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走 近 新 河淮安野泉

发表于-2009年10月21日 上午10:34评论-2条

朋友,也许你很了解运河,因为她是淮安的母亲河。也许你很了解苏北灌溉总渠,因为她是淮河治理的杰出成果。但是你知道与这两条河流有着很多联系的新河吗?

新河,这条河由来已久,历史上有一定影响,可惜至今已鲜为人知了。

最近,我们为收集名镇资料,五下林集,走访了很多老人,因此而走近了新河。现在将了解到的新河的一些情况告诉你。

一、新河的历史

1、史料考评

《楚州水利史话》说:新河在温山河西,永济河东,过去称护城河,是嘉定太守应纯之所开。据《同治山阳县志》记载:“护城河起山、清交界文华寺,注入白马湖,康熙中开挑,分泄运河异涨。”

这是目前可见的对新河的渊源的有根据的说法。看起来好像矛盾,其实是一致的。

嘉定太守应纯之所开。嘉定有地名,指上海,但上海的嘉定从未有太守之说;古时嘉定在今四川乐山,显然那儿的太守也是不会到山阳来开护城河的。还有就是中国南宋皇帝宋宁宗赵扩的年号,由1208年至1224年,计17年。与宋嘉定有关的大事也有二,一是宋嘉定议和,元年(1208 年)四月,宋献韩侂胄、苏师旦首级至元帅府,金罢元帅府与宋和。二是元宋嘉定之战,元至元十一年至十二年(南宋咸淳十年至德祐元年,1274—1275年),在忽必烈灭宋之战中,元军攻破宋嘉定府(今四川乐山)的作战。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角度认定,都是在1194年黄河夺淮之后。当然,将几个嘉定理出,我们想,宋嘉定年间的可能性较大。黄河夺淮导致运河淤塞是由史书记载的。运河淤塞之后,尽管南宋处苟延残喘态,且没有漕运,但南北之间通行还是必须的。而新淤塞的运河清淤难度是大的,选择距运河西十里的地方开挖新河或利用老河疏浚拓宽后使用的可能性极大。由此,嘉定太守应纯之所开,应是嘉定年间的楚州太守所开。

循着这个思路查应纯之。应纯之(1175—1224年),字纯甫,嘉泰三年(1203)中进士。应纯之从“洪州新建主簿”这样一个地方小吏做起,一步步升迁到兵部侍郎、楚州太守兼京东经略按抚使,成为南宋邦畿重镇的军政大员。嘉定八年(1215),应纯之在朝廷公开“遴选能臣”时被委以楚州太守的重任。到任后应纯之发现,偌大的楚州几乎是一座空城。原来当地百姓不堪金兵的不时袭扰,很多都已背井离乡,南迁避乱去了,留下的也轻易不敢出门营生,致使耕田荒废、街市清冷。面对满目疮痍、百废待兴的局面,应纯之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亲自带领属员把一座破败的庙宇整修成儒学校舍,通过崇儒术、兴学校来安定民心;其次是增筑加固城墙,在各要害处设观察哨和烽火台,并加宽挖深护城河;三是针对楚州东北方向地势平坦,难以布防的特点,动员军民开凿“管家湖”,设置斗门水闸,使湖荡回还相连,变平地为天险。同时还于湖畔修建“水教亭”,利用“管家湖”教习舟师;四是督导各府县组建民团,忙时农耕,农闲则操兵习武,互为呼应抵抗小规模的金兵袭扰。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施,使楚州的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外逃的百姓也纷纷回迁。金兵多次想进攻楚州城,都因无懈可击而作罢。

当应纯之看到此时的金国在蒙古大军的步步进逼下疲于应付,并不得不把都城从中都(北京)迁到汴京(开封),版图只剩下黄河以南的一部分,靠着黄河天险苟延残喘时,多次向朝廷奏报,陈明敌我态势,认为收复中原的时机已经成熟,希望朝廷下决心北伐。但把持朝政的奸相史弥远却把开禧二年(1206)韩佗胄进行军事投机而发动的所谓北伐的失败,看成是不可重蹈的教训,坚决不同意应纯之的北伐之请。

