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层突兀在虚空,四十门开面面风。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天中。回梯暗踏如穿洞,绝顶初攀似出笼。落日风城佳气合,满城春树雨濛濛。”这首唐朝诗人章八元的《题慈恩寺塔》,描绘了慈恩寺塔的磅礴气势。诗中的慈恩寺塔就是存世至今1300余年的大雁塔。
9月23日下午,来到大雁塔南广场。慈恩寺内,方椎一样的大雁塔直刺云天,广场上玄奘法师的青铜塑像面色沉静温和。玄奘法师俗家名字叫做陈祎,河南偃师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他于公元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数万里到达印度,在天竺各国研习佛教文化,名播西域,公元645年才回到大唐。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和大量佛舍利及八尊金银佛像。回国后,在慈恩寺,玉华宫等地翻译佛经75部,共计1335卷。为了供奉和珍藏带回的佛经、金银佛像、舍利等宝物,经朝廷批准,于公元652年,玄奘亲自设计建造了大雁塔,所以被尊称为“三藏法师”。
进入慈恩寺,又是一个广场。正前方数十级台阶之上是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陀的尊称,是说佛陀能降伏一切烦恼和魔众。门前香烟袅袅,大殿内供奉的是释迦牟尼像和弟子迦叶和阿难。佛像金光闪闪,光洁如新,这一点是与别处不同的。
绕过大雄宝殿,后面古木参天,幽雅宁静,仅次于大雄宝殿的法堂就在这里。法堂门口题有对联:“说法传经弘扬圣教,联珠贯玉乱坠天花”。顾名思义,法堂是寺院演说佛法,弘扬教化的地方。殿内供奉的是铸于明朝的阿弥陀佛像,他是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法堂后面就是闻名天下的大雁塔。
大雁塔门口也有一副对联:“宝舟登彼岸,妙道解法门。”既表达了慈航普渡的宗旨,又表明了佛法无边的博大精深,非常符合塔的身份。历经风云变幻的墨色巨石凿成的大门有些破损,心底陡然升起沧海桑田的感慨。
“名题雁塔,天地间第一流人第一等事也。”来到大雁塔面前,必然联想起“雁塔题名”的典故。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将名字题在大雁塔下。不料,此举引得文人纷纷效仿。尤其是新科进士更把雁塔题名视为莫大的荣耀。他们在“曲江流饮”之后,集体来到大雁塔下,推举字写得好的人,将他们的姓名、籍贯和及第的时间用墨笔题在墙壁上。这些人中若有人日后做到了卿相,还要将姓名改为朱笔书写。白居易27岁中进士之后,就曾经在大雁塔题写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得意之状溢于言表。塔内墙壁斑驳,题名还依稀可辨。
沿着木楼梯盘旋而上,每一层都有不同的主题。其中以第三层最特别,那里有一个下方上圆宝塔顶的宝盒。宝盒流光溢彩,珠光宝气,精致华美,里面镶嵌着三颗释迦牟尼佛的舍利子。舍利子晶莹闪烁,据说是玄奘当年从天竺带回来的,举世罕见,堪称镇塔之宝。不仅如此,还有几卷用树叶和贝壳书写的梵文经卷,也就是《西游记》里唐僧取回的真经,当然这不过只是沧海一粟,但也弥足珍贵了。
第五层,陈列着释迦如来佛的足迹石。传说如来将入涅槃时在古印度留下双足印迹,玄奘赴印度取经时曾亲礼足迹,并带回图样,于晚年请石匠刻制供奉。图中莲花纹象征纯洁,“卐”子纹象征火和光明,双鱼象征解脱,宝瓶象征聪慧,海螺象征布道,三钴象征护法,足掌心有千辐法轮,下方有“梵王顶”相图案。一双脚都有这么多的寓意,也难怪只有他能成为佛祖。
第七层,就是塔顶了。顶上是一幅莲花图案,花瓣内一圈写着“前人赞唐僧取经还须游西天拜佛”。在这里,极目南眺,终南山苍翠逶迤,横贯东西,古塔脚下,大唐不夜城历历在目;远望西边,高等院校鳞次栉比;向北看去,西安古城车如流水,人潮如蚁;凝眸正东,白鹿塬莽莽苍苍,更有曲江池,芙蓉园风光如画。
看到这里,我忽然想到,佛教徒们隐匿红尘,古佛青灯,又如何普渡众生呢?究竟谁才能谋万民之福祉,面对塔外的和谐盛世,我找到了答案。
2009年10月5日
-全文完-
▷ 进入王先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