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中考,升入高中,结束了九年义务教育,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关键人生。家长们不厌其烦地说着差不多意思的话,始终围绕着“名牌大学”,“未来”,“生活”,“工作”一些抽象抑或现实的字眼。感到反感的同时,却又不得不承认他们说的是大实话。
哪怕是在高一,也不得不为了分数,为了排名,为了月考而奋笔疾书;哪怕有那么一点不多的空闲,也不得不用在讨论物理,讨论化学,讨论数学的难题上;哪怕让自己完全沉浸于题海,从白天到夜晚,周而复始,折腾到死,到头来却还是发现自己离别人很远。内心的挫败感,就好像是有一种无形的力量,每一天都让你以不同的方式去体验撕心裂肺的苦楚。
我向来对这种生活深恶痛绝,但总是会有一些人,说着“又不是只有你一个人在受这种哭,其他人也一样,那些前一届的,更前一届的学生不都挺过来了!你们怎么不行!”一类的话,让我们满心不甘,却又无力反驳!
我知道,我知道,他们都挺过去了,但你们没注意到,他们是“挺”过去的!难道每一届的学生都需要用“挺”,抑或是用“熬”的方式去度过高中三年的学习么?
学习是指人通过一定的方式去认知和了解一些自己所未知的知识,就好像是充电,让自己去了解和掌握那些由先人发现的知识,挖掘源于血脉的美德,从而去充实自己,约束行为,培养人格,积淀内涵,摆脱原始的兽性和愚昧,使之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因为在不断补充自身精神世界的同时,会获得自我的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学习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
但是,在现在中国的社会,我们都可以感觉得到我们这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少会感到快乐,取而代之的却是古板,生硬,以及恐惧。这是特别悲哀的一件事——我们并不是快乐地去成为一个人,而是充满了痛苦地去成为一个人!
而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有一些人认为,物质条件的提高,使得现在的孩子们生活在一个优越的环境之中,变得娇生惯养,经不住学习的苦,受不住学习的累。认为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加强学生的挫折教育。
哼!简直是荒谬!是的,我承认,有一小部分的学生确实是如此,但仅仅因为一小部分人的行为,便把责任全推之于学生身上,显然是毫不负责,又充满了主观性和片面性的。没有深入去研究这个问题,探讨这个现象的本质,便草草作出结论,自以为一针见血,却是滑天下之大稽!既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又对社会大众造成一定程度的误导,有什么可值得称道!
我想,主要的原因并非在学生身上,而是国人对于学习的理解和对于学习的态度发生了扭曲。
在现在这个社会,大多数的人不再把学习看做是对先人知识和品德的传承,而是都把学习看做是一种为了能够找到工作的前提,也就是说,学习是为了找工作。
而如何在用人单位面前证明你学习过了呢?就需要文凭,大学文凭!
那么文凭从哪里来呢?当然是大学。
那么如何上大学呢?通过高考。
那么怎么才能通过高考呢?分数必须要高。
那么分数怎么才能高呢?苦读呗!
于是乎,形成了一个永远没有止点的恶性循环。
现在天天有人再叫“为学生减压”“为书包减压”,那都是没用的屁话!什么减压,只要高考指挥棒还在上面竖着,那么一切在其之下的小改小修,到头来都只会在各个学校的阳奉阴违中付之东流。
学校也不是不想给学生减压啊,老师们也累啊,曾有一个老师说:“他每天都为了给高三备课熬夜到3-4点,面部都熬起皱纹,进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但是,学校却不得不那么做,因为高考决定升学率,升学率决定了学校的知名度,学校的知名度又决定了来年的招生情况,而招生情况又决定着高考,看吧,又是一个看不到尽头的恶性循环。
中国的教育制度就是在这样一个又一个恶性循环的支撑之下屹立不倒,哪怕一些文人给了它再多的粉饰,也无法掩盖国人给它刷上的浓黑的油漆。
有人说,从1977年到2009年间,32年高考的应届生都是中国教育制度的试验品。我不敢苟同,却也不敢否认。
我们中国的教育制度确实需要大刀阔斧的改革。
首先是改变国人对于学习,对于教育的观念问题。
很庆幸的是,经过六十年的变化,国人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读书在这个社会成为国人心目中孩子唯一的出路。但,在某种程度上,变成了一种畸形的高度,亦或者说是对教育的观念产生了偏差。
大家对于孩子的学习,注重的不是孩子通过学习掌握了多少的知识,有哪些不足,而是过分地看重学习成绩,以分数来取决这个孩子的学习。这种观点是落后的。所谓考试,只是检测学生对这一阶段的学习的知识的掌握程度,通过考试的方式,来发现自己的不足,这就是考试的真正目的。而国人把考试上升到一种高度,就是用分数来决定这个人的优劣,用考试成绩来决定这个人未来的人生。
由此而引发的便是国人对成绩,对分数病态的追求,一定要高!要高!怎么高都不过分!以此为前提的基础下,学生成为这种病态追求的牺牲品,或者说是受害者。
现在很多人都在质疑为什么补习班如此盛行于世,为什么屡禁不止?我认为,一样事物存在于世就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补习班存在并盛行的根本原因在于国人对分数的变态追求,致使了他们不得不让孩子去参加物理的,化学的,英语的,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希望能够通过补习的方式来使他们的成绩得到提升。
这本身就是错误的观念,成绩不能代表一切,只能代表对某一阶段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国人却不那么想,对分数过分的锱铢必较,就像我妈长提在嘴边的一句老话“一分!差一分可能就上不了大学了!”,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在高考考523分和考524分其实是一样的,因为二者对高中三年知识的掌握程度是差不多的,但是可能就是因为这一分的差别,一个可能上了大学,另一个却可能名落孙山。