当时的金国正如应纯之在给朝廷的奏报中分析的那样,在蒙古铁骑的强大压力下已几乎陷于绝境。为解决国用不足等困境,便想北面损失南面补,不断给宁宗施压,索要的“岁币”不断加码。即便如此,金国想南侵却难以逾越应纯之精心经营的楚州这道门户。于是金宣宗派密使收买恐吓胆小怕战的宰相史弥远,诬说应纯之在楚州经常向大金国挑衅,如果不把应纯之调离楚州,金国就要倾举国之兵与宋朝开战了。这样的空言恐吓居然真的吓住了史弥远,嘉定十六年(1223),史弥远假称应纯之驻防楚州有功,特升任为兵部侍郎兼东经略使,改镇东广。应纯之虽明知这次升迁是史党阴谋,但皇命难违,只好领旨上任。

一代抗金名将,最终战死于东广太守任上。应纯之英勇殉国使朝廷震动,为表彰他的忠勇,宋宁宗派特使为应纯之主持盛大的归葬仪式,因应纯之的脑袋已被残忍的金兵割去向金主标功,朝廷还特铸了一颗金头陪葬。

这是对应纯之的介绍。看了这段文字,新河既是护城河当然在“加宽挖深”之列。

之于《同治山阳县志》记载的“护城河起山、清交界文华寺,注入白马湖,康熙中开挑,分泄运河异涨。”文字,我想康熙中又一次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过,那开挑可能是疏浚、拓宽乃至改道。

石碑与传说

新河始于何时,通过老人回忆,将历史又推到了唐朝。这种说法的依据是石碑和传说。

原林集在现粮管所南侧,有一木桥架在新河上。新河尽管航道不宽,但两边的滩涂加航道大约二百米。林集镇,这座木桥成一竖,而河东河西是两横,这就构成了林集的“工”字形街道。镇政府(原林集区公所)在新河东,桥南的公路东侧。

在林集镇老街道原税务所南侧,原立一块石碑,那块石碑究竟立于何时,是何人所立,已没人说得上了。但对上面有“开元”字样,却都能记起。还有人记得,石碑四周雕有图案,开元圣旨诏敕这六个字是在上部横排着的,然后是四个竖排大字:易射(竹头下面一个射)土龙。两边还有对联,但内容已无法回忆,或者说因是篆字就没有认出过。就是这四个篆刻字和上面的六个字,目击者翟树生在孩提时也是向一位失业的私塾先生请教得知的。

传说,这块石碑是因新河堤下有一条土龙作怪而立。土龙每次作怪,不仅让河堤弯曲,还常常造成决口。每次决口,都给这块地方的人民带来灾难,人民企盼着朝廷治理。一次皇帝乘船经过这儿,当他在看风景时看到堤岸上跪满了人,皇帝不知何意,让人上岸打听。当他得知后原因后动了心。那时皇帝出巡,除了带几个大臣外,还要带术士。他让术士到岸上看看,找出解决的办法。术士看后向皇帝禀报,这儿的堤下有一条土龙,常常在作怪。每一次作怪都给这儿的人们带来灾难。术士向皇帝建议,让皇帝下道圣旨,将圣旨刻碑埋下,镇住土龙。然后用九百九十九根竹签,在一大水塘即土龙的要害处让九百九十九人一起插下。碑立、竹签插下的第二天,据说这个塘里的红的像血一样(这个塘在文革前一直在那儿没人敢动。具体地点就在现林集粮管所的北侧)。自此,这条土龙被治住了,这儿风调雨顺了。

开元(713年12月—741年12月),唐朝皇帝唐玄宗的年号,共计29年。开元年间,唐朝国力强盛,史称开元盛世。

也就是说,新河的历史至少在唐开元之前就已存在。

新河在唐朝开元之前存在,并不影响史料中的“嘉定太守应纯之所开”和“康熙中开挑”。因为河水是动态的,水冲泥沙,泥沙淤塞河道是正常的事,也许在嘉定太守改造城池时对其疏浚,到了康熙年间又一次疏浚罢了。这可从人们一种习惯说法来证。仍用新河作例。新河在建淮安翻水站时进行了深挖拓宽。由此,人们都会说,翻水站引河新河是1971年开的。这种说法应该说是很有代表性的,因为建翻水站时确实开了,但往往省去了早就存在的事实;新世纪,淮安翻水站又建了四站,而新河又重点作为四站的引河,于新世纪提高标准,这样,最近的很多资料又将新河的开挖时间说成是新世纪初开的。

