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走进一方“净土”雷艺

发表于-2009年10月09日 中午12:26评论-2条

今天是我三十二岁的生日,也是传统的中秋佳节,我该去哪里?该怎么度过这个属于自己的“日子”才觉得富有“意义”?喜欢“热闹”的人往往会置办酒席,宴请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或邀邀约约出门旅行,而我偏偏不喜欢“热闹”和“应酬”,何况在短短一天时间里,旅行也显得太“仓促”。娘家不能去,母亲与姐姐他们开的“农家乐”赶上国庆长假的旅游旺季,正忙得“热火朝天”,我此时回去如果不“帮忙”就会“添乱”。家里呆着也烦闷,婆婆在烧饭,老公要守店,儿子得做作业,普通的生日跟平常没什么两样,我当然不能兴师动众小题大做。难道我只能躺在床上“蒙头”大睡,或是“呆呆”望着天花板?平日喜爱的绘画、写作、上网之事只能在店里“进行”,而我更不想到店里去,因为一旦有顾客光临,便会“破坏”这份闲情逸致。去“逛街”吧,大街小巷人来人往,“物欲”横流;去“拜访”朋友吧,平日里又没有互相往来的“密友”。难道我就真的无处可去?想想都一个多月没“动笔”了,不如去“采集”一些写作“素材”吧,转念间就想到了古素。 

前几天古素打电话给我,问我什么时候有空,他想请我和师傅师母到他的出租屋去作客。那天我很忙,就说改天去“拜访”他。古素是我的师弟,他是斯里兰卡人,是我在美术协会认识的一位朋友介绍加入我们这个武术队的。记得有一次我们组织一起到合川的双龙湖和来滩去玩,那次活动由师傅带队,老李负责开车,一行共十一人,由于只有七座的金碑车超载,我们只得从老路“绕”着走,路程比高速路“远”了一半多。车载着欢声笑语一路颠簸,随行的儿子吃了晕车药,枕在我的腿上进入了“梦乡”。王姐坐在我的前面,是司机旁边“自加”的一个小木凳,师傅和老宁坐在司机后一排,依次是刘姐和师母,我后面是田姐,江师兄和古素坐在最后一“自设”的长凳上。大家敞开嗓门说说笑笑,古素也打开了话匣子。跟古素说话得用普通话,我们故意操着夹生的“川普”,把话说得特别搞笑,车里充满了愉快的欢声笑语。 

我们喜欢拿古素“开玩笑”,二十四岁的古素是一个显得有些腼腆的“大男孩”,他是斯里兰卡国家保送的留学生,在西师学雕塑专业已经五年了。记得他第一次跟我们一起去爬缙云山,走到半路,有人见他是“老外”,又会说中文,就一路跟他交谈,还开玩笑说要在附近村里给他找“小芳”。古素不知道“小芳”是什么意思,在我们的解释下,才知道“小芳”代表一个年轻漂亮的女孩。古素说他要找的“小芳”不是在一天之内去寻找,而是要花很多年的时间。古素个子不高,不到一米七,长得像印度人,皮肤黝黑,眼睛特别大,下巴留着一小撮胡子,是个“帅小伙”。在大学校园里,到处成双结对恋爱成“风”,他的周围也不乏漂亮女生,他却没有一个“实质性”的女朋友。我们说他在老家一定有女朋友,他却不承认。我们开玩笑叫他别回去了,干脆就留在这边做中国的女婿,他也不回答只是腼腆地一笑了之。 

那段时间古素一边忙着写毕业论文,一边夜以继日为五月底的展览准备雕塑作品。毕业论文不过才七千多字,他就写了近一个月。很多同学都在网上搜集资料七拼八凑,而他却是凭着自己的深思熟虑而写,写完后还要将中文翻译成英文和斯里兰卡的本国语言。他力求每科成绩要达到九十分以上,每次需要展览的雕塑作品原本只做一件,他就要求自己做两件。古素做什么事都非常认真,包括早上跟师傅学艺。因为是初学,很多动作显得有些生硬、笨拙,他却老老实实在那里一遍又一遍地练,一点儿也不“含糊”。就算是出去玩,也记挂着他的学业,随身包里还带着几本书。当大家七嘴八舌说累了,喧闹声才“偃旗息鼓”,在大家昏昏欲睡时,他就从包里拿出书来翻阅。