就是这样地过分关注于成绩,分数,导致了全国都陷入一种盲目的,狂热的,不甚理智却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追求中,所以,我们中国的学生是活在一种不快乐的甚至是压抑的学习氛围中的,学习反倒成为被动的事。
我同学曾和我说,我们现在的学生都在被分数奴役,我初觉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个人功利心作祟罢了,但后来才逐渐发觉每次考试过后,那种考砸后的感觉并不是为自己对知识点掌握不牢而懊悔,反倒是对那分数恐惧的要命。因为家长,老师,社会,学校重视分数,所以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下,学生也变得如此虚荣而功利,这并非个人现象,而是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说明了国人对待教育,对待分数的心态逐渐对学生们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造成了他们认为学习是为了考高分,而不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样的本末倒置。
之后便是最近热议的文理分科问题。
而我想要说的依旧是人们的观念问题。毫无疑问的,重理轻文已经形成一种社会趋势,理科的专业多,读理科的容易找工作,找到的工作工资高,这些观念已经深入人心。
太多太多的人把学习当做是为日后找工作的铺垫,而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所以,以一颗功利的心去看待学习,因为理科的专业多,因为读理科容易找到工作,便一味鼓吹理科的优势,理科的好处,把文科置于一个相对弱势的地位。
我觉得这是以主观的色彩去看待问题的。
其实,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是有其存在的理由的。
很多人说文科是那些理科读不下去的差生才去读的,文科是负责收容差生才存在的。不错,我承认有很大一部分人确实是因为跟不上高中理科的课程,才迫不得已选择文科的,但文科绝不是只为收容那些差生而存在的。它同样有其存在的意义,它同样向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优质人才。
文科的人用思想创造新的世界的蓝图,理科的人用双手实现新的世界的构造过程,而是缺一不可,并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
而国人过于注重利益,注重金钱,使得他们自己为自己戴上了一双有色眼镜去看待文科生。
有很多同学跟我说,他们都很喜欢文科的科目,但是他们的爸爸妈妈都希望他们去读理科,因为读理科有前途。
我就跟他们说,学习是自己的事,文科也好,理科也好,自己喜欢什么就去读什么,读书本来就是要读自己喜欢的,而不是被硬逼着去读那些自己不懂且不喜欢的。学习本来就是一个快乐的过程,为什么要为了那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功利去选择自己不喜欢的呢?走自己该走的路,才能走得最好,才能创造更多奇迹,才能有自己真正喜欢的惬意的明天。
还有一些人一直在呼吁文理不再分科!作为一个公民,我是欣赏的,这样做确实可以提高学生们的综合素质,使学生“长短腿”的现象大大减少。但我还是一个学生,一个身处高一水深火热的学生,我是极力抗拒这个提议的。单单分科过后的学习就有极大的压力,如果文理合并,那么我们学生所要面对的复习和学习压力将几何级地增加。况且有一些人,确实是文科或者理科成绩实在不好,在高考指挥棒一直横亘于我们头上的前提下,反倒会淹没更多的人才。
这个社会不全都是全才,同样的,社会也需要专才。
我们不得不去为了高考而奋斗,因为那是我们人生道路上的转折点。但我甚感奇怪的是,为了要用一场考试来决定自己的一生,这本就是不公平的。中国教育制度的有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一竿子打死一批人,始终用一次的检验就决定一切,这是不客观的。
我赞赏一种方式,就是通过修学分的方式来取代考试,在高中三年的学习阶段,除了几科必修之外,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科目修习,在学期末由老师进行综合评定,给予相对应的学分,到了高中三年末,通过自己累计的学分,再依据大学提出的标准,学生可以来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取代一次就决定一生的高考。这种方法虽然已有一些高中在实施,但在高考的前提不变的情况下,也只是成了奢华且不可触碰的摆设,亦或者说是披着修学分的外衣,实则却是依旧在月考,依旧在排名次,依旧在分重点班。
现在有些人大喊的教育改革,其内容始终不触及真正核心的问题,而只是一味的小修小补,不可否认的是,确实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却是治标不治本。如果,真的要想彻底改革我国的教育体制,那么首先要做的便是改变国人的分数观念和走入偏途的教育意识,别把考试上升到太高的高度,别把考试功利化。如果能做到这些,所谓的教育改革才是真正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我们中国是传承了五千年文明的大国,我们有着任何国家都无法与之相比的文化底蕴和积淀,我们的文化传承和教育方式本应领先于世界,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制度却依旧千疮百孔,依旧在不断的小修小补?我们中国的教育改革需要走一条新的路,而不是在沿着老路一直走,只会走到死胡同,只有走好我们该走的路,只有大刀阔斧的改革,才会让我们中国的教育体制生生不息。
-全文完-
▷ 进入黄益达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