至于河名,古运河叫里河,将这条河虽然官方开始开挖定名护城河,但老百姓却不管,他们认为这条河在里河后面开的,是新的,称作新河,一直延续至今。

二、新河的历史作用

五十年代以来的四十多年内,在淮安城南的大运河及苏北灌溉总渠上相继兴建了运东分水闸、运南节制闸、淮安船闸、运东船闸、淮安抽水一站、二站、运西水电站、运东水电站、淮安复线船闸、淮安抽水三站等二十多座水利建筑,用以调节控制运河和总渠水位。在不足两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建有如此密集的水利工程建筑物群,实属中国罕见,世界少有。

这是淮安翻水站的介绍。从这一介绍,你看到有新河吗?没有!其实,无论是历史上的漕运,还是淮安站从上个世纪的1973年建成时,可以说,新河都是发挥了作用。

从漕运的角度看,新河虽然现在只有从新河头到鸭州这一段,大约18公里,而在苏北灌溉总渠开挖之前,这条河是一直通到清江的大闸口的。大闸口,既与里运河相连,又位于现淮安市中心(原清江浦),这里即使在历史上也是繁华地带,有御码头等一批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标志性景点。向南,从新河头下白马湖港,船可以一直向南通行,到宝应的中港闸,或从白马湖进高宝湖直下扬州段运河。这在淮安到扬州其实就是另一条运河。可想当年这条河的作用非同小可。

当时的运河漕运,“一闸走一日,守闸如守鬼。” “三日不下一闸门,几时端可到山阳。” “运河十里分三闸,走北水奔河势狭,万艘昂昂拥不前,我愁度闸如度峡。”而从新河出发,向南入白马湖到宝应的中港闸,或从白马湖进高宝湖直下扬州段运河。也就是说,无论上南上北,运河堵塞,在新河上行驶要便捷得多。

之所以便捷,明清两朝的皇帝多从大闸口御码头上岸,很多可能再从大闸口转船南行向扬州。因为水上行船,不像陆上行车,拥挤了可以疏通。船的疏通是很难的。另外,当运河淤塞之后,因它在大闸口处是封闭的,黄河夺淮对其影响不大,便又会在运河没有疏浚通联之前,作为漕运的短期主航道。

当然,这里的地名更见漕运的痕迹。如果不是运输的要道,怎么会有这么多的码头。

三、新河边上的故事

1、林百万与胡家豆腐

2004年淮安从北京带回的清宫档案中,不仅记载了清乾隆皇帝在淮安平桥吃过平桥豆腐,还印证了民间的一个传说。

那是清乾隆七年(公元1742年),乾隆皇帝乘龙舟下扬州。他在途中上岸小憩。当地一位有名的大财主林百万为讨得他的欢心,特地用鲜鲫鱼脑子加鸡汤和豆腐一起烩制。结果把个皇帝吃得龙颜大悦,赞不绝口,说:此乃天下第一菜也!

皇帝古有“金口”之说。皇帝说好,自然就好,再加上这道菜本来就好,这“天下第一菜”也就随之被传扬出去了。

清时林集叫林码头,其实就是因林百万而来。当时的乾隆从大闸口转船,沿新河向南,林百万在林码头接驾。胡师傅就是现在平桥的厨师胡宝元等的祖上,他是林码头的名厨,做得一手好菜,尤以烩豆腐、溜肉圆、油爆大虾更为拿手。溜肉圆现在虽没人做了,但还有人能说上一二,而油爆大虾却已无人能知晓其做法了。那次,林百万为了招待好乾隆皇帝,特地让胡老师傅做胡家豆腐来招待皇上应该说是正常的。他为了博得皇上的欢心,又绞尽脑汁用了鲫鱼脑子。

新河虽然也是漕运和盐运的另一条通道,但应该是受官方控制的通道,对过往船只是有选择有控制的放行,一般的官船走船少的新河,其他船想走也是走不成的。另外,运河里船桅林立,而航道又窄小,官船特别是皇船,要排上多少里,即使有官船开路,收效也不像陆上那样明显,而现存的一条通道,从这儿走更是最佳方案。