后来念完了本科,古素面临着两种“选择”,要么回国去,要么申请奖学金,再自费读研三年。那天在回来的路上,古素告诉我说他在老家其实有一个女朋友,书信往来已整整五年。尽管五年没回家早已思乡心切,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留下来。有一次他跟同寝室的一个非洲“黑学生”发生了口角,被对方打了一记耳光,因为当时突然间“懵”了没反应过来,居然没还手。后来他越想越觉得“憋气”,就想去报复。那段时间他带着情绪狠狠地练功,一门心思就想着复仇的计划。师傅知道了很担心,百般劝说也无法说服他,就叫我去劝说。我发了很多短信给古素,他才打消了这个念头,接着他就搬出了宿舍,自己租了房子。前些日子他告诉我说他的出租屋经过艺术加工,大大改变了模样,希望我们能够去参观。其实每个人都可能会有“不计后果”与人“一争长短”的时候,但不是人人都能达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境界。只有忘掉过去的“不愉快”,才能轻轻松松向前“迈步”。

给古素发过短信,我便踱出了家门。古素的出租屋坐落在“南新”大学附近的“大竹”村,是一民用住宅区,环境幽雅,绿树葱茏。步入他的房间,感觉非常干净、整洁,两室一卫一厨一阳台,一间作画室,一间作卧室。画室“杂”而不乱,调色板上残留着各色颜料;画布上那些抽象的图形有着斑斓的色彩,如一个个绮丽的梦幻;墙角边随意摆放的雕塑作品形态各异、栩栩如生。退出画室,门对面就是卧室,靠窗边的写字台上有电视,有笔记本电脑;床边的书柜里除了陈列的书,还摆设着不少希奇古怪的小玩意儿,有些是古素自己手工制作的; 墙上那些大大小小的画框 ,大多是他的油画作品;惟有地板经过精心处理过,那是古素的杰作:整个进门的通道 、卧室和画室,原来的水泥地面已用彩色油漆“精心”粉刷过,整个板块呈深绿色,间杂着群青色或大红色的各式图案与花纹,在灯光的照射下泛着各色“光芒”。这就是古素的“艺术宝殿”,对于他超常的“想象”和“创意”,我不由得啧啧称赞。

古素对于我的造访显得非常开心,他告诉我自从二十九号那天跟师傅他们“聚会”过后,他就一直很“郁闷”,放假以后更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连门儿都不想出。他说他再也不想参加“聚会”,也不想去跟师傅学练拳了,他觉得自己跟师傅之间越来越难以“协调”和“沟通”。那天是师傅他们参加国庆庆典表演的第二天,他们为了庆祝国庆及中秋又组织了一次“会餐”。头天的“表演”我没参加,那天的“聚会”我也没去,时间对于我来说实在太宝贵,我既不想为表演消耗过多的精力,也不想为常有的“聚餐”而浪费时间。近来,这样的“聚会”越来越多了,师傅他们自退休以后,就常常邀约着去爬山,或在一起吃饭,吃完饭不是打麻将就是斗地主。虽然我们那个自由组合的团队如同一个大家庭一般“亲热喧腾”,但是对于我和古素来说却是极度的“无聊”。 

