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文人”这个词,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尤其是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在这个知识爆炸的年代,文人与非文人之间根本就划不清界线了。就以我亲自所见所闻为例:我从小在四川的乡下长大,农村里的好些老农民,根本是斗大的字都不认识两个,但是他们在吹牛的时候,为某一问题争得脸红经胀的时候,你看那唾沫横飞口若悬河的样子,哪里还像个文盲?简直是个文采裴然雄辩滔滔的辩论家!如果在把他们的话用书面语言整理一下,就是一篇很好的辩论文了;把他们任何一方的话单独整理的话,就是一篇见解独到的议论文了。
不扯远了,在我看来现在的文人是指文学造诣很深的人,而非有文化的人。一个人的文化高低往往取决于他受教育的程度;而文学造诣的深浅,却只能取于自身对文学的修养。所以有文化的人,不一定是文人。
我混迹网络几年,只对网络文学有点兴趣。也在文学网站上现一些很搞笑,很荒唐,很扯谈的现象,其中之一便是“假文人现象”。
我先解释一下这个“假文人现象”是什么意思:就是,有些人到大门敞开的文学网站上发了两篇文章。可能是散文,可能是小说,也有可能是诗;发两篇散文的,就说自己是散文家;发两篇小说的,就说自己是小说家;发两首现代诗的,就说自己是诗人。就好像我每天上下班,都要走十几分钟路,有时为了赶时间,可能还得跑上一阵,跑了两次,我就说自己是长跑运动员!这些“文人”偶尔有两篇文章被编辑例为推荐,就以为自己已经“得道成仙”了,不再是一般的散文家、一般的诗人了,而是“伟大的散文家”、“传奇的诗人”了。就好像哪天我上班又要迟到了,为了不罚钱,必须跑快一点,跑得快一点之后,我就说自己不再是一般的长跑运动员了,而是一位水平相当高的、世界级的长跑运动员!
可能有人要说:你是不是国家级的长跑运动员,到操场上跑两圈不就知道了吗?那如何分辩文人的真假呢?的确:“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运动员势力几可,一到场上,就一目了然了;而文人的势力几何,恐怕就不易说清楚了。“假文人”也正是利用这一点,装神弄鬼的。
要看一个人是不是好的运动员,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看他的比赛,金牌越多越有势力,作不了假。如何看一个人是不是真正的文人呢?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当然是直接阅读其文学作品。我前文已经说过,我认为文人是有很深文学造诣的人,文学造诣深的人,文章自然也就写得好了。倒过来说就是:文章写得好的,就可以称之为文人;但文章写得不好的,不一定都是“假文人”,因为他根本没说自己是文人,不是文人也可以写文章;但“假文人”文章一定写得不好,因为“假文人”根本就不懂文学,何谈文章能写好呢?
要分辩一篇文章的好坏优劣,其实也并非难事。要考验一篇文章的优劣。最可靠的试金石当然是时间。古人的经典之作已经有时间为我们鉴定过了;今人的呢,可以看看是否经得起一读再读。文章的好坏优劣,永远只有四种情形:
一:有些文章不管怎么读、不管读多少遍,始终觉得那么新鲜、那么美。就我而言,“朝辞白帝彩云间”和“花落知多少”,我读了十几年,几百遍,却并未读厌。
二:有些文章初读不易入境,但若静下心来多读、细读,你会发现它是越来越有味,而且越读越想读。如:我高中时读过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初读没啥感觉,但后来却不断重读,直到现在,也常常细读。
三:有些文章初读还行,但多读两次,就觉得没啥意思了。
四:有些文章根本不值一读,别说多读,读一遍也如同坐牢般难受,宁可不读。这些文章要么内容肤浅低俗;要么文字夹杂不清,总之很倒味口。
上述四种情形,我认为能达到第一、第二种的,便是文人了;第三、四种的,就谈不上文人了,但有些人就喜欢“打肿脸充胖子”。这些“打肿脸充胖子”的人,就是“假文人”了。
在这个娱乐横行的年代,“假文人”往往比真文人火,但那火是虚火。“假文人”文章虽然写得不怎么样,但他们的其它手段却甚为高明。有些“假文人”喜欢谩骂名人,谩骂名人有两个好处:其一,名人本身就是一个很好的形象代言人,其二,通过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贬低名人,那才更能显示自己的“伟大”。有些“假文人”喜欢“脱光衣服满街跑”,以此来引起别人的注意,其结果是有人骂他疯子,有人赞他大胆,总之他能成为争论的交点。有些“假文人”又喜欢借助于当今发达的传媒......总之“假文人”为了“混”成文人,真的是不折手段、花样百出。
我曾戏说过某个靠广告炒作出名的“假文人”:
才不在高,有名就行;
文不在好,广告就灵。
斯在文室,何求德馨。
“大师”来指路,黔首随后行。
黔首无主见,人云我赤云。
可以搞特权,结帮亲。
无批评之刺耳,唯赞扬之谐音。
前有“吹鼓手”,后有“马屁精”。
逝水云:掩耳盗铃。
-全文完-
▷ 进入逝水无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