再说,从平桥豆腐的传人来说,解放后有据可考的是胡金桂,他家在林集镇,一直在林集饭店,直到退休。他还有两个侄儿,一个胡宝元,虽然从祖上始就到平桥执厨,但祖居在林集是无可置疑的。另一个叫胡宝富,早年就被挖到工程团做厨师。

当然,平桥豆腐之名已无法更改,但不要忘记,平桥豆腐是林集的胡家豆腐,林百万就在林码头,是林码头这个地方定这个名的缘由。

2、地下交通站

林集地下交通站在党史里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因为它是新河区域在抗日战争中的辉煌。

林集交通站的建立,是因1941年1月的“皖南事迹”。事变之后,华中局按照中共中央命令,重建新四军军部于盐城,后根据战事需要,又于次年底将军部转移到淮南地区盱眙县黄花塘。军部、华中局首脑机关同一、二、三、四师的联系,其通道都必须经过被敌人封锁很严的运河线。

林集镇原是林集区的所在地。1939年10月,淮属特委决定淮安县工委分建运东和运西两个工委,又于次年的10月在林集建立抗日区民主政府。那时林集属淮宝县,下属十八个乡镇,地域包括现在的南闸、林集、三堡、白马湖和范集。

林集交通站与苏中区的宝应县张桥交通站以及原有的林集联络站、淮宝情报站互相配合,形成一个秘密交通网,于宝应、淮安之间的运河线两岸(尤其是西岸)的村镇开展活动,成为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与苏中、盐阜、淮南、淮北等根据地的交通纽带。

林集交通站全称为“华中局交通科驻淮北淮宝县(林集)转运站”,对外称“林集区交通站”,委派李萍为站长,王建高为副站长,成员有孙国喜(烈士)、陈长江、张万国、张兆卓、李有用等。交通站的任务是:一、送发文件、信件、报纸;二、护送干部和部队渡运河;三、配合惩除汉奸、特务。

“1944年6月1日,军区党委向各地发出了《开展夏季对敌全面攻势的决定》,要求全区军民积极行动起来,“运用各种力量,攻占日伪薄弱据点,给敌人以歼灭性的打击”。为了配合四分区反“清乡”斗争的最后胜利,也为了进一步发展车桥战役后苏中根据地的大好形势,粟裕同志对整个对敌攻势作了周密的考虑和安排,拟出了好几个作战方案。然而,由于形势的变化,进展比拟订计划还要快,粟裕同志原打算亲自指挥的夏季攻势,因突然接到华中局、军部的电报,而不得不有所改变。

“来电要求粟裕同志立即赶到盱眙的新铺去,商讨要事。区党委几位负责同志研究后,决定原战役计划不变,由副师长叶飞同志按既定方案部署战斗,粟裕同志翌日起程去新铺。当天,粟裕同志拟了一份回电,同时通知叶飞同志,负责指挥即将发起的新战役。

“从宝应出发去淮南军部,交通比过去方便多了。宝应以西是大运河与高宝湖,沿途有精干的警卫人员和秘密交通站的同志负责护送,只需越过这两道障碍(运河是日伪封锁线),即可顺利到达目的地。那年,粟裕同志走的就是那条经淮安再西渡运河,而后从林集奔新铺的路线。当时,林集地下交通站对沟通淮南、淮北、苏北、苏中几个战略区起过重要作用。那些年,我也在这条路线上走过几次。”

这段话是陈丕显同志的回忆录中的一段。

其实,当时的交通站最重要也最艰难的任务就是护送干部。当时有规定,一般情况下,干部过运河,都要随身带有华中局或军部介绍信。介绍信的左下角有个括号,括号里可填甲、乙、丙、丁字样,也有不填的。若填“甲”字,即高级干部,交通站必须与淮宝县独立团联系,调至少一个连部队护送……

一九四三年夏天,陈丕显同志带一个警卫连从军部开会结束回一师驻地。他到林集区,就派人到屠大桥王建高家与王联系渡河事宜。不一会儿,陈丕显同志也到了,王建高立即找来鹤涧乡四保保长周四(原是屠少甫的爪牙),叫他迅速找几条船。周四心中不满,嘴里叽叽咕咕,但又害怕交通站,勉强答应去找船。这一切被陈丕显同志看到了。他一边指着周四远去的背影,一边喊道:“王建高,王建高,这是什么,他刚才骂你,不愿找船,你把他找回来控制他!”这时,周四自知势头不对,过河躲起来了。当王建高和陈的一个警卫排长撑船赶到河东时,已找不到周四了。陈丕显指出,以后对这些人不能轻信,也不能轻饶……

