这次游览万古楼,我虽然是第一次,但对半数学生来讲,并不是首次,可他们都有收获。每篇作文也都写得很感人,有景有情,情景交融。

万古楼,我心中的山,心中的楼。我不知何时再能登高远眺,把更加美丽的景致揽于胸中。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美知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素依清颜点评:

心系万古楼,不但因为美丽的景致,更因有一段难忘的沉痛往事。那个稻花飘香的季节,挚爱的亲人魂断万古楼。重到旧地,往事历历在目,缅怀逝去的亲人。一段真实的经历,沉重的回忆。直至工作以后,更深刻地感受曾经发生在万古楼的故事,情感再一次升华。文字朴实无华,却处处感人。问候作者!

文章评论共[8]个
美知-评论

感谢编辑的点评与鼓励!at:2009年11月02日 晚上11:15

素依清颜-回复欣赏好文字,祝贺精华,问好朋友! at:2009年11月03日 早上8:51

美知-回复多谢朋友关注,致以良好的祝愿,问好! at:2009年11月03日 早上9:47

一泓清水-评论

文章写得不错,欣赏并问好了!at:2009年11月03日 早上8:51

美知-回复衷心感谢一泓清水编辑朋友的鼓励,问好! at:2009年11月03日 早上9:55

柯微-评论

祝贺又一篇好散文加为精华!at:2009年11月03日 上午10:14

美知-回复多谢柯微的阅读与关注,问好! at:2009年11月03日 上午10:19

美知-评论

古楼是我人生旅程中很重要的一站,以此小文纪念那段难忘的时光。at:2009年11月04日 中午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