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满建章。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身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里,朝朝染翰侍君王。” 贾至的这首《早朝大明宫》描绘了大明宫昔日的盛况,也吸引了我关注的目光。
9月24日,天气晴朗,早秋的雾霭使西安一片苍茫。在解放路吃过早餐后,决定前往大明宫一探究竟,便朝古城东北方向而去。
解放路上,行人熙来攘往。早秋的清凉加快了我的步伐,不知不觉,到了火车站。火车站人流如潮,转环城路,过尚德门,上北正大街。回头,只见古城墙上楼宇森森,古韵古香。
行人渐少,已经从北正大街右转入一条不知名的小巷。小巷的房屋有些破败,走在泥土路上,心理有些莫名的凄凉。偶尔驶过的车辆,卷起一条烟尘,更觉得荒凉起来。
渐渐地,大约已经来到郊外。一带红色围墙格外显眼,墙下立着一块黑色的大理石碑,上面写着:“大明宫右银台门遗址”,原来慕名已久的大明宫到了。
站在那块大理石碑前,我想起了大明宫的历史风云。这个建于贞观八年即公元634年的宫殿,原名永安宫,是李世民为太上皇李渊而修建的夏宫,也就是避暑用的宫殿,可是宫殿还未建成,太上皇李渊就在第二年的五月病死于大安宫。于是,在贞观九年正月改名为大明宫。
为什么叫做大明宫呢?据说,在修建的时候,挖出了一面光芒四射的铜镜。原来,这面铜镜就是著名的秦镜,它有一种奇异之处。若从对面来照镜子,里面则映出人的倒影;如果以手抚胸,就能照见体内的五脏六腑,影象十分清晰,纤毫毕现。更重要的是,它能照出臣下的忠奸,照出国运之兴衰,——这确实是一件辨真伪、明忠奸,诊国病、保江山的国宝。但是秦朝不久就灭亡了,于是唐太宗对群臣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为了纪念这次明镜之会,才改名为大明宫。
直到662年,唐高宗嫌太极宫地势低下,容易得风湿病,又大肆扩建大明宫,达到周长7628米,面积3.3平方公里,才算基本完成。据说,与北京的故宫相比,大约是北京故宫的4.5倍呢。于是,从唐高宗开始,它就是唐朝历代皇帝居住和处理朝政的地方,作为国家一切政令的中枢即国家最高统治的中心,长达233年。也在这里上演了殿试传胪的风光,武则天改朝换代的风云,韦皇后毒死中宗的残酷,唐玄宗捕杀上官婉儿、消灭太平公主的血腥,以及在安史之乱的阴云中仓皇出逃的狼狈,李白羞辱杨贵妃的傲气,以及黄巢“他年我若为皇帝”的春秋大梦等一幕幕波谲云诡血腥残忍的政治斗争和风云变幻啼笑皆非的历史活剧。
值得叹惋的是,这个举世闻名的唐长安城“三大内”——太极宫,大明宫,兴庆宫中,最为辉煌壮丽的建筑群,虽然是东方园林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重要场所,被誉为丝绸之路上的东方圣殿,在公元896年,却毁于兵火,再也不复存在了。
“一入侯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何况是皇宫?但是,新起的围墙并不高大,站在门外的小路边,遥望。只有几棵钻天的白杨在秋风中瑟瑟发抖,此外就是碧空里的白云缓缓流淌。我不甘心,又就着门缝朝里张望,只有厚厚的黄土静默无言和萋萋的芳草绵延无边。看来,大明宫的森森殿宇和参差楼台都已经化作了尘土,大明宫的辉煌庄严和风花雪月都已经化作了历史的云烟,飘进了历史的深处。
小路寂寞,艳阳当空。拉回思绪,稍作流连,再次走进活色生香的现实。
2009年10月21日
-全文完-
▷ 进入王先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