一九四四年秋天,张爱萍同志从四师往三师路过林集区,淮宝县独立团二营周营长派一个连协助交通站护送。第一次从戴湾过河,交通站派孙国喜带路,其他通讯员配合。由于事先沿途联系不够,运东地区我武装部队夜间行动与执行护送任务的先头部队发生意外“遭遇”,双方开了火,渡河未成。这样,张爱萍等同志不得不在林集小憩三、五天……

这些,都是李萍、王建高的回忆。

交通站在林集区委及区中队的配合下,还完成过一项特殊任务:保护一批伤病员和首长家属的安全转移。

在所保护的这批人员中,有周恩来同志的婶母周八太太、堂弟周恩硕、弟媳陶四姑、侄儿周尔辉、周尔萃等人,他们都得到了妥善的安置和保护。

林集交通站人数不多,仅六七名同志,但这些同志忠实可靠,有较高的阶级觉悟,每次都能灵活机动地克服重重困难,出色地完成任务。日伪军派重兵驻扎在运河沿线,从宝应到淮阴就有大小据点21个,其中泾河、平桥两地还设有日军指挥部。运河里有十多只汽艇日夜巡逻。交通站针锋相对地与之进行斗争,利用来往盐商,以及亲朋、友邻、熟人等关系,以“良民”、“小贩”的身份出入伪军据点,掌握敌情动态,书写标语,散发传单;还利用敌伪之间的内部矛盾,争取敌占区部分镇、乡、保的伪职人员和地方开明士绅,为我方提供情报、掩护沟通运河东西两岸的联系等活动。在建站后的3年里,他们先后护送过张云逸、曾山、张爱萍、陈丕显、粟裕、管文蔚等党政军首长和重要人员,顺利地完成交通安全任务。同时,还配合区、乡政权建设,惩治了一批死心塌地为敌卖命的汉奸、特务,为民除害。由于他们的工作成绩突出,曾多次受到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领导同志的肯定和表扬。

1946年6月,国内自卫战争开始,新四军北撤,林集交通站完成了历史使命。

3、新河头战斗

原淮宝县抗日根据地是新四军四师主要驻地,1941年由罗炳辉率部建立,后由彭雪峰领军巩固,县政府建在白马湖西岔河(现属洪泽县),第一任县委书记张灿明(张爱萍将军哥哥),上世纪七十年代曾任南也门大使,在淮宝活动频繁的还有张爱萍、韦国清等。

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1646年初,新四军大部队领命北撤,当时保存实力的国民党敌顽势力猖狂反扑,淮宝沦陷。大批的地方干部遭到残酷的迫害,当时牺牲的有我方淮宝县委书记李绍武、县长邵伟光、副县长魏其虎等。为了坚持敌后保卫战,恢复后的淮宝县委决定重返根据地保卫抗战胜利果实。以代县长万立誉,副书记吴锡昌为代表的淮宝两委及部分地方干部共一百多人从运东安丰沿白马湖太平堆秘密返回淮宝。

1946年11月26日晚,这一部分人已经行至新河头,手头武器弹药很少,由于叛徒告密,敌顽常备第十旅淮安县大队集兵向新河头扑来,妄图一举吞没我军工干部一行,情况十分危急。幸好新河头、柏大庄一带原地方干部和老百姓觉悟高,支前勇敢,组织三十多条渔船和农船把军工干部们撤离堤岸进西草荡。为了保证整体转移,淮宝县委委员张鹏兴、徐明二人挺身而出,只带两名民兵骨干留下打阻击战,为3000多名干部群众安全转移赢得了时间,而留下的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张年30岁,徐年仅24岁,张徐二人后被当地百姓就地安葬,张为泗阳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其灵柩被家人迁往泗阳爱园,徐为安徽六安人,墓地一直在此。

