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久很久没看到折枝了。看到有人折枝,心里当时痒痒的,又涩涩的。因为它让我想起二十多年前的事。
那是一九八五的冬天,我在大运河疏浚工程上已经一个多月未回家了。一个晚上,在我检查了所在乡的民工都休息了之后,忽然想起妻子,想起妻子一个人在家中肯定在盼望着我,肯定很寂寞。想着想着,竟然冲动起来了,偷偷地跑到外面,折下了农家门前盛开的梅花,长长的一根,满是雪白的悬挂的花朵。我当时想,就将其当作礼物送给我的远在百里之外的家中的妻子吧。殊不知, 我为此付出了二十块钱……
我是早饭后带着小外孙从这儿经过的那时,许许多多的人面对这十多棵桃树,面对每一株上那一串串、一团团的花竞相开放,流连忘返,有的看景,有的闻着花的气味,还有的拍照都很满足。
“孩子这些花开得好好的,你为什么要折它啊?”一位老人问站在假山上伸手准备折枝的男孩。
“……”孩子张了张嘴缩回了手红着脸低着头不好意思地从假山上跳下跑了。
据说宋代皇帝赵燕,在他十岁那年,课间之余,靠在栏杆上,看到柳条摇曳生姿便顺手折了一枝把玩。老师程颐看到了,说:“春天时节,正是万物生发的时候,不可无故摧折那会伤害天地和气的。”赵燕气得发抖,丢了柳条就回内宫去了。
虽然现代的孩子有小皇帝之说,但毕竟不是真皇帝,所以还是没有小皇帝那样的脾气。
我知道,孩子折下花枝并没有什么目的,他或许是觉得花儿美要折下与它亲近亲近,或许只是跟着成人学的,或许只是觉得好玩,一切都是无意识的,他们并不知道这个行为的本身给花给树带来的是伤害。
当这位老人又问其中一位正在为恋人折枝的男士为何要摘花枝时,“好花堪摘直须摘,莫等花落空折枝!”那位男士旁若无人地诵读诗句之后,居然还无礼地对老人说,“请不要多管闲事!”
我真后晦当时因“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作怪而没有帮他,如果当时给那个青年讲讲道理,或者……
中国古代有关折枝的典故、诗词很多。如古人在离别时流行灞桥相送,折枝杨柳,当作纪念。然后,挥手自辞去,孤蓬万里征。然后,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然后,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枝杨柳寄托了无限的眷恋。再如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的诗,更是将一少妇看见路边泛青的柳枝,就联想到丈夫,悔不该让丈夫远走他乡去求什么功名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
其实,“折枝”最早出现在《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中:“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其中“折枝”一词,历来各家注释各执一词,难成定论。多数认为“折枝”应解释为“按摩搔痒“,甚至还有人认为“折”应是“析”。
再说,“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本意是劝人要珍惜少年时光,珍惜眼前拥有,哪是怂恿折枝的呢?
在想到折枝是对花的生命,社会的劳动成果,人民的血汗,公共财政,人民的意愿……的损毁时,我又想起了当代危害更大的折枝——折树。当今除了对森林资源乱砍滥伐外,很多城市的绿化树因像人民公社时代农村的水利工程“书记调动,沟渠重弄”那样,损毁严重。一任是一任的主意,一届有一届的动作,甚至就在一个人手中,一些路段,也会出现一年一个树种的悲剧。他们的作为虽然不及当年的嬴政,当上皇帝后砍光了四川的山头把不可胜数的木材都运到咸阳建阿房宫的毁灭性的折枝,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时代不同了,像这样折枝,不是同样可怕吗?其实当代人一些所作所为,其对环境的破坏,对后代人的影响,恐怕都是古人望尘莫及的。
“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看花人”,古人的意思是,我们不仅要珍猎大自然恩赐的春光美色,更要营造一个人间春天。你说,这不正是当代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意境吗?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类孜孜以求的理想。构造和谐社会,实现 “春风又绿江南岸”,营造一个人间春天,我想说一句:请君勿要乱折枝!
-全文完-
▷ 进入淮安野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