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辕 门 (散文)
金 矿
早年离我家三里路远有个两百多户人家的大姓村庄叫王辕门,这里现在居住还仍然比较集中,王氏门族世家人气很是旺盛。为什么叫“王辕门”?别看我靠近那里,对此典故却一直了解甚少。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民间文学普查时我就曾对它感过兴趣,想了解底细,只是当时在家高寿老者们多不识字,他们都说不出所以然,只听说王氏祖先是大户为了防盗安全,挖了庄园沟,进庄园口曾设有园门和吊桥,夜晚陌生人进不了庄。把“辕门”理解为“园门”,显然不可信也不可取,但我搜集不到其他可靠的资料,只能以此为据。
这次国家又号召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我还做着文化站长,这个任务还是落到我的头上。为了一些地名典故,我跑到宝应博物馆查询了《安宜县志》,因为我们这里与宝应邻近,早年的区划及民俗多附属于宝应。关于“王辕门”,县志上有记载,只是署名为宝应西北乡的一个大姓村落,没有详细史料。
在挖掘地方历史资料时我总是喜爱钻牛角尖,我想搞民间文化还得从民间入手,决定继续寻访他们家族中有文化的高寿老者,也许会出现转机。为这件事我是处处留心,见缝插针。没有想到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竟柳暗花明,得到了一个令我信服的传说资料。
这次是一位年近百岁的王老太太仙逝,我和他们家占点老亲,便去参加了这一在乡间算是特别隆重的葬礼。由于门族大,远亲近邻有好几百人,喜丧办得很热闹。这次治丧人中还有从台湾特地赶回的两位老者。他们是王氏门族在建国前就出道的人尖子。原从大陆去台湾军旅人士现在都很老了,他们特别珍惜落叶归根的情感,老太君治丧很是排场,大办五天,两位正好乘包机直达南京,很及时地赶了回来。
也许他们认为同我谈得来,在自由攀谈中,很快我们就投机了,这两位老夫子还真有点博学,对早年家乡的历史有较为亲密地研究。思维有点独到,听到他们的见解。算是为我解疑了王辕门之谜。
“王辕门”可不是“王圆门”,在那封建时代的乡野,王氏门族是远近知名的豪门望族,在官府中也有文武势力,一般地痞土匪都不敢欺负。提到“王辕门”,周围的杂姓氏族还会依傍王氏,对王氏顶礼膜拜,让王辕门人气大增更加紫气东来。
他们说不知哪朝哪代,有一帮外姓匪寇欺负了王姓,无辜杀害了王姓族长。王姓不服这口气,请在京城里王姓官员起奏皇上,皇上准奏,可以在王氏族地自设辕门,将一帮匪寇就地处决。这样“王辕门”之名就在远近传开,这样就把辕门的“辕”字有了依据,但还有点不太合情理。
我在翻阅某些历史志书时。看到关于“辕门”的解释确实有这种说法,那是午朝门外专门斩首罪人的地方,就像现在执行枪决罪犯的刑场。可能是用马车拖来绞架等刑具到一处荒野处置要犯罪人。此地的王辕门离京却特别遥远,这当年交通特别不便的年代,不可能是朝廷的辕门处地。一个王氏门族有权利私设辕门吗?也不太可能。我分析它可能是一个战地的遗址。
因为在一场战争中有叛徒、内奸、俘虏、败寇,那些历尽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心理平衡,要把那些死对头予以一一进行从重惩罚,要把那些想变天复辟的后患一一清除,于是就大开杀戒,就有可能就地设立辕门,绞架、屠刀、酷刑、血腥接踵而来。至于王辕门,我想可能是某个王朝的辕门或者说是某位胜者为王的辕门,可能不是某王姓门族设立的辕门。
说这个“王辕门”,我在反复琢磨推敲着,老人口传的史料我不想全盘推翻,因为他们把这种史料溯源当着是祖先的荣耀,连漂泊一辈子的海外游子到晚年还有这点精神寄托。历史已经久远的故事和不再重复的地方文化渊源可以算为一个小地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能够演绎和折射一个地方沧桑历史。至于它的价值何如则另作别论。再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没有记载的东西总会被后人所遗忘,更会出现以讹传讹的被动效果,我倒认为国家号召保护传承这些历史遗存,确实是件好事。尽管这些没有现得的经济利益和效益,没有多少现代文明的推广效果。
为了这“王辕门”也许我又是在钻牛角尖了,其实我也不想对它做定论的羁绊。只是随便谈谈而已,说实话,这么大的单姓村庄在眼下乡间不多见,它一定会有它一些很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这些家族的后代现在去翻翻古董确实很有必要,我倒愿意协助他们做好这项工作。
在目前恢复和修复地方历史遗存之时,浙江和福建沿海一些乡村的名望门族有人在修复或重建家族祠堂,以示荣宗耀祖,听说王辕门的王氏后代也要在庄口建一处气派的大圆门,曾派代表同我这乡野古董商量,将“辕门”演绎理解为“圆门”。我说也不反对,可以警示和教育后代团团圆圆、圆圆满满,这个创意确实也很美好。只是把老祖宗的“王辕门”的典故局限定位在“王圆门”了……。
赐教处: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闸文化站
邮箱:jinkuang2008@163.com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