四、新河沿线的重要标志建筑

1、淮安翻水站

位于新河北首,坐落在淮安古城南郊京杭大运河畔。江苏省这一江水北调第二梯级站,分一站、二站、三站、四站四座,及运南闸群,是苏北平原中部一个重要的水利枢纽工程。

这儿,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输水干线的节点,是淮河之水东流入海的控制点。这儿,上与湖相接,下与海相连,南与江相通,南北东西,四通八达;这儿,是水的调度站,5种不同水位的水,听从人意,东西南北任意调遣;这儿,水景观壮阔奇特,淮河文化、运河文化与现代治水理念在穿越时空的对白、交融……

2、镇湖闸

镇湖闸坐落在新河南头与白马湖交接处,是白马湖到新河之间的口门,有两个重要作用:一是对南水北调新河的输水起到节制、控制作用;二是镇湖闸周边地区低,白马湖地势高,镇湖闸起排涝作用。

3、新河头战斗纪念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上级号召征集革命战斗史集资料,万立誉、马健、赵矿、屠珍、花恒和等老干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1991年经淮安市(现楚州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倡议。淮安市委批准决定在白马湖畔新河岸边拨地一亩新建新河头战斗纪念地,修建徐明烈士墓,1994年春中共南闸镇委员会南闸镇人民政府修葺并扩建新河头战斗纪念碑及围栏,栽植松柏。

五、新河边的名镇——林集镇、南闸镇

1、古镇林集

林集镇,地处淮安(今楚州)之南,距淮城不足三十华里,东西长约十三华里,南北宽约十一华里,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温山河居中横贯南北,平林河,由西到东穿镇而过。东侧京杭大运河、西则新河。南边,与南闸镇接壤,北边,与三堡乡毗邻。如今,当你步入那个不起眼的古镇,踏上刻满沧桑的道路,触摸着回忆者热炽的面容,竟有穿越时光的错觉,似乎还能想见林百万在这儿为乾隆接驾的隆重,似乎还能依稀见闻当年的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林集镇的兴衰虽然与新河水运休戚与共。但该镇仍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距京沪高速不足20公里,离同三铁路不足18公里,328省道穿境而过;仍具有富足的土地资源优势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全镇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一直保持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虽然水路因苏北灌溉总渠的开挖而切断,但作为新河上的重镇,重要的商品集散地,运西的经济文化中心,仍然商贾云集,十分繁荣。

2、南闸镇

南闸镇位于江苏淮安楚州西南边缘,东倚京杭大运河与宝应县泾河镇隔水相望,东南与宝应山阳接壤,西南紧临白马湖,西与省属白马湖农场毗邻,北与林集交界,镇所在地新河头焦距楚州25公里。南闸因地处新河头南端白马湖边节制水闸而得名,建国初隶属林集区,1958年建南闸人民公社,1983年撤社改建南闸乡,2001年撤乡改建南闸镇。

南闸向来是楚州的农业大镇、水产大镇。上世纪七十年代、八十年代,连续多年被评为省级农业生产先进单位,从1993年起连续10年会战,共近千万土方工程进行低产田改造,建成2.3万亩稻田养殖田块,从而稳产、高产,又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先后被评为国家文明育农示范乡镇、江苏省稻田养殖科技示范园区、江苏省无公害生产基地、江苏省青虾养殖示范基地、青虾繁殖获江苏省星火科技奖。“一品香”优质大米、“白湖牌”系列水产品,经国家商标注册,已成为驰名畅销的绿色食品。

南闸启动的“关爱女孩工程”和人口控制工作作为经验向全市推广。精神文明建设成绩显著。“南闸民歌”得到乔羽、刘炽、黄白等著名艺术家的肯定和推介,央视、江苏卫视、上音网站等电视媒介予以专题采编播映,《光明日报》等17家省以上报刊予以专题报道,1000多首民歌资料面世,《百篇民歌散论》、《南闸民歌精选二百首》已公开出版,已被批为江苏省特色文化项目和民歌之乡,成为淮安一朵别具特色的群文之花。

通讯联系:江苏省淮安市健康东路8号温州花苑a1—505室陶洪仁邮编:223001

电话号码:0517—83751176 手机:13951267040 电子信箱:thr5919083@sina.com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淮安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心墨何处点评:

文章很厚重,从各个角度,细腻阐述新河的历史,经受过近代的战争,及现代新河的重要作用,每一段都有生动感人的故事。欣赏!

文章评论共[2]个
mianmian1984-评论

好。at:2009年10月21日 晚上7:16

余季有风-评论

有深度at:2009年10月22日 凌晨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