每次“聚会”师傅都会通知我和古素去参加,在这个群体当中,师傅那几个最小的徒弟因为在上学,一般都不会通知他们。由于古素是“外国人”,身在异国他乡,见到师傅师母就像见到了自己的父母亲一样。师傅的儿子远在北京,他们待古素也如同自己的亲生儿子一般,喜爱就更是体现在行动上,每次“聚餐”都要叫上古素,吃饭时不停往他碗里夹菜。古素信奉的是伊斯兰教,不吃猪肉,对猪肉以外的其它食物也不一定喜欢。而师傅只顾着想让古素多吃点,就把很多他认为“好吃”的食物放在古素的碗中。古素往往由不得自己选择,面对碗中盛得满满的“美食”,吃也不是,不吃也不是。表面上他显得非常沉静、乖巧,甚至“来着不拒”,师傅一见古素的碗里稍有“空闲”,又赶忙添加。刚吃完饭,又是水果不断往古素的手里塞,仿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他对古素的关爱。很多次“聚餐”后,古素都会“闹肚子”。

每次教古素练拳的时候,师傅看他如此“年轻力壮”,就叫他一直不停地练,说这样才能把“耐力”练出来。对于古素来说,练武术只是他的业余爱好,起到强身健体的作用就行了,他不想为业余爱好耗费过多的精力而影响自己的学业。人的时间有限,精力有限,不能事事“周全”。所以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两相比较“择”其“重”。他告诉我说在他们国家,父母长辈或老师都不会如此,自己喜欢什么就“选择”什么,能学到什么程度就到什么程度,绝不勉强“施压”。其实这也体现了我们国家传统教育的一种“狭隘”,对于自己的孩子,从小就过多地关注“衣食住行”,集千般“宠爱”于一身,只要自己认为是好的、对的,就不管孩子心里愿不愿意,喜不喜欢,硬要强加“注入”,结果往往导致孩子变得没有“主见”,随波逐流生活在盲目的“追捧”中。在学习方面更是过高地“期望”,严密地“监督”导致了“趣味”的丧失,不是半途而废,就是刻板机械,自然规律往往会形成一个“必然”的结果。

古素的“谈兴”很浓,他总是担心我听不明白,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就显得有点儿“反复”和“絮叨”。我一边“专注”地听他讲话,一边在书柜里选了几本画册,见整个房间里只有电脑前一张藤椅,就在地上的一块布垫子上坐了下来慢慢翻看。古素拿水壶烧了开水,用纸杯冲了两杯奶茶,见我坐在地上,就把纸杯放在我身边的地板上,自己也端着杯子在对面不远处席地而坐。

对于我这次的“退出”,古素觉得我有些“果断”,他认为我应该找“借口”推托,不应该实行“一刀切”的方式,如果说话不委婉,太过“直白”就会把关系闹“僵”。最近我的确把事情弄得很“僵”,由于我觉得公园人多地盘小,根本不适合我们“日益壮大”的队伍在那里“舞枪弄棍”,明明一个半小时就可以练完的功课,在相互“推让”之下却要花费两个半小时。于是我就建议师傅换一个地方,到体育场或者河边的大坝上去练。说了好多次,师傅始终都不同意。在这之前,有很多次在“操练”的时候都差点“戳”到过路的行人,再加上一些打羽毛球的也常常在旁边来“凑热闹”,我们的套路在种种“干扰”下根本无法进行下去,往往遇到这种情况,江师兄便会仗着自己“人多势众”,“帅众”与别人“以理据争”。当然对方也不是“省油的灯”,挑起来的“事端”不是小的“口角”就是大的“争吵”,弄得大家心里都不愉快。公园是一个公共场合,谁都可以过路或锻炼,他们根本就没有“理由”叫别人“让”自己,再加上“恶劣”的态度,就更是相互抵触、僵持不下。有必要为这芝麻大小的事而“大动干戈”吗?

