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不乏英雄,其中民间流传最广的有两位:一位是在景阳冈赤手空拳打死吊睛白额虎的武松。《水浒传》第二十三回里写道:那一阵风过处,只听得乱树背后扑地一声响,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来。武松见了,大叫一声:“阿呀!”从青石上跳将下来,左手紧紧揪住顶花皮,偷出右手来,提起铁锤般大小拳头,尽平生之力,只顾打。打到五七十拳,那大虫眼里、口里、鼻子里、耳朵里,都迸出鲜血来。
另一位是在长坂坡单枪匹马于万人阵中取敌首级的赵子龙。《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里记载:却说曹操在景山顶上望见一将,急问左右是谁。云大声应曰:“吾乃常山赵子龙也!”乃拔青釭剑乱砍,力战四将,手起处,衣甲平过,血如涌泉,所到之处,威不可当。操曰:“真乃虎将也!”
每每读到这些文字,英雄风采不觉跃然纸上。其实关于这两位英雄的故事除了小说,民间还改编成了评书、相声、戏曲等多种题材。尽管两位英雄所处时代不同,前后相差几百年,且面对的对手也不一样,前者是猛虎,后者是敌人。但人们总是喜欢把他们连在一起,是因为有一点他们是相同的,那就是面对强敌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精神。后人之所以钟爱这两位英雄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各自这段具有传奇色彩的经历,而这段经历最精彩也是最让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那一声大喊。那喊声既是心虚,又是壮胆,既喊出了威严,喊出了气势,喊出了力量,且喊得淋漓尽致、惊天动地、荡气回肠。以至于后人回想起这两英雄的故事时,其它细节都不甚详细,唯独那一声大喊记忆犹新。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之所以能够成此威名与这一声大喊是分不开地。
其实,历史上一喊成名的英雄远不只这两人。西楚霸王项羽在乌江边上手起大刀,一声大喊砍下了自己的脑袋,宁死也不肯过江东。林冲在风雪交加的山神庙偷听得陆谦等小人的奸计,怒火冲天,手舞长枪,大喝一声:“奸贼哪里走?”一扫往日的屈辱,终于当了一回英雄。常遇春摔军久攻不下采石矶,于是独驾小舟,长枪挥舞,大喝一声,飞身跃上悬崖,直捣元军老巢。史可法坚守扬州,面对清军威逼利诱,拒不投降,破城之日,史屹立城头,大喊一声:“吾乃史阁部也!”遂从容就死。而最精彩的莫过于《三国演义》中张翼德大闹长板桥那一幕:张飞独自单枪匹马,立于长板桥,怒向曹操大军,连喊三声:“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喊声未绝,曹将夏侯杰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操便回马而走”。可见这一喊是何等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慑人心魂。
这样的英雄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更是层出不穷:谭嗣同临刑之前仰天长啸:“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江姐慷慨就义之时高呼:“中国共[chan*]党万岁!”黄继光一边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敌人的枪眼,一边大喊:“同志们冲啊!”……
纵观这些耳熟能详的英雄,发现他们似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临危之时喜欢大喊。大喊仿佛成了英雄成名的标志。可见当英雄也不是那么难,只要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大喊一声,就有可能就会成为英雄,受到万人敬仰,甚至名垂千古。
如此简单的投入竟能获得巨大的回报,想必人人皆可做英雄。但古往今来真正成为英雄的人却少之又少。而且恰恰有些人在关键时刻错失良机,宁愿做狗熊也不愿做英雄,该出手时不出手,该大喊时不大喊,甘愿选择沉默、逃避。如5.12大地震中都江堰市光亚学校教师范美忠,在地震发生那一刻,本可以成为英雄,只要大喊一声“同学们趴下”或者“快跑”即可,但他却弃学生不顾第一个跑出教室,成为千夫所指,被网友取名“范跑跑”。还有在火车上、公交车上,经常有人看到坏人作案,本可以大喊一声“住手”从而受到众人称赞,但其却熟视无睹,三缄其口。甚至有人在英雄的解救下摆脱了困境,需要其站出来澄清事实时,竟然不知所踪。看来英雄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得到的,那一声大喊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它需要充分的勇气,足够的胆量,更需要不计后果。而在背后支撑的是潜埋在人内心的正义感、责任心和侠义心肠。如果说一个人的内心缺乏正义感,对社会没有丝毫责任心,那是不大可能成为英雄的,对于那些自私、胆小、奸诈之徒就更不可能在危难时刻有什么豪言壮语或惊人之举,所以注定一辈子成不了英雄。因此说自古英雄多磨难,多寂寞。
如果说乱世出英雄,英雄是逼出来的。其实和平年代也不乏英雄。在1998年抗洪抢险、2003年抗击非典、2008年抗击冰灾、5.12抗击汶川地震等数不清的危难时刻,我们都能听到一个振奋的声音:“共[chan*]党员跟我上!”所以说英雄与时代无关,与金钱无关,与身份无关,英雄只在乎人心。
任何一部历史是一部英雄的历史,英雄们的那一声声豪言壮语贯穿了整个历史长河,无论低沉的还是激昂的,本能的还是自发的,都承载了深刻的民族精神和历史使命,值得我们今人珍惜和继承。
中国目前处于和平年代,正在建设和谐社会,虽然已经远离了战争的硝烟,但还存在许多不和谐的地方,这就需要我们在身处危难之际或路遇不平之时,人人都能挺身而起,大喊一声,多喊出几个英雄来,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一些,太平一些。
-全文完-
▷ 进入一盏心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