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杂文《曹操向罗贯中说no》,和吴导看法相近,罗贯中由于偏爱诸葛亮,把曹操和周瑜写差了。曹操其实才是最有才华和做出贡献最大的三国人物,他立志统一分裂的中国,当时群雄太多,中国太乱,他挟天子令诸侯是万不得已的,当时的封建统治讲究世袭,认为只有皇帝的儿子、孙子才能当皇帝,放在当今就是独裁,曹公不那样做能聚集天下志士平乱吗?当时昏庸无能的皇帝,本来就该能者居之,可偏偏有小气之人不服曹操。
任其皇帝代代相传,传到3岁都可以上朝,清朝的覆灭,就是封建独裁统治的历史教训。
曹操为后来统一中国立下汗马功劳,历史怎能否决呢?他以博大的胸襟,爱才惜才,赤脚见许攸的故事至今成为美谈;为留住关云长不惜损兵折将,最终眼巴巴目送之远去。
关羽后来在华容道放走曹操,何等感人,有情有义,才是大丈夫所为!说曹操是枭雄,刘备何尝不是枭雄,孙权何尝不是枭雄,不顾生灵涂炭,长期招兵买马发动战争,使民不聊生,痛苦不堪。刘备假仁假义,一把鼻涕一把眼泪,把关羽和张飞骗了,关羽是愚忠,如果当初接受曹操诚恳挽留,帮助曹操统一中国,结束三国长年战乱,何尝不是好事?有句话是知时务者为俊杰,可关羽就是小肚鸡肠,曹操连吕布都杀掉,为何要留关羽?曹操是真正能识人用人,因而曹营内大将上千,像夏侯兄弟,徐晃,许诸,庞德,张辽,乐进,文聘等等,谁不是万夫不当之勇?关羽兵败麦城是必然的,伯乐识千里马,遗憾千里马不识伯乐也。
虽然曹操驾驭武将颇有艺术,但是对文才的驾驭,却不如刘备。原因是曹操的文才高过刘备,自认过人。杨修持才放狂,自是找死;他屡破曹计,对曹构成羞辱,有损曹公威望,故而死有余辜。每次进行重大军事前曹操都要聚集谋士商议,自己能做出决策。而刘备完全依赖诸葛亮,几乎所有重大决策都是诸葛亮决定的,诸葛亮一死,蜀国完蛋。
张飞力大无脑,完全被刘备利用,像他这种人,结局注定是可悲的。刘备被曹操追杀,逃命时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不顾,别想对兄弟有多好!在关羽放走曹操之后,孔明要斩杀关羽,在众将跪求下,刘备出于私心,保下关羽,原因有三:一因关羽是万夫莫敌,还有利用价值;二因关羽仁义,在将领和士兵之中威望颇高;三因刘备杀义弟,必落骂名,让赵云、张飞等人心寒,以后军心难稳。
刘备走投无路,孙权好心把荆州借给刘备,后来刘备占为己有,可见刘备失去大义,被眼泪欺骗的不过只是关张诸葛罢了,注定蜀国难成大气。
刘备称帝之后,还让年数已高的诸葛亮远征,结果一败涂地,赵云也为他战斗到七老八十,足见刘备用人之失败。最后让扶不上墙的阿斗称帝,注定蜀国必将灭亡。
所以说罗贯中塑造几个英雄,从桃园结义就开始了,刘关张是英雄,其他人就黯然失色。他以三国为大环境,大背景,刻画刘备一方的英雄人物,实际和历史背道而驰,导致单刀赴会的错误,实际单刀赴会的是鲁肃,而非关云长。鲁肃文武双全,独到关羽帐下讨要荆州,声色俱厉,毫不畏惧关云长和两厢刀斧手。而且赤壁之战,最先提出联合抗曹的也是鲁肃,当是孙权犹豫不决,害怕引狼入室,就是鲁肃力劝之下,促成孙刘联合。罗贯中却用诸葛亮取代了鲁肃之功劳,可见罗贯中之偏颇。
吴宇森:凭良心讲,罗贯中在一些细节方面写的非常精彩的,但是我觉得,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它并不是一个那么好的小说,它有一个强迫性。比如说讲到曹操,他把曹操编的很低,编的很蠢,曹操居然可以相信爱将拿回来是一个假信,就相信那封信给他的爱将给杀了,这是第一蠢的;第二蠢的就是,黄盖的苦肉计,有一个人投降,他会相信他,就是让他的穿进来。这个不是显得曹操更蠢嘛,所以我在戏里面也会用苦肉计,因为我不要把曹操看的太蠢。那罗贯中这样子的话,罗贯中一厢情愿,他把所有好东西都给了诸葛亮,比如说本来这个扇子是周瑜的,不是诸葛亮的,而且给了周瑜。
吴宇森在电影《赤壁》里面以周瑜为亮点,虽然主观艺术成份较多,但是一改罗氏风格,让人赏心悦目。不敢苟同的是,曹操统一江南的宏图大志,却被戏谑为:争抢女人发动战争。这是整部戏最失败之处,让人大跌眼镜。曹操是丞相,握有重权,统治着中国半壁江山,难道大半个中国没有一个美女?为了小乔领着80万雄兵打到江南,那些将领和士兵都是白痴吗?
我想:跟着曹操长途跋涉、征战天下的部将,目标只有一个:结束三权对立,统一中国!
而孙权和刘备不过想兼并更多土地罢了,导致孙刘之间自相残杀,最终消失在中国版图上。这就是所谓的“小家子气”!
-全文完-
▷ 进入西山隐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