我这个人就是这样,只要跟别人有了较大的“分歧”,如果多次“沟通”意见都不能得到“统一”,潜意识“对外”就产生了排斥,不是“远离”别人,就是“封闭”自己。“矛盾”往往出现在一些小事情上,对别人来说也许根本“不屑一提”,而我却从这些小事情中看到了一些小小的“弊端”。比如我如果去“接受”旁边其他老师的“指点”,“慈祥如父”的师傅也会持“反对”意见。他也许认为别人不如自己,是在“乱”教,或许他觉得自己的徒弟就应该听自己的。在我看来,本来学习就没有“止境”,作为师傅就不能“局限”自己的弟子;作为弟子,“尊重”师傅应放在心里,而不是在嘴里“夸耀”,或是违背自己内心的意愿“盲目”地顺从。而“尊重”也是“相互”的,师傅也应该“尊重”弟子的“选择”。但是师傅对别人能做到“宽厚”,却不一定能做到“宽容”;他对别人能做到“尊重”,却不一定能做到“理解”。所以在很多时候,只要我觉得自己是对的,就始终会坚持自己的“观点”和“立场”。

在这个集体中,我越来越“呆”不下去,因为他们很少会“站”在别人的“立场”去考虑“问题”。他们觉得我比他们的年龄小二十多岁,又比他们练得“好”,就鼓动我去参加比赛或表演,好为师傅为集体增添“荣誉”,如果我不去,就觉得我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学武术也是我的业余爱好,而我跟他们不一样,我会为工作、为孩子、为其它很多事情所“牵挂”,原本体质就弱,这样常常“超负荷”的“剧烈”运动不但没有起到“养身”的作用,反而因“免疫力”下降,“惹”得“感冒”连连不断来“纠缠”。“表演”不是我的追求,我不可能全身心“投入”,更不可能达到去参加比赛的“专业水平”。虽然想法“背道而驰”,我却“羡慕”他们的悠闲自得心无挂碍,他们也“羡慕”我的青春靓丽身手敏捷。尽管我与他们相互“倾慕”,无奈年龄的“悬殊”,再加上对套路的演习有的“生疏”,有的“娴熟”,“参差不齐”,在排练节目时就显得“七零八落”。我要“小心翼翼”随着他们的节拍,“一不留神”动作稍快一点,就会招来一片“怨尤”。而且江师兄还常用“命令式”的“领导口吻”对我“训话”,听得不“入耳”时,心直口快的我忍不住就会“反驳”。对于崇尚“自由”、“民主”的我来说,参加集体活动应该本着“自愿”和“主动”,何必“强行”进行“束缚”和“管制”?

除了这些小小的“弊端”,还有一些负面的“影响”。比如我们早上在一起锻炼就会有一些“交流”,说得兴起时“七嘴八舌”,而谈论的内容大多是“东家长”、“西家短”之类的话题,我觉得自己都快变成“长舌妇”了。除了这些负面的“影响”,还有很多不良的“习气”。近四年来我随着他们潜移默化“改变”了很多,跟着大声说、大声笑、大步走,大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大家风范”。但是这些“言行”体现在人的身上,给人的感觉就是男人“粗旷”,女人“粗野”,再往“低”说就是“粗俗”。习武的人不应该如此“贬低”自己,做人也应该有“层次”。如果把“不良”剔除,把“层次”提高,做男人就应该强健俊朗、从容洒脱、炽烈豪放;做女人就应该轻巧灵敏、挥洒自如、热情奔放。当然各有各的“养身”之“道”,但是对于我来说,既“修身”又“养性”,二者“结合”岂不更好?没有谁会做到“完美无缺”,是人,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如果懂得“取长补短”,就更要懂得如何“扬长避短”。于是我“义无返顾”离开他们“独自”跑到河边锻炼去了。接着我又表示不再参加任何“比赛”或“表演”,连“聚餐”也不去了,虽然我仍会像以往一样在逢年过节之际到师傅家中去“探望”,但是大家就此对我有了“看法”和“意见”。对于别人来说,我不过是“半路出家”,却刚学到一点“皮毛”就急不可耐“跳槽出师”,是不是有“另起炉灶”的“企图”?这简直就是“自诩狂妄”、“大逆不道”嘛!其实不管别人怎么看待我,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做”,才能“做”好自己。

当然这些都跟古素“无关”,但是从“性格”方面来说,虽然只有二十四岁的古素却比我显得“沉稳”得多。平日里见他不多言语,其实他很会察言观色,别人会怎么做,心里会想什么,他都心中“有数”。如何与人 “和谐相处”也是一门“艺术”,谁对自己有“帮助”,谁对自己最“重要”,该如何把握“尺度”……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虽然很“微妙”,却只有“亲疏”与“远近”之分,要么“循序渐近”,要么“循序渐远”,而不是“一步到位”或“一刀两断”。“斩钉截铁”只能对“事”,不能对“人”。比如对别人的“邀请”如果不能做到“应邀”,也不要“一口回绝”,那样会让别人感到很没“面子”。有事无事不要随意“猜测”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错误的“判断”反而会“败坏”自己的情绪,从而扰乱正常“人际关系”的“持续”。不要给别人太明确的“表白”,最好能够“不露痕迹”地把“问题”留给别人,让别人去作出“判断”和“决定”,就算是“错”,那也是别人的“事情”。懂得给别人“台阶”下来,就是给自己留足了“面子”。想想自己,往往有时候为了“阻止”别人“靠近”自己,甚至还不惜自损“形象”,故意“得罪”别人,如此一相“比较”,真是“汗颜”!

最近古素的“烦恼”也很多,一方面师傅经常会打电话叫他去参加这样那样的“聚餐”,不去又担心师傅“责怪”,去了又“耽误”自己的学习时间。他还担心自己随后的“退出”也会让师傅觉得没“面子”。因为他隐隐感觉到,师傅叫他参加“聚餐”也许有向别人“炫耀”自己有一个“外国弟子”的意思,但我相信他随后的“退出”不会像我这样“显山露水”。还有更大的“烦恼”来自学校,他那位才三十五岁的年轻教授只顾自己“挣钱”一点儿不负责任,古素和另外两个研究生“跟着”这位教授根本就学不到真正的东西,纯粹就是在“虚度光阴”。每次打电话,他的教授都在“忙”着跑“业务”,对他的学生们总是敷衍了事。他们一个个“闲置”在一边无所事事简直就是“图有虚名”,古素担心这三年一过,自己只不过是“混”了一纸文凭而已,他不想随着“主流”跟着这样“混”下去。如果一个人没有脚踏实地“干实事”的精神,一切都是为了“表现”,为了“面子”,把学习当作一种“形式”,必然会出现“假、大、空”的现象。就好比一个人为了“显示”自己很有钱,就花很多钱去“装饰”自己的“外表”,再“光鲜”,也只是一个“空架子”。如果过于追求“外在”的物质,“内在”的精神反而会变得“贫乏”。如果人人都只想着吃喝、玩乐、享受,思想和观念必然也会“落后”。

雕塑是古素的“专业”,油画是他的“爱好”,他所做的雕塑作品通常都很大,从材料到创作到展出,需要花很多钱,如果没有校方的“支持”,自己就不能“独立”创作。他的油画也画得非常好,但是要“获奖”却很难,因为在“获奖”的背后没有“门路”和“关系”是行不通的。拜“名家”为师也很关键,但是他既不会“巴结”,又不会“讨好”,很多老师和学生虽然承认他有“实力”有“能耐”,却没有谁会来热心帮助他“发展壮大”。后来他终于还是“理清”了自己的思路,决定重新“选择”自己的“方向”,转学影视专业。其实艺术的范围很广,影视中的背景、视角等都在艺术的范畴之内。

外表沉静的古素内心世界非常“丰富”,他的情感也极富想象的“浪漫”色彩。他有一个中国女朋友,在大学毕业后到深圳去了,两人虽然“天各一方”,还是经常“联络”。他们的关系既不是“普通”的朋友,也不是超越“界限”的恋人,没有“花前月下”,也没有“卿卿我我”,彼此却非常“要好”。有一次他的女朋友“邀”他一同到深圳去“看望”她的父母,途中在广州“住”了一晚。他们去“开”了一间房,房间里有两张床,那一夜是他们第一次“共处一室”。其实很显然,他的女朋友是在给他提供“机会”,让他绝对“有机可乘”,然而那一夜,他们什么也没“发生”。他只是握着她的手,跟她“聊”了很多,直到两人都感到“疲倦”了,就各自睡了。半夜他独自“醒”了过来,当他“借”着幽暗的灯光偷偷“欣赏”着她那舒展而优美的睡姿、默默“注视”着她那恬静而美丽的容颜的“那一刻”,他很想“乘虚而入”,但他最终还是“悬崖勒马”般“掐灭”了心中升腾的“yu火”。面对自己的心上人,“心潮起伏”的古素“折腾”了“好久好久”才迷迷糊糊进入“梦境”直到天亮。那天晚上他们谁也没有主动“挑逗”对方,“主动”的女孩会让他产生“不好”的印象,如果他占“主动”,她或许“半推半就”任其成就“好事”。但是他不想过早破坏“美好”的感觉,撕开“神秘”的面纱,就像面对“美味佳肴”,舍不得一口“吃”掉。他觉得爱情就应该像猫“抓”老鼠似的游戏,你追我赶,嬉戏玩耍,一定要有故事,有情节,如果一把“抓”住就“吞”进肚里,就什么奇妙幻想都没有了。

独自返回的路上,古素又在宾馆住了一夜。那天晚上他的脑海像放电影一样,耳边“萦绕”着她那甜美的声音,眼前“展现”出与她在一起的每一个场景,每一个画面,她的一言一笑,她的一举一动……正在这时,“客房部”打来了电话,问他需不需要“特殊服务”,他婉言谢绝了。电话刚挂断,又响了起来。看来对方还不“死心”,想继续“勾兑”。他接连“拒绝”了三次,电话仍旧“诱惑”人似的响个不停。他干脆就说:“你来嘛!”当那位漂亮的“小姐”出现在房门外时,古素很“客气”地问她:“请问你要做什么?”对方反而尴尬地嚅嗫道:“你……不是叫我来吗?”那意思就是“要做什么难道你还不知道吗”?古素仍旧很“客气”地对她说:“客房部已经打过很多次电话了,我反复说过很多次我不需要,可他们就是不听。现在我想亲自对你说,我仍然不需要。我很累了,需要安静地休息,请你们不要再来打扰我,好吗?”那位小姐“识趣”地走开了,就此再没有“骚扰”的电话打过来。

古素并非思想“保守”,他甚至认为“特殊服务”是公平的“交易”,就好比人“饿”了需要“吃饭”一样,是一种生理“需求”。一个“标价出售”,一个心甘情愿花钱去“买”,虽然不“合法”,却也算是“合理”。然而爱情是用钱“买”不到的,再多的金钱也“弥补”不了相互的“契合”。如果男女双方思想不相“融合”,心灵不予“沟通”,在一起仅仅只是图一时“新鲜”为让“感官”受到“刺激”,跟“饿”了就“吃饭”、“吃”了就“完事”也没有什么两样。“饥饿者”往往会“饥不择食”而“狼吞虎咽”,如果“食”之不“品”其“味”,久而久之必然会败坏“胃口”。每个人都有“克制”自己的能力,这种“自我约束”需要的是良好的“道德修养”。一个人的“言行”会体现其内在“品质”的优劣,只有不断“拓展”自己的“思想境界”,才会看得更加“高远”。如果做什么都只是为了一个“目的”,为了一个“结果”,就会“千方百计”挖空心思,甚至“不择手段”,一个“刻意安排”的“过程”反而会失去“实质”的意义。

作为“男性”的古素对“女性”的评价也很贴切,他不会“夸大其实”让人感到唐突尴尬,也不会为了“取悦于人”满足对方的虚荣心,他不会说你胖了或瘦了越来越漂亮了妆化得不错衣服很合身之类的“赞美”话,让人感到很“肤浅”。他对我的“评价”是:不仅有“精湛”的技术、有“稳定”的收入、有“和美”的家庭、有“懂事”的孩子,还有一颗 “年轻的心”,在随时接受“新”的知识。他的“评价”不仅让人感到有一种小小的“成就感”,从而会更加“努力”和“珍惜”,还让人感到“自己”与其他“女性”有一些实质性的“差别”。因为他所看到的很多女生完成了学业以后还在“迷茫”地想着“该干什么,该嫁给谁”的问题,好象她们集多年的努力所学的本领和知识只是为了找一份“好工作”,找一个“好老公”,一旦找到了,物质“丰富”了,环境“优越”了,就开始松懈懒惰。闲置在家“养尊处优”,却又常常会胡思乱想:“今天怎么玩?去做美容还是去减肥?穿什么衣服才能遮住腰上的赘肉?此时老公在哪里?他在干什么?……”

古素不仅有“思想”、有“才华”、有“见地”、有“抱负”,还是一个“热心肠”的人。有一次他的同学出了“意外”,不小心手臂被摔“骨折”了。当时很多同学都“在场”,大概是那位同学平日的“人缘”不怎么好,“痛”成那样了也没谁去“管”他。古素看见了赶紧把那位“受伤”的同学送到医院,还为他垫付了医药费。很多人就那样,相互“漠不关心”,“事不关己”便“袖手旁观”。人与人之间好象就只是建立“利益”上,“需要”的时候就来“找”你,“用不着”了也不会“关心”你在干什么,想什么,至于有没有“烦恼”,有没有“困难”,更是一概不过问。由于每个人对“外界”的“感知”有“深”有“浅”,有的人会显得比较“敏感”,有的却感到非常“麻木”,所以表达出来情感就会有“细腻”与“粗糙”之分。但是“内向”的人不一定就内心“冷漠”,“外向”的人也不一定就真正“热心”,“善”与“恶”是在“行动”中体现出来的。当然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过日子”,有人喜欢过得“简朴”,有人喜欢过得“奢华”。但“简朴”不等于“简单”,“奢华”也不等于“丰富”。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世界”,愿意“打造”成什么“样子”,都在于自己的“努力”和“选择”。向“外”,“生存”的空间“有限”;向“内”,“想象”的空间“无垠”。人生在世,既要为“生活”保证“质量”,也要为“生存”体现“价值”,只有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构筑“完整”的人生。人生就像做雕塑一样,是一个“精雕细琢”逐步“完善”的过程。

告别古素走出房门外,只见楼道边墙上显眼处有一枚小方牌,上面写着“请不要在这里倒垃圾”几个中文字,来时就看见了,这也是古素的“杰作”。他希望他所在的“环境”能够干净整洁,不能被人为“倾倒”的“垃圾”所“玷污”。古素就是这样,在喧嚣的城市一角默默“守卫”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净土”。我庆幸在生日这一天“走”进了这个“小天地”,此行真是让我“受益非浅”呀!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009.10.3.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雷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文清推荐:文清
☆ 编辑点评 ☆
文清点评:

细腻的文字,把人生的一些经历描述。
人,真的要走进一方净土,是需要太多经历力历练的。
在此,为朋友送上真诚的祝福,虽然迟了些,请笑纳:
生日快乐,有生的日子天天快乐!

文章评论共[2]个
文清-评论

快乐是秋天的泉碧波荡漾;快乐是秋天的雨潇洒倘徉;快乐是秋天的果满园飘香;快乐是秋天的风轻舞飞扬,我送你的秋风秋雨秋果秋泉会伴你度过金秋每一天!at:2009年10月09日 中午2:09

雷艺-回复衷心谢谢! at:2009年10月09日 下午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